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

李森先進事跡

2016年07月01日13: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李森,男,漢族,1976年6月出生,2003年8月加入共產黨,現任天河區啟智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總干事、廣州青年志願服務啟智隊總隊長。2016年增補為共青團中央常委。該同志注冊成立了天河區啟智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第一時間成立黨支部,並擔任黨支部書記,影響和帶動其他社會組織建立黨組織,團結帶領二十多萬黨員、青年參與到志願服務活動中。他所帶領的團隊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文明辦授予“全國最佳志願服務組織”稱號,其本人先后獲得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中國志願服務金獎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優秀志願者等榮譽稱號。

一、帶著黨徽的“活雷鋒”,用愛溫暖弱勢群體

李森的志願者服務經歷幾乎與黨齡同長。2000年加入廣州青年志願者隊伍,200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興奮的他從此在每次開展志願服務時,都會仔細地在胸前戴上黨徽。16年來,他始終堅持以黨員志願者的身份,走在志願服務的第一線,為獨居老人、腦癱患者等弱勢群體點亮一盞燈。

第一次參加志願服務,李森的想法很簡單:“做好事心裡踏實、充實。”他探訪了70多歲、中風癱瘓的劉姨。她有一個兒子卻遠在美國留學,身邊隻有一名保姆相伴。病痛、孤獨一直折磨著她,李森很心酸,從此“停不下來”經常上門探望。劉姨下不了樓,他背她下樓﹔劉姨懷念過去的生活,他就推著輪椅帶她去游覽廣州風光﹔劉姨牽挂兒子,他用電子郵件與她的兒子聯絡,把劉姨兒子發來的信息和照片,及時送給她看。在劉姨人生的最后時光,李森一直守在身邊,“你對我好像親兒子一樣好”,劉姨哽咽著說。許多年間,李森服務的對象增加到十多位老人,很多獨居老人都喜歡他、感謝他。陸婆婆經常拉著李森的手對鄰居說:“他真是個好黨員,感謝黨和政府,感謝志願隊,我晚年就不用憂心了。”

李森在公益路上還照顧過許多腦癱患者和智障兒童。為此,他專門學習了相關醫學知識,為腦癱孩子作輔助的康復治療,手把手教智障的兒童畫畫、寫字、說話。腦癱兒童聰聰是他長期幫助的一名對象。聰聰5歲了仍不會開口說話,溝通交流有很大障礙,李森不厭其煩地為他進行康復輔助治療。為趕到聰聰家,他每次下班后都坐30公裡車程前往,一直耐心地堅持著。半年后,聰聰突然開口,緩慢地對李森說了一聲“謝謝!”短短兩個字,突如幸福來敲門,所有的辛苦,都煙消雲散。除此之外,李森還定期到孤兒院,和孩子們一起游戲,到粵北山區給貧困學生送學習用具、到少教所與失足青年談心。十多年來,究竟參加過多少次這樣的志願者活動,李森自己也記不清楚。

“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有多少的高樓大廈,而是看它有多少名志願者。”這是一直激勵李森的一句話。他在新時代演繹“活雷鋒”精神,持之以恆地實踐一名基層黨員的“中國夢”。

二、傳遞“愛的救生圈”,培育志願服務力量

李森說,作為志願者就要盡心盡力服務大眾,作為黨員志願者,肩上更多了一分責任。在志願服務的過程中,他深深感到,僅靠自己力量是有限的,隻有發動更多的人參與志願服務,才能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作為支部書記,他培育和帶動了一批批黨員志願服務骨干,並通過他們帶動更多的志願者,把愛心和陽光播洒下去。

2013年的夏天,李森在探望露宿人民橋下的流浪者時,認識了流浪者“小唐”。小唐希望得到一件救生器材,李森不解,但還是給他送來一個救生圈。讓人意外的是,在拿到救生圈后的一個月后,小唐跳入河中救起一名輕生的年輕女孩。“流浪漢攜救生圈見義勇為”一事引發社會轟動。李森感慨道:“我們將救生圈送給了小唐,他用救生圈救回了一條生命。救生圈就像生命循環一樣,將愛不斷傳遞下去,這就是志願的精髓。”2006年4月,小文炬媽媽帶著患有地中海貧血症的小文炬,在廣州沿街乞討求助,李森得知小文炬的手術費需25萬元,但其家庭卻一貧如洗。看到文炬媽媽求助的眼光和小文炬不願放棄的生命信念,李森與一名民間歌手一同發起了街頭義演募捐活動,每個周末、假期,李森都帶著一批志願者在街頭義唱、跳手語操向路人募捐。連續100場義演下來,終於籌夠了25萬元手術費用。

