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搭建有作為的大舞台

——農墾紅興隆管理局黨委培養和使用大學生人才工作掠影

張翌 王強 任紅禧

2016年04月19日10: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興隆的廣袤土地,曾經煥發著青春的氣息——

60多年前,數萬解放軍官兵在這裡解甲歸田、轉業務農﹔40多年前,數萬稚氣未脫的知識青年到這裡投筆從耕、汗洒沃土。然而,時間流轉至10年前,紅興隆管理局下屬的各農場卻鬧起了“青春荒”“人才荒”:以農場的中堅力量——科級干部為例,“60后”所佔的比例超過70%,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的老化成為限制農場發展的壁壘。

為了破除這一障礙,自2008年初開始,紅興隆管理局黨委制定優厚政策,實施人才引進工程,下屬12個農場先后引進大學本科學歷以上人才2195名。自此,青年才俊如蛟龍歸海,為墾區注入了一股新風氣。

新生力量,展現應有作為

“等將來老同志們都退了,農場指望誰?大學生是農場的力量儲備,他們就是農場的明天和希望。”在二九一農場黨委書記劉化蓮看來,大學生是農場的寶貴資源,所以,農場對大學生的培養格外用心,努力實現“引得進、留得住、流得動、用得好”。實踐証明,大學生們也的確沒有讓黨組織失望。

為了幫大學生盡快適應工作,農場實行多崗交流機制,讓他們通過不同崗位進行充分歷練。但是,如果沒嘗過“一粒汗珠摔八瓣”的滋味,就很難勝任這份跟農業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大學生們工作的第一站便是到最基層的作業站學習鍛煉。

“大學生還干這活啊,這書不白念了嗎?”對雙鴨山農場蔬菜管理區副主任郭晶來說,這是她聽過的“最傷自尊”的一句話。2009年,郭晶從東北農業大學園藝專業畢業來到農場后,每天起早貪黑,在大棚裡學習水果黃瓜的種植方法。可是當她鼓足勇氣到菜店和飯店推銷成熟的水果黃瓜時,聽到的卻是上述這番話。

郭晶也暗暗問自己:“上了這麼多年學,難道我的價值就是種大棚嗎?”經過幾番思想斗爭,郭晶下了一個決心:“種地,也要種出個不一樣來!”於是,她將自己的專業所學與實踐相結合,先后探索研究出西香瓜嫁接吊蔓、油豆角高低立體栽培和美國紅提“646”栽培等多個種植模式,並在農場成功推廣。據農場估算,郭晶的技術創新為農場帶來的經濟效益超過100萬元,她也因此被評為“首屆墾區道德模范”。

同樣懷疑過自身價值的還有五九七農場的王振華——另一位名副其實的才女。2013年6月,王振華從東北農業大學植物營養學專業研究生畢業。起初,她的工作主要是為農戶講解農技知識,但對於枯燥的教程,聽者寥寥,反應平平。

一天,王振華見稻田中雜草較多,便與農戶攀談起來。令她意外的是,農戶居然不認識這種雜草,更別提如何除草了。回到辦公室,她便有了一個想法——把雜草和害虫制成標本。最終,王振華制成稻田常見雜草標本5種、害虫標本50余件。標本室建成后,同事和農戶們紛紛前來參觀。他們通過標本認識了雜草、害虫,再通過王振華的講解學會了除草、除虫方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在八五二農場投資1.2億元建成的大型奶牛合作社,研究生劉春東攻克飼養、防疫的技術難關,將奶牛淘汰率控制在0.3%,遠遠低於行業3%的標准。

在紅興隆管理局各農場,數千名大學生在基層摸爬滾打之后,在各個崗位施拳腳、展作為,既實現了自身價值,也為農場發展帶來了新知識、新理念、新思維。一提起他們,許多農場職工贊不絕口:“自從來了大學生,農場便有了新氣象。”

大膽用人,破除論資排輩

“有為就有位。” 在使用大學生干部時,紅興隆管理局黨委樹立了明確的用人導向,對人才使用不拘一格,大膽選拔優秀人才到重要崗位,前文提及的幾位大學生如今都已走上副科級崗位。

“對大學生群體來說,這樣的用人機制無疑是一種鼓勵和激勵——隻要有想法,隻要干好活兒,就有你的舞台和未來。”這是雙鴨山農場黨委宣傳部部長張予瀟的深切體會。

2008年,張予瀟從八一農墾大學畢業后,成為紅興隆管理局引進的第一批大學生。當時,很多人對她的這一選擇並不理解。她記得剛到農場時,就連去裁縫店挽褲腳,小鋪老板都替她“抱屈”:“大學畢業來農場,不白瞎了?”她母親的一位老同學勸道:“你們老兩口瞅著都挺精明,咋就這麼想不開呢,在農場能有個啥前途?”

