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帶領全村致富的好黨員——記陝西省黃陵縣雙龍鎮優秀村支書柯小海

2016年05月03日16:24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帶領全村致富的好黨員

4月中旬,當我們來到黃陵縣雙龍鎮索洛灣村的時候,柯小海正在指導村民修葺和粉刷臨街院牆。自從當上索洛灣村黨支部書記以來,無論大事小事他都要親自了解清楚想辦法解決。

17年的村干部生涯,讓這個面容略顯清瘦卻精明能干的陝北漢子成了整個黃陵縣響當當的人物,而這全都因為他將索洛灣這個曾經人們口中的“爛杆村”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明星村”。

信黨愛黨跟黨走的好書記

“索洛灣能有今天,不是說我有多大本事,除了我們村發展機遇好之外,最主要的還是黨的政策好。”這是柯小海最常說的一句話。

村民陸建民告訴記者:“和他嘴上說的一樣,自從入黨那天起,他一直把黨放在心裡,閑暇時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讀書看報,但凡遇見有誰說黨的不好,總要理直氣壯地反駁,說到對方心服口服為止。”

“我們是黨的人,不但心裡要向著黨,還要用實際行動代表黨。”柯小海說。為此,擔任村支書后,柯小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班子成員約法三章,提出了索洛灣村干部“三不三要三規范”標准——不貪不佔不拖拉,要勤快要務實要敢負責﹔理論學習經常化、事務決策民主化、財務管理透明化,一下子樹起了班子形象,凝聚了全村人心。

他還首創了黨員值周制,推行板凳輪流坐、都來當村官,小事支部研究、大事集體決策,實現了村務管理由“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轉變,也為索洛灣村的快速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今年2月,中央印發“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方案后,柯小海第一時間組織黨員干部緊緊圍繞學習教育重點內容,先學一步、早學一步,以“三會一課”的形式多次組織黨員對黨章黨規和習總書記系列講話進行集中學習。

“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在我看來是作為一個黨員最基本的要求。”柯小海告訴記者,我們村對在村的黨員要求全員參與,行動不便的黨員印發學習資料逐人上門送學,對一些年齡較大、聽力下降的黨員發放收音機組織參學,對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黨員通過制作漫畫牆、以圖文並茂的形式進行學習教育。對流出黨員,則通過電話聯絡,督促其加入“三秦先鋒、延安共產黨員網”等網絡平台,定期發布學習內容確保學習教育無死角、出實效。

敢想敢拼帶領全村走上致富路

“這娃腦子活、膽子大、看得遠、能干事。”提起柯小海,村裡上歲數老人們的評價是一致的。據村民介紹,以前,索洛灣村底子很薄,群眾長期掙扎在貧困線上。

“小海擔任支部書記后,先后發展過秦川牛、特色種植業和庭院經濟,我們的生活也漸漸有了起色。”村民朱拴虎說,2003年,黃陵礦業集團二號煤礦入駐索洛灣,小海就組織在村裡辦了停車場,去年我們村每個人僅靠停車場的分紅就賺了4000元。

2013年,黃陵國家森林公園落戶雙龍鎮,柯小海又開始帶領村民謀求新發展。“今年我們村先后策劃建設了沮河漂流項目,古鎮建設項目,依托景區做鄉村旅游。景區今年就可以開始開門營業。”柯小海自信滿滿地說道。

“個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叫富。”這是柯小海一直挂在嘴邊的話。村民喬增富說:“當年發展養殖業時,小海看到單家獨戶養牛很不方便,飼養和技術都有問題,便立即著手集體建牛舍,把牛集中起來養,讓群眾解放出來,養牛的收入一分不少又分給我們。”

隨著一系列產業的發展,索洛灣村的集體經濟也不斷壯大。此時的柯小海,又打起了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算盤。“小海當上村支書后,村裡引上了自來水、鋪了水泥路、安了太陽能路燈,每個月的有線電視費、寬帶費都不用我們花一分錢,還每月送來米或面,逢年過節還有油和日用品。”村民劉彩雲高興地說。

有錢不忘窮出身。索洛灣村發展起來了,柯小海又開始管起了鄰村的“閑事”。2014年,柯小海開始幫助雙龍鎮的大院子村走上了致富路。“小海先后幫助我們建起了一座豆制品深加工廠,14間豆芽加工房,3間豆腐加工房。目前,豆制品廠已經投入運營,我們每個月比原來增收1500多元。”大院子村村民說道。

村民冷暖事事在心頭

“做一名優秀黨員,就要從小的好人好事做起。”柯小海口中的“小事”在村裡其他村民看來可都不小,甚至都是每一戶的大事。

楊寶亮是村上的一個孤兒,柯小海義無反顧承擔起對他的撫養和教育。他不但供小亮寶完成學業,還為他找工作。像這樣的孤兒、貧困兒童,柯小海先后撫養了3個。從2005年開始,柯小海先后資助8名大學生,總資助金額達15萬元。

“村裡人遇到困難總是能夠先想起我,這是讓我十分欣慰的。”柯小海說,曾經村上有個小伙出了車禍,第一時間不是把電話打給父母,而是打給我說他遇到麻煩了,說明群眾心裡裝著我。

“現在村裡誰家有了困難,第一個找的都是柯書記。”

“柯書記不怕麻煩,能認真解決咱老百姓遇到的麻煩。”村民們紛紛表示。

2010年7月,一場肆虐的洪水淹沒了索洛灣村崖頭庄小組,柯小海不顧腳腿多處受傷,帶領全村35名黨員干部及時轉移群眾財物,使受困的15戶45名群眾全部脫險。當得知黃陵礦井2號井一個工隊所住房屋進水,需要轉移時,他又發動村上黨員干部騰出40間房子,讓百余工人有了臨時住處,他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熱心腸。(記者 雷魏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兩學一做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