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吳倩

2016年04月27日13: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剛剛解放的東山島一片荒涼,有田無法種,種了無收成。惡劣的環境使人們不得不成群結隊外出乞討。面對多災多難的群眾,谷文昌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做夢也在想著戰勝風沙,根治旱澇,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他下定決心: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一定要向風沙宣戰!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中國共產黨是為廣大勞動群眾謀利益的黨,是已經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起來的黨。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黨的偉大力量就在於它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因此,強調黨性就必須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性說到底就是立場問題。我們共產黨人特別是領導干部都應該心胸開闊、志存高遠,始終心系黨、心系人民、心系國家,自覺堅持黨性原則。”我們黨內從來就不缺少一心為人民謀利益的典范,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黨的宗旨、堅守了黨性要求。

彭德懷:不忘勞動人民本色

廬山會議后,彭德懷被撤銷了軍隊內的所有職務,隻保留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職務。他也從中南海遷居到北京西郊挂甲屯吳家花園,一面參加中央黨校高級班的學習,一面在庭院裡開荒種糧、種菜,淘塘引水,植藕養魚,決心實踐向毛澤東提出的“自食其力”的保証。

1961年1月,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九中全會上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得知這個消息后,彭德懷給毛澤東寫信,要求到農村去做調查研究,請求中央允許他先去湖南故鄉搞三個月,了解農村情況。毛澤東在信上作了批示:“彭德懷到哪裡去都可以。半年也行。”

1961年11月3日,彭德懷回到了家鄉湘潭縣烏石大隊為民生產隊。在家鄉調研期間,他發現家鄉人民生活條件仍然十分艱苦,還有不少貧困戶,吃飯問題仍沒有解決。他心裡十分難過,多次對干部們說:“唉,我在舊社會給餓怕了,所以才起來革命。沒想到革命勝利12年了,我們的人民還是吃不飽肚子,這教訓多深刻呀。”

在家鄉調研時,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我知道餓肚子是什麼滋味。”當聽說烏石大隊的干部為了搞愛國衛生運動,把社員的熱水凼(dàng)都填了時,他語重心長地對干部說:“把熱水凼都填了,農家肥就丟了基地,這要不得。最大的衛生還是要把肚子填飽嘛。”一天晚上,彭德懷正在燈下寫調查報告,忽然停下筆來,起身往黃泥大坪走去。他在月光下左右環顧一陣,然后對隨從人員說:“黃泥大坪這地方,兩邊肩膀子都開成了田,中間一塊肥肉子沒有開,真可惜。”於是,他決心動員全生產隊把這塊荒地開發出來種糧食。

彭德懷是一個直性子,也是一個實干派。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附近查看水庫灌溉情況,回來時興沖沖地說:“水利灌溉沒問題,黃泥大坪可以開田。”他又去同生產隊長商量召開社員大會。

與生產隊社員商量好后,彭德懷就邀上幾個人,帶上農具,一起去開田。正干得起勁時,幾位路過的老人看到彭德懷開荒,就好奇地問:“你是拿槍杆子出身的,現在拿鋤頭習慣嗎?”

彭德懷笑著說:“我也是捋鋤頭把的,從小就與它打交道,現在年老了,有點力不從心。不過,早幾天我幫三嫂子種了一天麥子,還搞得。”

彭元帥帶頭開田的事,很快就在寨子裡傳開了。人們也紛紛行動,開荒種地。沒多久,這塊已經荒廢的雜草亂石坪被全部墾復,有的當年就種了麥子。

在湖南家鄉期間,彭德懷一面參加勞動,一面召開座談會或走村串戶,詳細向基層干部和社員群眾了解農村生產與農民生活情況,並在煤油燈下寫了5份調查報告,共計2萬多字。這些調查報告,為第二年中央調整農村政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起到了很好的參考作用。

焦裕祿:與群眾同甘苦共患難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對黨無限忠誠,為人民鞠躬盡瘁,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始終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最密切的聯系,時刻想著人民群眾,熱情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具體困難,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為人民服務的偉大事業。

