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兩學一做·我為什麼入黨

這股勁,他從沒鬆懈

——記河南衛輝市唐庄鎮黨委書記吳金印

本報記者 王漢超

2016年06月07日07: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幸福生活哪裡來,上面派來個小毛孩,這個不用問,就是吳金印(上圖,新華社發)。”這是上世紀60年代,太行山裡傳唱的歌曲,當時吳金印還是毛頭青年。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他帶領大家治山治水,那年他請來了修紅旗渠的楊貴。楊貴問這個年輕人:“紅旗渠已經修了9年,還沒完全配套。你想干的事,你知道得多少年嗎?”吳金印回答:“不怕。再干30年,我才50多歲!”

  50年過去了,如今的吳金印已年過七旬,在唐庄鎮,治山治水工程仍在進行。一輩子埋頭基層苦干,這股勁,他從沒鬆懈。

  2016年5月,記者操作無人機低空掠過改造過后的亂石溝壑,絕壁荒灘,傳回的圖像令人震撼:梯田線條跌宕,人造林爬遍山崖。老書記的一生,深沉地寫在了河南衛輝市唐庄鎮的大地上。

  群眾的心像土地,種一粒收千粒

  1942年,吳金印出生在衛輝,正是逃荒要飯的年景。衛輝當時叫汲縣,被日本兵盤踞。至今吳金印仍對當時的慘烈場景記憶猶新。

  1948年汲縣解放,吳金印正好上學。老百姓可以不再被飢荒動亂所困,甚至破天荒地有了開山鑿渠、治山治水的力量。吳金印17歲成為大隊會計,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9歲成為大隊支書。

  吳金印曾說:“過去說聚寶盆,放進一個,出來十個。其實土地才是聚寶盆,種下一粒,收上來百粒千粒。群眾也是這樣,隻要我們干了群眾盼望的事情,就能收獲群眾的心。”

  吳金印曾三次拒絕提拔,至今還是鄉鎮黨委書記。他帶著群眾治山治水、改河造田、開山架橋、穿山挖渠、綠化荒山,種林果、搞工業。太行山的群眾寧可不要政策不要錢,隻要求把吳金印派過來,留在這兒。

  說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難也不變

  1968年,20多歲的吳金印背鋪蓋上太行山,到獅豹頭鄉任職。進山連條像樣路都沒有。有老人活到六七十歲沒下過山,沒見過大平地,以為天底下隻有山。看群眾碗裡的飯,湯水泡野菜,嘗一口,沒有鹽。

  太行山是出英雄的山。戰爭年代,老百姓把共產黨員藏在家裡,共產黨員在這座山上丟過命,淌過血,共產黨許諾要帶他們過上好日子。

  “說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難也不變”是太行一帶共產黨員共同的品質。楊貴這麼干,河南省委原副書記鄭永和也這麼干,百折不撓。

  鄭永和受到沖擊時,組織上把他安排到吳金印這裡。鄭書記計算要在汛期前趕工,號召群眾每晚上山拉石頭。上下6裡山路,鄭永和經常拉到5趟才肯睡覺。吳金印記得,鄭書記在這裡六七個月,竟沒有歇過一天。

  鑿洞掄錘,他們一人一口氣1800錘。整個人被石粉裹滿全身,隻知道全身的汗從腳上流下來,每挪一步就是一雙濕腳印。在獅豹頭任公社黨委書記10多年,吳金印帶領群眾鑿了6個山洞,筑起85道大壩,建了25座小水庫,3.8萬米水渠,8座公路橋,造田2000多畝。

  共產黨員搞特殊的那一刻,就脫離了群眾

  吳金印調離下山的時候,騎自行車,馱著鋪蓋卷。本來悄悄地走,被群眾看見,結果人越聚越多,送出一程又一程。怎麼也勸不回去,群眾哭,吳金印也哭,揮別獅豹頭。

  從吳金印調任唐庄鎮,將近30年的時間。在這裡,吳金印和唐庄鎮的干部始終堅持“四同”: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有事同群眾商議。遇有大項目,干部住山上,住工地,住群眾家,吃派飯。

  去年,唐庄鎮的地區生產總值已超過50億元,群眾住上小樓,很多家買了車。吳金印仍然穿著他的舊衣服、黑布鞋。年輕人問,既然致富是咱奮斗目標,為啥更優越的物質條件不能成為你吳金印的追求?

  對啊,即便是共產黨員,這樣的追求何其正當!在池山駐隊時,吳金印特別關照“五保”老人楊務新,每天為老人挑水掃地。當派飯到老人家,吳金印一進屋,聞到雞湯香,老人竟然把下蛋雞殺了,給他補身子。吳金印借故躲開,老人急得哭,最后他也沒吃這頓飯。

  吳金印說,我能不知道肉好吃嗎?如果吃了,每個人都知道我愛吃肉,接著都這麼做。共產黨員搞特殊的那一刻,他就脫離了群眾。脫離群眾,你就干不長。

  “老百姓最有良心,他知道誰跟他親。”吳金印一輩子敬重的老師鄭永和,從省領導崗位上退休,鑽進深山帶領群眾治虫挖渠。吳金印三次去看他,一次在治虫打藥,一次在鑿石頭給群眾砌門墩,一次在田裡給群眾“打坷垃”。

  吳金印問他,退休了,你不在家享享福?鄭永和說,人老了,誰跟咱親就想跟誰在一起,群眾跟咱是真親啊。2016年,吳金印還念著鄭永和,說直到去世的時候,老鄭還在山裡頭,那才是真真正正把一生獻給了人民。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07日 04 版)

(責編:姜萍萍、秦華)
相關專題
· 兩學一做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