“在廣州,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志願者隊伍,還有很多家長帶著三四歲的孩子參加我們的活動,我們的隊伍中黨員、青年佔大多數。雖然有些年輕朋友時斷時續地參加活動,但我相信不論他們走在哪裡,他們都願意去幫助人,去為他人服務,因為在他們的心中已經植入了志願服務的基因。所有這些都讓我對明天更有信心,我目睹了一個文明社會的形成。”李森堅定地說,美好的明天一定在等著我們。

2001年,李森建成了華南地區第一個志願者網站——廣州青年網。用“互聯網+”培育志願服務力量,為志願者提供服務搭建了舞台,為有需要的群體提供了尋找服務的途徑。多年來,李森堅持到高校以及社區道德講堂宣講,共開展志願服務公益文化講座愈200次,號召更多的青年朋友加入志願服務行列。他陸續出版了《中國志願服務指南》、《與志願者同行》等書,推了出宣網絡雜志《youth.name》,喚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志願服務隊伍中來。目前,李森所開辦的網站注冊用戶已超20萬人,網站每周發布的志願服務活動召集達50—60個,提供的志願服務崗位1000多個,被譽為“哺育青年志願者的黃埔軍校”。李森所帶領的廣州青年志願者協會啟智服務總隊,有注冊志願者8萬余人,每月還有800到1000人新申請加入,其中有20%左右是共產黨員。十多年來李森個人累計志願服務超3.5萬小時,所帶團隊累計提供志願服務時數超50萬小時。

三、以黨支部為引領,用“火炬”照亮公益路

2011年李森毅然辭去“鐵飯碗”,從廣州電信產品經理轉型為專職志願者。盡管離開了“體制內”,李森對黨“痴心不改”。在2012年注冊了“廣州市天河區啟智社工服務中心”非盈利社會組織后,他第一時間在機構中成立了黨支部,並親自擔任黨支部書記,專門組建黨員志願服務隊。他說,有了黨組織,啟智才有依靠,黨員才有家,員工才有凝聚力﹔黨組織就像火炬,照亮了前進的道路。當時,一些社會組織對成立黨組織心存疑慮,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風向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豐弘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明鏡社工服務中心等一批社會組織紛紛要求成立黨組織,進一步擴大了黨的組織和工作在社會組織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他在他的社工機構、所帶領的啟智服務總隊都成立了黨員志願者服務隊,並創設了“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要求黨員志願者必須佩戴黨徽上崗,亮明黨員身份,“零距離”聯系服務群眾。李森注重發揮黨員志願者在醫療衛生、家庭服務、社會服務、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專業特長,主動與天河區212個社區和其他領域黨組織結對共建,積極開展專業化志願服務,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李森所帶領的黨員志願服務隊大多利用周末、假期或晚上的時間來做志願服務,很多活動策劃、活動方案以及活動執行,都是那些黨員志願者骨干共同完成的,為社會提供十余種不同的服務項目,包括敬老恤孤、關懷露宿者、探訪重症患兒等多項內容。如,“漣漪行動”項目是給邊遠山區的孩子帶去城市的信息,幫助建設圖書館和電腦室,消除城鄉隔閡﹔“快樂同行”項目則是建立市內流動兒童服務基地,為外來工子女服務﹔“七彩虹歡樂營”,平時為智障的人士提供一些職業培訓和生活技能等等。

2014年上半年,在天河區委的指導下,李森成立了“關愛殘障兒童” 工作室,以“社工+黨員志願者”的服務模式開展了大量的服務智障人士服務。在天河區街道工療站開展“陽光康園攜手行”志願服務,讓殘障人士學習文化知識與勞動技能,掌握一技之長、日后參與社會工作﹔在啟慧學校、啟智學校、致愛學校、康迪學校、至靈學校等特殊學校開展“星夢情真”志願服務,協助學校老師陪伴孩子開展各種有趣體育、美術、舞蹈、手工興趣班﹔對特殊智障人士開展個案服務,派出專業的社工和黨員志願者進行個案跟進輔導,如媒體曾報道的“果果”案例,就進行專門個案輔導,更好地幫助有需要的特色兒童。這正是黨務工作者組織、黨員帶頭做好事的進一步延伸,讓社會上需要幫助的群體找到愛心的家園,促使全社會“尋找正能量,頌揚正能量,傳遞正能量,實踐正能量”蔚然成風。

李森對別人關愛無比,對待自己和家人卻很愧疚。“我80%的時間都給了志願者服務,除了親人、同事,手機通訊錄裡95%的聯系人也都是志願者。”由於全身心投入到事業,他很晚成家,年過四十才迎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但李森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願把志願服務當成終生事業,將我的中國公益夢踐行到底。”

(責編:高巍、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