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雲南有很多生動教材。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用實際行動尊崇和踐行《中國共產黨章程》,將黨章黨規的要求形象化、生動化,成為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學習黨章黨規、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有形參照。召存信就是其中的典范。
作為曾經管理一方的封建領主,召存信雖身居上層,卻對剝削制度和國民黨反動統治強烈不滿,他組建了民族自衛武裝,與橫行鄉裡的國民黨殘軍作斗爭。后來受到進步人士影響,對中國共產黨心生向往,主動到普洱(現寧洱)尋找黨組織,積極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西雙版納,把象征封建領主世襲權力的金傘獻給了毛澤東主席。
作為第一個在“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上簽名的少數民族代表,召存信立誓“永遠跟著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新邊疆”。他在西雙版納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上宣布放棄“召景哈”官職,隨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從封建領主到人民公仆的轉變,成為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的“壓艙石”,無愧為忠誠於黨的好黨員,無愧為維護民族團結的好干部,無愧為傣族人民的好兒子。
召存信同志歷任西雙版納州車裡縣副縣長、縣長,西南軍政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普洱地區第一副專員,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籌委會副主任,連續40年擔任西雙版納州州長,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至七屆代表,全國政協八屆、九屆委員會常委。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於2015年12月授予召存信“雲嶺楷模”榮譽稱號,中共雲南省委於2015年12月31日作出了《向召存信同志學習的決定》。
忠誠黨的事業 堅定理想信念
【黨章指出,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信念”這一基本條件,這是共產黨員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總閘門”。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說,有一個道理要反復講,就是黨的干部必須永不動搖信仰,矢志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理想信念是一個國家、民族和政黨團結奮斗的精神旗幟,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
“對黨忠誠畢生如一,是他最鮮明的政治本色。”與召存信共事多年的西雙版納州政協原主席王貴生說。即使在“文革”期間遭受冤屈,召存信對黨的信念和忠誠也不曾動搖。
兵荒馬亂的年代,召存信出生在一個傣族土司家庭。那時在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土司統治和國民黨地方政權並存。邊境抗日戰火燃起,年輕的召存信奉命到勐捧鎮組建抗日武裝,后繼任勐捧土司。不久,他被任命為車裡宣慰使司議事庭庭長(傣語“召景哈”),地位僅次於西雙版納土司統治集團的最高領導人“召片領”(俗稱“傣王”)。
召存信雖身居上層,卻對剝削制度和國民黨反動統治強烈不滿。他組建了民族自衛武裝,與橫行鄉裡的國民黨殘軍作斗爭。受進步人士魯文聰的影響,他對中國共產黨心生向往,主動到普洱(現寧洱)尋找黨組織。歷經重重考驗后,召存信於195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從封建領主到人民公仆的巨大人生轉折。
正當召存信帶領西雙版納各族人民克服3年自然災害,社會經濟蓬勃向前發展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召存信被造反派定為“反動土司”“反動大領主”,屢遭批斗。這時,有境外勢力想方設法聯系到他,鼓動他到境外去。他拒絕了。
“我剛參加革命隊伍時,就遭遇過黨內‘左傾’的猜疑、誤解、勸返。但我清楚地知道,選擇了這條路,必然要承受很多磨煉和考驗。”召存信后來回憶說。
1969年,召存信等100多人被押送到西雙版納“五七”干校勞改。因為把飯燒糊遭到批判,採購路上摔得鼻青臉腫,強忍足疾的疼痛一瘸一拐地在山上放牛、放豬……逆境磨煉了他的意志,也讓他變得更加理智、清醒。1980年2月7日,西雙版納州委發文為召存信恢復了政治名譽。
在后來的回憶錄——《召景哈的春天》中,他這樣講述:“我自從跟著共產黨干革命,就一心一意為黨工作,為人民辦事。我對黨是忠誠的,從沒有二心……我不管他們(造反派)怎樣罵,怎樣逼,我始終相信有天亮的一天。”
堅定理想信念,召存信把磨難當成了“財富”。
增強“四個意識” 堅定政治方向
【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正確政治方向,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確定的“四個進一步”總體目標之一。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隻有切實增強“四個意識”,自覺堅持和維護“四個服從”,才能使全黨產生強大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從而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縱觀召存信同志的一生,在多個形勢復雜多變的緊要關頭,他始終保持了清醒頭腦,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
1950年6月,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的部署,全國各省市都積極選派組成少數民族代表觀禮團赴北京參加國慶一周年慶典觀禮,感受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增強跟共產黨走的信心。當時,盤踞在中緬邊境緬甸一側的國民黨殘余部隊,不斷派特務竄入西雙版納境內騷擾破壞,造謠中傷共產黨,加之當時的民族隔閡,少數民族“恐漢”思想比較嚴重。部分少數民族頭領以種種借口謝絕參加觀禮團,有的頭領勉強同意參加,但依然對自身安全疑慮重重。在這種情況下,時任車裡縣副縣長的召存信毅然決然第一個報名去北京。他的信念和行動產生了積極效應,打消了其他少數民族頭領的顧慮。他帶領一行8人的西雙版納代表小組前往北京參加了國慶觀禮,和末代宣慰使刀世勛一起把象征封建王權的金傘獻給毛主席。
