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兩學一做·我為什麼入黨:本色不改 信仰不變

——聽龔全珍講述入黨愛黨跟黨走的故事

記者 吳齊強

2016年05月30日08: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年過九旬的老阿姨龔全珍,穿著一如既往地簡朴,待人一如既往地熱情。回憶起激情燃燒的歲月,龔老興致頗高。

跟著黨走,這就是前途

1923年,龔全珍出生在山東省煙台市大馬路平安裡21號,父親在煙台市郵電局做報務員,全家13口人,11個孩子,她排名老四。最初對共產黨的認識是從三哥開始的。三哥比她大兩歲,在日寇進入煙台時,就加入了八路軍。

1945年,日本投降,龔全珍考入西北大學教育系。一些思想進步的同學要求成立學生自治會,參與學校管理。校方不同意,80多名學生被捕。龔全珍認為成立學生自治會是對的,勇敢向校方提出抗議。有人勸她別這樣,否則被開除怎麼辦?“我知道,學生有不少是共產黨員。如果被開除了,我也到解放區,去找三哥。”

1949年5月20日,古城西安迎來了新生。解放軍接管了學校,龔全珍開始接觸到了馬列主義。“三哥,八路軍,解放區,馬列主義……我認定:跟著共產黨走,這就是前途。”龔全珍參加了解放軍。一到部隊,她就向黨組織遞上了入黨申請書。

不久,龔全珍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宣誓儀式非常庄重。從那時起,我就默默地告誡自己,要做一個合格的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

1950年初,龔全珍隨部隊進入新疆,分配在新疆軍區八一子弟學校教書。在部隊中不斷接受黨的教育,對黨的認識也逐步加深。

共產黨員,要經得起風浪

1957年8月,龔全珍來到愛人甘祖昌的家鄉——江西省蓮花縣沿背村,“他當農民,為改變農村落后面貌而奮斗﹔我當鄉村老師,為農村孩子提高文化素質而奔忙。”

夫妻倆把工資的大部分都用在建電站,修水利,幫助困難農民上,“盡管物質生活苦一點,但精神世界非常充實,非常快樂。”

1966年,龔全珍被戴上了“特務嫌疑”的帽子。想到自己的理想、信念都渺茫無望,龔全珍想到了死。老共產黨員丈夫甘祖昌使她堅定了信念。“現在想想,一點風浪都經不起,能稱為合格的共產黨員嗎?” 龔全珍說,經歷了那場磨難,更堅定了我對黨的認識,現在我們黨撥亂反正,重新走上了正軌,我對黨更有信心了。

在信念的支持下,龔全珍幾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教書育人。生活並不富裕的她經常捐款捐物幫助貧困學生。十多年來,她捐助的學生達百人之多,捐款金額10余萬元。

信念傳承,永遠跟黨走

離休后,龔全珍仍然關心著下一代的成長,義務為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琴亭鎮金城社區有個黨員李金水,曾經受過一些挫折,對黨的宗旨認識不清,經常發牢騷,講怪話。龔老知道后,多次找他交心,通過切身經歷教育他,使他對黨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慢慢地,李金水變了,對黨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都是全身心地參與。

2011年,蓮花縣組建“龔全珍工作室”,聘請龔全珍做名譽輔導員,搭建起一個對黨員干部和社區居民進行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加入,他們通過工作室,與群眾溝通交流,幫助群眾解決思想和生活上的問題。目前,300余間“龔全珍工作室”已經在萍鄉市落地生根。

“幾十年了,我做了一點工作,但對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來說,這是微不足道的。如今我年紀大了,希望我的子女后代熱愛黨,永遠跟黨走。”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30日 04 版)

(責編:姜萍萍、閆妍)
相關專題
· 兩學一做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