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要去趟合肥,之前為鎮裡爭取了一個招商引資項目,再去跑跑落實下來。 ”3月8日中午在家吃午飯時,劉亞告訴家人,要正式調到縣直部門上班了,這算是為高公鎮“站好最后一班崗”。
讓人扼腕的是,這竟成了劉亞生前和家人的遺言。就在出差的路上,劉亞因勞累過度,突發心臟病倒下了。 3月12日,經搶救無效,年僅48歲的他不幸離世。 “站好最后一班崗”,是劉亞對事業的最后承諾,也成了他的生命絕唱。
扎根基層20多年,劉亞先后在渦陽縣5個鄉鎮工作,擔任鄉鎮黨政正職11年,他勤勉履職,真情為民,敢於擔當,無私奉獻,得到了基層干部群眾的普遍贊譽。
敢擔當
——臨難受命,動真碰硬不辱使命
綜合考評連續數年全縣倒數第一,財政稅收、美好鄉村建設、民生工程等近十項工作全縣墊底……2015年5月,在高公鎮工作最困難的時刻,縣委決定派劉亞到高公擔任副書記,主持全面工作,冀望他能盡快扭轉局面。
組織上之所以挑選劉亞,看重的是他的能力和品質。1989年從蕪湖農校畢業后,劉亞在基層工作27年,歷任臨湖、標裡、陳大、義門等多個鄉鎮的黨政領導,有能力、有經驗、有擔當。
高公鎮地處四縣區交界處,位置偏遠,基礎薄弱。 “工作落后,不是高公的代名詞。 ”劉亞提出,2015年脫掉后進帽,2016年爭取進前列。從那一天起,他帶領鎮領導一班人,白天下鄉調研察民情,晚上回來談心交心。
紀律不抓,一盤散沙。劉亞從抓干部作風、會風、考勤入手,健全獎懲制度,考評落后的要上台表態怎麼改、如何抓。一系列的硬招實措,使鎮班子精神為之一振,黨員干部作風為之一新,全鎮上下團結一心謀發展的干勁被點燃。
基礎設施差,農業發展必受拖累,劉亞深諳此理。他爭取了2000多萬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對5個村主干道進行硬化、修整橋涵,解決了群眾出行難、農業基礎不配套的老大難問題。
“劉亞來高公幾個月,全鎮就新打機井400多眼,超過前10多年的總和。加上原有的老機井,已基本滿足全鎮灌溉需求,再也不怕旱災減產了。 ”鎮長張心乾說。
高公鎮主街上亂搭亂建現象普遍,有的甚至“騎”到路上,群眾多有抱怨。劉亞沒有畏縮,頂著壓力去啃這個 “硬骨頭”,依法推進拆違。 20多天的時間裡,拆掉200多間違法建設,還路於民,暢通了交通,贏得了群眾的贊譽。
無工不富。到高公鎮以后,劉亞一邊帶頭招商引資,一邊經常深入企業調研,幫助排憂解難,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去年底,高公鎮財政收入完成1003.7萬元,躍居全縣之首。農民年人均收入達9785元,同比增長10%。
“短短10個來月時間,這個昔日的落后鎮變了大模樣,群眾的怨言越來越少,干群的關系越來越順。 ”渦陽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王雷介紹,去年,高公鎮整體工作由全縣原來的倒數第一晉升了6個位次,全鎮干部精氣神煥然一新。
善作為
——傾力發展,矢志助民拔除窮根
“雖然今年不少地方減產,但咱村的小麥畝產還在1200斤左右。 ”6月初,趁著晴好天氣,渦陽縣陳大鎮楊樓村村民侯運峰正在晾晒小麥,今年他又迎來一個豐收年。
“劉亞在鎮裡當書記時候,爭取項目資金,建設好了水利設施,旱了能澆,澇了能排,一畝地增產了三四百斤。 ”楊樓村黨總支書記常志芳看著豐收的景象,不禁回憶起曾主導建設這片高產田的劉亞。
無農不穩,有糧不慌,有著多年基層工作經歷的劉亞,對這句話的理解更為深刻。從1996年擔任渦陽縣臨湖鎮副鎮長算起,到標裡、義門、陳大等多個鄉鎮的負責人,20年間,劉亞和同事們帶動群眾修水利、學技術、搞推廣,先后推動了四個鄉鎮的20多萬畝小麥千斤田建設。
實現了糧食增產,如何讓農民增收?在陳大鎮工作時,劉亞就考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土地流轉,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6月8日,走進陳大鎮的滿園紅採摘水果園,一頂頂大棚裡的紫紅桃子碩果搖枝。 “沒有劉書記,就沒有俺農場的今天。 ”說起劉亞,農場負責人張洪敏說起5年前的往事。