然而,短短幾年,張予瀟憑著腳踏實地的努力,很快成長為一名正科級干部,乃至走在了許多老同志的前面。當初那個做她父母“工作”的阿姨,也把自己的女兒和女婿動員到了農場。

張予瀟的進步並非個例。她的校友、同批被引進的大學生孔祥濤現任二九一農場生產技術部副部長,因為取得過多項技術創新及其出色的工作表現,去年被確定為副處級后備干部予以重點培養。對此,孔祥濤不勝感慨:“這種用人方式,讓大家有了目標,看到了希望。”

“習總書記說:‘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我們一直在努力促進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的陳舊觀念。”紅興隆管理局黨委委員、組織部部長李書貞介紹說,隻有不拘一格大膽使用人才,才能實現人盡其才,激發大學生干事的激情,從而攪活一池春水。

這種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導向也正在影響著人們的觀念。雙鴨山農場電視局副局長、從大學畢業生成長起來的李凱有著如是認識:“單位要創先爭優、干出業績來,就要用人才、遠庸才。隻要干得好,就堅決用。”

顯然,這種用人意識形成共識之際,就是“你追我趕”良好競爭局面的展開之時。據紅興隆管理局黨委組織部統計,自2008年引進大學生以來,先后從大學生中提拔處級干部2人、科級干部337人。放手使用、大膽使用優秀青年,為他們奮勇創新、脫穎而出提供了舞台。

搭建平台,激發創業活力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農場在加大人才培養和使用力度的同時,也順應時勢,積極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創業,並為其振翅高飛創造條件。

雙鴨山農場是人多地少的老場,所謂“窮則思變”,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有不少職工南下創業。如今,當農場再次倡導創業時,最先積極響應的就是大學生群體,農場畜牧科副科長李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08年,李棟從東北農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畢業。2009年,出於專業興趣,他搞起了乳肉兼用牛養殖。起初,13名大學生入股,總共30多頭牛。7年過去,合作社牛存欄數已達300多頭。但由於養牛投資大、見效慢,加之種種因素,眼瞅著就要難以為繼了。情急之下,李棟向農場黨委求援。農場黨委經過商議,專門召開全場職工大會,並利用電視、微信等媒介進行宣傳,鼓勵大家積極入股。短短幾天,便有198人入股,資金達到789萬元,一舉解了燃眉之急。今年,合作社的規模將達到千頭牛以上,預期2018年見到效益,屆時年利潤可達600萬元。

當然,對許多大學生來說,創業未必一定要上規模,而是重在參與和嘗試。2014年8月,在二九一農場召開的大學生座談會上,黨委領導問大家的想法,技術員馬小菲直言:“想立足本專業干點兒事,搞一個大棚,栽植花卉。”馬小菲原以為說完就拉倒了,沒想到,農場相關部門第二天便主動找到她,幫她細化了創業方案,並為她免費提供了一個200多平方米的智能控制溫室。去年工作之余,馬小菲靠大棚栽植花卉淨掙1萬多塊錢。她不禁感慨:“掙多少錢不重要,能邁出這一步便有了成功的基礎。”

對農場的大學生群體來說,像馬小菲這樣的“小成功”更具啟示和借鑒意義。

紅旗嶺農場則是充分利用大學生群體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能力較快的特點,鼓勵大學生在互聯網創業方面進行探索。“紅旗嶺萬眾電商”便是在該農場黨委支持下創立的。2015年9月,農場的10名大學生每人出資3萬元,創建了該電商平台。然而,湊齊啟動資金后,大學生們已是捉襟見肘。關鍵時刻,農場為他們提供了一間100多平方米的門市房和兩間倉庫,供他們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2015年秋天,他們賣出了第一批秋糧,當年便收回30萬元的成本。

據紅興隆管理局黨委組織部統計,截至2016年3月,全管局投身創業熱潮的大學生已達320余名。

“人才聚則事業興”。正是由於充分意識到了“呼喚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性,做到了知人善任、人盡其能,紅興隆的事業才能做得如此紅紅火火、興旺隆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