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史自強
2016年06月11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圖為林秀貞在給孩子們講故事。 |
![]() |
看人民映像 |
已經70歲的林秀貞,仍然不停地做好事。“她就像一根拉緊了弓的箭一樣,隨時准備沖出去幫助別人。”一位村民說。
40年來,林秀貞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資助了20多名貧困生上學,在自家的工廠安排了14名殘疾人就業。“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一名讓人敬佩的共產黨員。”河北衡水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支部書記吳彥橋說。
不能看著老人的生活沒人管
鄉間有句俗話,有往家撿錢的,沒往家撿爹的。可林秀貞偏偏選擇了后者。
40年前,當時南臣贊村鬧干旱,家家戶戶都要早起去井邊排隊打水,去晚了隻能淘點泥湯子。住在離林秀貞家不到20米的,是朱書貴和劉秀煥老兩口,一個78歲,一個76歲,兩人體弱多病,生活困難。
看著老兩口一人提個三眼瓦罐,好不容易淘了點泥湯水,叮叮咣咣提到家隻剩下了半罐,林秀貞心裡十分難過。此后,她每天五更便起,先給老人挑滿缸,再給自家淘泥湯。做了好吃的,也先給老兩口送去。那年冬天,林秀貞想給老人端點餃子,剛進門,發現老兩口正在喝早上剩的涼粥,鍋邊上還結著冰碴子,林秀貞的眼淚瞬間涌了上來。
回到家,林秀貞就和丈夫商量:朱書貴是抗戰時期的老黨員,新中國成立后又在村裡組織大生產,給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咱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沒人管啊!
第二天,她找到生產隊長劉丙岩。劉丙岩一聽就愣了:“你才剛結婚,照顧老人可不是一天兩天,事稠著呢,你可別頭腦發熱啊!”
“開弓沒有回頭箭,您就放心吧。”林秀貞說。
接過老人后,林秀貞第一件事就是借錢買了600斤煤,給老人屋裡生上了個煤火爐,不讓老人再吃涼飯、睡冷屋。那一年,兩位老人度過了第一個有火爐的冬天。
林秀貞的愛心沒有止步。5年后的1981年,村裡實行大包干,看到瘋傻老人朱書常和五保老人朱金林沒了依靠,林秀貞又有了新想法。
當時她的兩個孩子都還小,還得照顧朱書貴兩口子。於是有人好心地提醒她:“朱書貴夫婦還算正常人,那朱書常可是個傻子啊,你看他那個樣兒,風一吹就倒,怕是活不了兩三年。朱金林也是疾病纏身,接過來還不麻煩死你?”
“我不怕。真要有那一天,就讓我給他們養老送終吧。”林秀貞說。
為了照顧幾位臥床老人,74天內她瘦了十幾斤
照顧老人確實不是件容易事。
朱書貴老兩口的三間土坯房破得夠嗆。為了讓老人住得舒服安穩,林秀貞就開始張羅為老人修房子。當時,手頭已經沒錢的林秀貞和丈夫一起,推著車子到處撿磚頭,堆土和泥。林秀貞在下邊遞磚泥,丈夫在上面壘土牆。等房子修好了,林秀貞也累倒了。
朱書貴老兩口有胃寒的毛病,三天兩頭胃疼。林秀貞就想盡辦法托人為老人買來紅糖,給老人沖熱紅糖水喝。冬天天冷,林秀貞就攢錢,有時天沒亮就趕到集市給老人買羊肉補身子。逢年過節,她和丈夫就掂著豬肉、面粉到老兩口家一起包餃子。街坊鄰居看了都感嘆說:“即便是親閨女,也不一定能想得這麼周到啊!”
1983年,86歲的朱書貴臥床不起。84歲的劉秀煥見老伴病倒心裡著急,沒幾天也跟著倒下了。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裡,一橫一豎躺著兩個病人,這個要解手,那個要喝水,這個要吃藥,那個要擦洗,日夜離不開人照顧,林秀貞忙得來回轉悠。
為了把老人伺候好,林秀貞就和丈夫抱著鋪蓋搬到這裡,沿著炕邊搭上木板,丈夫和朱書貴一塊睡,林秀貞和劉秀煥一塊睡。兩個老人大小便失禁,夫婦倆端屎端尿,盡心照顧。林秀貞還准備了四五十個又大又厚的褥子,不論尿濕多少次,總有干褥子撤換。那時沒有自來水,井水也很缺,而洗褥子特別費水,林秀貞和丈夫就每天到村外,鑿開坑塘的冰取水用。陰天拆洗的褥子晒不干,他們就到地裡挖來沙土,炒熱后把褥子焐干。
朱書貴和劉秀煥兩位老人總共在炕上躺了74天。這年冬天,為照顧老人,林秀貞瘦了10多斤。
那段時間,林秀貞最多的時候要同時照顧4位老人,但她毫無怨言,“既然這事兒我管了,就一定要管好。”
不僅自己做好事,她還帶領其他黨員扶危濟困
40年來,林秀貞先后照顧朱書貴、劉秀煥8年,照顧朱金林14年,照顧朱淑芬5年,照顧張振起7年,照顧朱書常31年。
在照顧老人的同時,林秀貞還把愛心投向了其他困難群眾和村裡的公益事業。
河北棗強縣是全國玻璃鋼生產基地,林秀貞夫婦都曾是社辦企業的職工。1987年,林秀貞為了可以有收入以便照顧好老人,夫婦倆曾籌錢辦起了一家玻璃鋼企業。
2003年,林秀貞遇見了下肢殘疾的仉長勝。知道他父母雙亡、自己獨身后,她讓他到自己的企業上班,這是她收留的第一個殘疾人。如今她廠裡有14名殘疾人。林秀貞給他們的宿舍裝空調,雨天接送他們上下班。
林秀貞做的還不止這些。村頭的排水溝壞了,她拿出3000元修好﹔村裡街道不平,她拿出1.5萬元修成了水泥路,還安上了路燈﹔村小學校舍漏雨,她馬上送去2000元,看到教室桌子破舊,又拿出3000元換了新課桌。
這些年,林秀貞前后捐資4萬元資助村中的公益事業,資助本村和鄰村的20多名貧困孩子上了大學。
而林秀貞家,依然是土牆包磚的小矮房,家具破舊,出出進進經常不用關門。她身上的衣著也和一般農村老太太無二。
林秀貞不僅自己做好事,她還帶領村裡的黨員干部一起扶危濟困。這些年,林秀貞趁著自己身體還算硬朗,在縣裡的先進模范事跡館義務給孩子們講解特殊時期優秀黨員的故事。
如今雖已邁入古稀之年,林秀貞仍沒有停下腳步。“群眾需要的,就是我們黨員該做的。”林秀貞說。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11日 04 版)
相關專題 |
· 兩學一做網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