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孟海鷹
2016年06月17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吳亞琴(左)為社區老人免費發放老花鏡。 |
6月14日午后,吉林長春長山社區祥和寧靜。80歲的老大爺程文孝正在巡邏,“義務的,一圈下來3個多小時,從2003年一直到現在,沒斷過。”為啥這麼做?“我們社區,黨員就是主心骨,社區就是自己的家!”
雖已八十高壽,程大爺卻是個新黨員,68歲那年,他鼓起勇氣向社區黨委書記吳亞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在這個社區,老而有為、老而求進的事例很多。
何以如此?大家說,因為吳亞琴,她把黨員凝聚起來,把一個“老舊散棄”小區,改造成了全國聞名的幸福和諧社區,大家服她敬她學她。
“社區黨員就是最大的財富”
6月15日上午9時,冒著小雨,74歲的寧秀信來到社區三樓會議室聽黨課。主講人是69歲的老黨員姚向山,內容是黨章。會議室坐得滿滿的,很多是頭發花白的“老學生”,認真專注。
黨組織和黨員在長山社區備受尊敬,這是有原因的。
1995年7月,時任吉林省勝利零件廠中層干部的吳亞琴,被派到團山街道九委(現長山社區)做居委會主任,她面對的是個百廢待興的爛攤子。
下雨天,得把自行車扛出去,腳上裹著塑料袋才能走出爛泥窪﹔冬天室內隻有七八攝氏度,小孩披著棉被做作業﹔經常停水停電,居民怨聲載道﹔企業破產,幾乎家家都有下崗職工﹔孤寡老人日子過得艱難……
“關鍵時刻還得靠黨組織,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社區216名黨員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組織凝聚起來,就是力量源泉。”吳亞琴狠下一股勁兒。
解聘物業公司,居民選舉成立了長山社區自治管理委員會,5名有威望的老黨員、老居民做管委會成員,全面負責小區物業管理,收費標准每平方米3毛錢,基本服務一項不落,小區管理從此井井有條。
在社區,黨員家庭的門口都挂著“黨員家庭戶”的牌子,每棟樓也都有樓宇黨支部書記。“遇到難題,直接找黨員家庭戶啊,他們最熱情、解決問題速度最快。”居民史阿姨說。
大家伙都把社區當成了家。2003年,社區要建健身場地。鋪路石子兒8毛錢一斤,怕浪費,大伙就一起計算好了再買﹔沒有混凝土,院裡的老人們挎著小筐出去撿小塊磚頭,回來砸碎和水泥混在一起。開工那天,男女老少齊上陣,沒花1分錢工時費,隻用1周,場地就建成了。
2003年5月15日,長山社區黨委成立,立了規矩,每月的15日為黨員學習日,雷打不動。
“群眾有困難,黨員不管誰來管”
隻要到過長山社區的人都知道,沒人喊吳亞琴主任,大家都叫她亞琴、吳姐、吳姨、吳奶奶。吳亞琴常說,把社區的居民看作爹媽、兄弟姐妹,沒有事情是解決不了的。
社區有位80多歲的孤寡老人董蘭芳,吳亞琴上任后一直像親閨女一樣照顧她。2005年,老人想落葉歸根回老家。正是數九寒冬,吳亞琴身前挂著菜板和洗衣盆,身后背著行李,手拉著老人,隨著春運大軍把老人送到了家。
“第二天,我都走出挺遠了,老人還在那兒向我招手,抹著眼淚。”吳亞琴說,她后來每到春節都從工資中拿出200元錢給老人家寄去,直到老人去世。
老人臨終前托親屬給吳亞琴捎話:“如果真有下輩子,一定做母女。”
為了社區更好,吳亞琴付出了一切。
2007年1月,勝利零件廠宣告破產,企業職工變為社會人回歸社區。一時間,長山社區很多居民的生計成了大問題。
企業職工工種單一,沒有技術是再就業的最大障礙。吳亞琴到處張羅,在社區開辦面點、中醫、維修、家政等技能培訓班,然后又四處聯系工作單位、聯系創業貸款……就這樣,當年下崗失業人員扎堆的社區,如今實現了“不挑不選,三天上班”的動態零失業。
這個始建於1987年地處城鄉結合部的“老舊散棄”小區,現在成了全國有名的花園社區、幸福社區。中介公司說,這個社區的房子價高、好賣,因為人文環境好、氛圍好。
吳亞琴坦言,社區工作20年,也想過離開,“但最終我都選擇了堅守,就因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群眾有困難,黨員不管誰來管?”
“大家過得好,小家也幸福”
就任社區主任前,吳亞琴在很多崗位工作過,總帶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轉任社區主任后,她更是全身心扑到工作上。吳亞琴自創的“民事調解十二法”,成為全國基層黨組織書記做群眾工作的案例教材。
“社區工作也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最近,我們建成了遺囑庫,把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吳亞琴說。
工作上佳績迭出,生活上吳亞琴也顧得好。78歲的老母親腿不好,不能長時間站著和面。吳亞琴經常一早起來,就給她包愛吃的芹菜餡、酸菜餡餃子,蒸饅頭,洗洗涮涮,“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天經地義,對親生父母,我同樣不能留下遺憾。大家過得好,小家也幸福。”
社區院子的角落裡滿是瓜果蔬菜,這都是吳亞琴利用業余時間帶大伙種上的。吳亞琴說,這個年齡了,不求什麼,就是想把幸福帶給社區每一個人。
相關專題 |
· 兩學一做網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