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新華社播發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批示,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學習李保國同志心系群眾、扎實苦干、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李保國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在工作在基層,與農業“打交道”,為農民尋富路,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獻給了山區百姓,豎起了當代共產黨員的又一不朽豐碑。
縱觀李保國同志的一生,可謂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一生,扎根山區扶貧攻堅的一生,生態建設科技富民的一生。“35年如一日”、“每年200多天深入基層”、“140萬畝荒山披綠”、“10萬農民脫貧致富”……。
枯燥的“數字”訴說著李保國豐滿的一生。透過這些簡單的“數字”,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看到了什麼叫“扎根山區”,怎麼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李保國同志給了我們最准確的“答案”。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也經常聽到許多黨員干部在述職報告、工作總結中、表態發言中,諸如“扎根鄉鎮,扎根農村”、“一心為公、全心為民”、“根扎山區、無私奉獻”等響亮的“口號”或“誓言”,讓人著實振奮和感動。然而,“口號”、“誓言”的后面聽到的往往是“什麼時候脫離‘苦海’”、“什麼時候是個頭”、“我在鄉鎮快十年了”、“讓我進城干什麼都行”等等的牢騷與苦悶,可謂“身在曹營心在漢”。
的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鎮苦、鄉鎮累,農村工作難,鄉鎮黨員干部為此也作出了很大犧牲,這是值得肯定和褒揚的。但是區縣工作的重點大都在鄉鎮,干部的配備也是鄉鎮居多,組織選拔任用交流干部只是少數,不可能人人都能“進城”,個個都能提拔。當我們感到難有“出頭之日”時,感到希望“渺茫”時,多查一查自己是否為民服務做到了“一心一意”、“善始善終”,工作是否盡職盡責、出彩出色﹔多“照一照”像李保國這樣的黨員干部,我們是否做到了“扎根精神”、“奉獻精神”﹔是否心裡真正裝著群眾,裝著事業﹔是否我們的工作做到了群眾滿意”、社會滿意、組織滿意。
毛澤東說過“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鄧小平同志也曾經概括出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種種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作為黨的干部,共產黨人就要有遠大的理想信念,落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樹立吃苦奉獻精神、攻堅克難精神、百折不撓精神,為了理想信念,工作不分天南海北、城市鄉村。
李保國的“所作所為”,無疑是鮮明生動地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和可貴精神。新時期的黨員干部無論從工作環境、辦公條件、交通條件、工資報酬等等都比過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應有知足感、感恩心。
當前,正直全國上下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之際,各級黨組織要將李保國事跡作為生動的教材,動員黨員干部要以李保國為鏡,深入查擺思想上、行動上的問題和不足,切實樹立起“扎根精神”、“奉獻精神”,強化責任擔當,推動積極作為,按照習近平所批示的那樣“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黨建雲平台供稿 陳常國)
相關專題 |
· 兩學一做網 · 李保國同志網上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