2011年夏末,具有種植果樹專長、打工返鄉創業的能人張洪敏,想在本鎮創建一個家庭農場,可想不到在土地流轉時“卡了殼”。時任鎮書記的劉亞了解這一情況后,進村入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宣傳土地流轉政策及其帶來的好處,終於成功流轉土地200畝,還幫助籌建起陳大鎮永發水果專業合作社。
“當時正是天最熱的時候,劉書記一家家地跑,講政策、講收益,特別上心。 ”張洪敏說,現在合作社每年能有300多萬元的產值。當初的一些貧困村民,通過流轉出土地加入合作社,每畝承包地每年收入近千元,在合作社裡打工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也逐步走上脫貧致富路。
幾年時間裡,劉亞帶領鎮領導一班人 “穿針引線”,先后流轉土地3000多畝,建起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全縣上報省級的17個名優農產品中,該鎮的中藥材、粉絲、黃金梨等7個名優特產位列其中。
有“苔干之鄉”美譽的義門鎮,因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苔干產業發展多年徘徊不前。劉亞在義門任職期間,力推苔干產業綠色升級,完善苔干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僅此一項每年就為義門創收近2億元。劉亞在義門任職3年,該鎮先后被評為“十強鄉鎮”“十佳鄉鎮”等。多年來,劉亞先后獲得縣、市多項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講奉獻
——不求官大,但求不失服務群眾初心
農村工作是一線工作,是現場工作,是腳底板上的工作。
2001年7月,時任標裡鎮人大主席的劉亞下鄉包點時,騎摩托車不慎摔傷,送進醫院身上整整縫了27針。即使在病房,劉亞也難以安心養傷。不待傷愈,他讓人騎車帶著他下鄉,到村現場指導工作。
2009年3月,一場多年不遇的大旱,炙烤著皖北大地。“再沒水澆麥子,今年就要顆粒無收了。 ”聽到群眾的憂慮,時任陳大鎮黨委書記的劉亞急在心頭。他帶頭到處尋找水源,指揮修復了6座損壞電管站,連續幾個晝夜不休息,到電管站看水澆水。干群抗旱保苗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全鎮5.9萬畝小麥全部普澆一遍。當年,全省小麥抗旱現場會就是在陳大鎮召開的。
干了11年的鄉鎮黨政正職,劉亞也遇到幾次提拔的機會。 “他說自己是學農業出身,還是農村工作更適合他。 ”劉亞生前同事,也是高中同學的高公鎮人大主席程修靈說起此事時表示,其實大家心裡都挺佩服劉亞,他始終保持著一顆為民服務的初心,不求自己當多大的官,思考更多的是為群眾多辦事。
3月4日,離任高公鎮的前一天,10多位村民來訪,反映土地糾紛問題。劉亞熱情接待他們,認真聽、仔細記,耐心接訪3個多小時。看到他走出會議室時一臉疲憊,程修靈就勸他說,你這兩天就調走了,向村民解釋一下,讓新領導來接訪就行了。劉亞卻說,既然群眾來了,就不該慢待他們,能解決的盡快幫助他們,解決不了的,詳細記下來交接給下一任書記,不能辜負了群眾對我們的信任。
“臨走了,也沒什麼送你,這是我寫的一些工作心得,留給你看是否用得著。 ”臨別當天,劉亞走到鎮長張心乾辦公室,把自己手寫的8份長達32頁的工作心得交給他。 “內容既有秸稈禁燒、生產技術,又有低保審核等,這些都是他多年鄉鎮工作的經驗心得,對我幫助很大,沒想到這些竟成了他沉甸甸的遺書。 ”說起當初的情景,張心乾兩眼含淚。一起累計共事9個年頭,張心乾知道劉亞有心臟病的老毛病,“隻要別過度勞累就不會有事,但劉亞哪閑得住呢,他寧願自己多辛苦,也不願誤了工作啊。”(記者 黃永禮 武長鵬)
相關專題 |
· 兩學一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