1962年冬,焦裕祿懷著改變災區面貌的雄心壯志來到了蘭考。展現在他面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嚴重的災荒景象。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澇的窪凹裡,結著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鹼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重重的困難沒有嚇倒這位共產黨員,他堅信:隻要加強黨的領導,隻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就是有天大的艱難,也一定能殺出條路來。

到任的第二天,焦裕祿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他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他經常住在農民的草屋子裡,蹲在牛棚裡,跟群眾一起吃飯,一起勞動。他憑著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對群眾的無限信任,在廣大群眾中間詢問著、傾聽著、觀察著。

在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爭中,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傾盆的時候,他帶頭蹚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干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把群眾同自然災害斗爭的寶貴經驗,一點一滴地集中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財富,成為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

1964年春天,正當蘭考人民同澇、沙、鹼斗爭如火如荼的時候,焦裕祿的肝病也越來越重了。他開會、作報告,不斷用左手按住疼處。有時,用一個硬東西一頭頂著椅子,一頭頂住肝部,天長日久,他坐的藤椅,都被頂出一個大窟窿。組織上勸他住院治療,他總是說:“工作忙,離不開”。他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卻唯獨沒有他自己。

谷文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在福建省東山縣東南部的谷文昌紀念館中,詳細記述了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縣委書記——谷文昌帶領全縣人民與大自然作艱苦卓絕抗爭的感人事跡。谷文昌是河南林縣人,1943年加入共產黨,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1950年他隨部隊南下福建,在東山縣工作了14年。

剛剛解放的東山島一片荒涼,一年中刮六級以上大風的時間長達150多天,在全島19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森林覆蓋率僅為0.12%。海島東南部橫亙著30多公裡長的沙灘,茫茫一片,寸草不生,還有40多個流動沙丘,沙隨風勢不斷向人們進逼。有田無法種,種了無收成。惡劣的環境使人們不得不成群結隊外出乞討。面對多災多難的群眾,谷文昌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做夢也在想著戰勝風沙,根治旱澇,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他下定決心: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一定要向風沙宣戰!

治理風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谷文昌每天親自帶領技術人員探風口,查沙丘,在風沙扑打中前進,用血肉之軀,感受狂風的力度、飛沙的流向。他幾乎走遍了東山的大小山頭,走訪了每一戶群眾,制定了“筑堤攔沙、種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林草防沙的方案雖好,可適合東山縣種植的林草卻難找。谷文昌帶領大家植樹造林,先后種過10多個樹種,幾十萬株苗木,一次也沒有成功。許多人搖頭嘆息:“東山這個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風沙!”面對困難,谷文昌沒有被嚇倒,而是與工作人員總結經驗,尋找合適的林木品種。堅持就有收獲,經過大量翻閱資料,他們找到了木麻黃有效防治風沙的資料,並且攻克了大量培植木麻黃樹的技術難關。

從1959年開始,谷文昌帶領大家開始了種植木麻黃、防御風沙、綠化東山的工作。他們克服了肥料不足、病虫害侵襲的困難,經過十幾載的苦戰,終於筑起了一道“綠色長城”,硬是治服了“神仙都難治”的風沙,讓東山縣的面貌煥然一新。

治沙工作初步成功,可是群眾的生活還很貧窮,谷文昌帶領縣政府工作人員馬不停蹄地投入到農村建設中。他白天和群眾一起勞動,晚上與群眾一起座談,住在農民的柴草間裡,一日三餐與群眾吃在一起,共商恢復發展生產大計。東山的山山水水都閃動著他的身影,村村寨寨都留下過他的足跡,他終於帶領東山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谷文昌黨性崇高,從未褪去黨員底色,從未動搖理想信念。他心中有黨、心中有民,真正做到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崇高信仰始終是我們黨的強大精神支柱,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的堅實執政基礎。隻要我們永不動搖信仰、永不脫離群眾,我們就能無往而不勝。”無數革命前輩在崇高黨性的指引下,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激勵著我們為群眾的美好生活不斷奮斗。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