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50年渠清如許——探訪紅旗渠故鄉河南省林州市

2016年06月23日13:41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50年渠清如許——探訪紅旗渠故鄉河南省林州市

巍巍太行絕壁,一渠清水蜿蜒。50多年來,紅旗渠依舊水清如鏡、碧波似玉,而位於紅旗渠畔的河南省林州市,已從太行山腳下一個小縣城,蛻變成一座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城。“紅旗渠給林州人帶來久違的甘霖,紅旗渠精神更為林州的發展注入了勇氣和力量,激勵我們自強不息、奮斗不已。”林州市委書記王軍說。

“寧願苦干、絕不苦熬。”50多年前,被干旱逼急了的林州人,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迸發出戰天斗地的勇氣。10萬建設大軍苦干10年,硬是在懸崖絕壁間,用雙手“摳”出一道長達1500公裡、被世人稱之為“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生命長渠,創造了現代神話。

50多年后,站在紅旗渠岸邊,仰望千仞峭壁,俯看萬丈深淵,這條飛蕩在太行山間的生命長渠,不僅一圓林州千年吃水夢,也深深地刻下了堅韌不拔的林州精神和黨員干部的責任與擔當。

“修建紅旗渠的初衷,是解決林州人民祖祖輩輩最渴望的吃水問題,林州干部不懼艱難、劈山引水,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生動寫照。”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袁凱聲說。

修建紅旗渠的60年代,正值我國經濟困難時期,為解決老百姓的生存問題,林州黨員干部走在前列,帶領群眾埋頭苦干,10年削平1250個山頭,鑽隧洞211個,架設渡槽152座,挖砌土石方2000多萬立方米,終於引來“救命水”。

“干部能搬石頭,群眾就能搬山頭。”這是當年紅旗渠工地上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時任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說:“要干好一件事,應該無私無畏、忍辱負重,任何情況下都以人民的利益為重。”紅旗渠建設總投資超過6000萬元,其中國家撥款僅佔15%,85%都是群眾自籌。為了公開透明地花好這筆錢,每一筆賬目都記錄得清清楚楚,10年工程的賬本到現在保存完好。

歲月輪轉,鐵錘鋼钎的開山交響雖已遠去,但經過修建紅旗渠的10年磨礪,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林州精神和執政為民、無私奉獻的公仆情懷,已經淬煉成新時期的紅旗渠精神,激勵著林州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書寫發展和財富傳奇。

從鐵匠鋪到煉鋼廠,到生產汽車零配件,再到擁有年收入超過500億元的上市公司,郭現生這個紅旗渠工地上一個普通鐵匠的孩子,伴隨著紅旗渠的建設長大,也在紅旗渠精神的感召下一路拼搏。如今,已年過半百的他,上廁所還是“一路小跑”。“50年前,林州人能在太行山上修成紅旗渠,今天的我們,也能在太行山腳下書寫財富神話。”郭現生說。

今天,漫步在林州城區,高樓林立、綠樹成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裡,林州重機、鳳寶特鋼等重工業企業廠房內機器轟鳴,生物醫藥、玻璃纖維等高精企業百花齊放﹔國家863科技產業園還吸引來清華大學、阿裡巴巴等一大批科研機構和創新性企業入住。

紅旗渠精神的浸潤和激勵,讓這個曾經連吃水都困難的山區貧困縣,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連年位居全省前十名的經濟強縣,並先后榮獲國際生態休閑示范城市、全國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社會發展綜合改革實驗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等榮譽稱號。截至今年4月底,林州的銀行存款余額達411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縣市第一位,由昔日的“地理鍋底”發展成為今天的“財富高地”。

新時期,紅旗渠精神也對林州黨員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為督促黨員干部服務群眾、做好表率,姚寨鎮馮家口村黨支部要求所有黨員亮出服務承諾,並對完成情況進行通報﹔每戶黨員家庭門前還貼上“黨員之家”標志,接受群眾監督。“紅旗渠精神督促我們黨員干部踏踏實實為老百姓辦實事。”馮家口村黨支部書記申保紅說。

登臨太行之上,俯瞰腳下,50年水清如許的紅旗渠,見証了林州的滄桑巨變。(新華社鄭州6月23日電 記者孫志平、李鈞德、宋曉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黨建新成就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