1950年12月下旬,普洱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大會召開。為了堅定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跟黨走,共同建設和平幸福家園的信心和決心,會議決定舉行民族團結剽牛盟誓大會,把誓詞和簽名鐫刻在一塊石碑上永久樹立。神聖、庄嚴的盟誓大會上,召存信覺察到一些少數民族上層人士面對簽名依然猶豫不決,隨即登上主席台,第一個在書寫著《民族團結誓詞》的白紙上用傣文寫下了“召景哈”,誓與各民族兄弟團結奮斗,共同建設平等幸福的大家庭。
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成立大會上,召存信把民族自衛大隊用來對付國民黨殘匪的槍支彈藥悉數上交自治區人民政府,用實際行動表達了跟著共產黨走的決心。
為了團結更多的民族上層人士跟著共產黨共同建設新邊疆,召存信顧全大局,派人迎接被國民黨殘匪裹挾至境外的代理宣慰使刀棟庭回國。此后,逃至境外的民族大小頭人和百姓陸陸續續回國。
召存信還帶頭在群眾大會上承認自己剝削過老百姓,表示放棄官租剝削,放棄召景哈職位,使西雙版納的土改在和平協商的氣氛中順利完成。
嚴守政治紀律 保持清風正氣
【黨章第37條規定,黨的紀律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完成黨的任務的保証。黨組織必須嚴格執行和維護黨的紀律,共產黨員必須自覺接受黨的紀律的約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確保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前進,嚴明黨的紀律,首要的就是嚴明政治紀律。由此可見,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嚴明黨的政治紀律的重要性、緊迫性。】
召存信擔任西雙版納州州長40年,始終嚴格要求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淨淨為官、踏踏實實干事,善於團結各方,先后與19位州委書記共過事,都相處得很融洽。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從不搞特殊,從未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私利,嚴格教育管理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始終保持共產黨員清廉本色,為廣大共產黨員嚴守政治紀律、樹立清風正氣做出了典范。
在召存信家的客廳裡,擺放著這位老州長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的合影,顯示出召存信的特殊身份和深厚資歷。然而,他從未利用自己的身份來謀取私利,一生兩袖清風。
“勐海的糖廠是老州長支持搞起來的,當年白糖緊俏,但老州長從沒批過一張條子。”勐海縣原縣長彭福源對記者說。
召存信的小兒子、西雙版納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召亞平說,在民族地區做領導,最重要的是不偏不向,一碗水端平,父親做到了。在西雙版納州多次州長選舉中,父親都高票當選,被稱為“西雙版納終身州長”。
召存信對親人要求很嚴格。“父親不讓我們子女經商,說要愛民千寨,不要愛財千袋。”召亞平說,父親言傳身教讓他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魚離水難活,鳥離樹寂寞,當干部必須以民為本,尊重和愛護群眾。
召存信家的大門永遠都敞開著,隨時聽取老百姓反映困難和問題。“平時,老百姓隨時會用芭蕉葉包一包糯米飯,或者一條烤羅非魚來看望召存信,老州長都會熱情接待他們。”在召存信身邊工作了近30年、曾擔任過州政府副秘書長和州政協秘書長的曾孟春回憶說,這樣的情形從召存信擔任州長到退休后的幾十年時間裡,都如此。
“招待一名群眾吃一頓便飯隻要幾元錢,日積月累,老州長每年招待群眾吃飯的費用都是上萬元。”曾孟春說,這樣的招待費用,歷來都是召存信自己掏腰包解決,曾有幾次工作人員提出,由政府安排經費來解決,遭到了召存信的堅決反對。
“老百姓大老遠來看望我,請他們吃頓飯是應該的,我自己掏錢就行了。”召存信總這樣說。
強化宗旨觀念 勇於擔當作為
【黨章指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建設必須堅決實現的四項基本要求之一,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當前,一些黨員精神不振,工作消極懈怠,不作為、不會為、不善為,逃避責任,先鋒模范作用弱化等現象突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堅持問題導向,將其作為需著力解決的5個問題之一,要求黨員干部進一步強化宗旨觀念,勇於擔當作為,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范作用。】
作為人民公仆,召存信把為各族人民辦實事、謀福祉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每年,他都要抽出大量時間,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深入邊境村寨調研。每到一處,他都要到最貧困的各族農戶家中去訪貧問苦,了解各族群眾的生活和期盼﹔每到一處,他都要與各族干部共商發展大計,了解群眾最迫切、最急需、最渴望解決的難題,積極為各族群眾排憂解難,帶領著各族人民奔小康。
作為人民公仆,召存信一生忠誠履行職責使命,殫精竭慮謀求邊疆民族地區發展。幾十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他團結和帶領各族人民,致力於西雙版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文化繁榮,開創了西雙版納建設發展史上的多個“第一”,將西雙版納由交通閉塞、貧窮落后、疾病流行的“瘴癘之區”“蠻荒之地”,逐步建設成為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新邊疆。
1953年,科學家發現西雙版納適宜種橡膠,建立了種植試驗場,召存信自告奮勇擔任場長。試驗成功后,國家在西雙版納建立一批農場,他又協調解決了農場建設的許多問題,目前,西雙版納已成為我國第二大橡膠基地。
為爭取修建西雙版納機場,召存信多方奔走。1986年,機場建設獲得國家批准。后來,機場建設征用農田引起農民強烈反對,又是他耐心細致地做通了農民思想工作。如今,西雙版納機場已成為國際機場,為當地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都是一家人。要像愛護眼睛一樣維護和加強民族團結,走共同富裕的路,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這些話,召存信常常挂在嘴邊,也始終貫徹於執政實踐中。
聚居於景洪市基諾山鄉的基諾族,是西雙版納獨有的人口較少民族、“直過”民族。新中國成立之初,基諾族仍處於“刻木記事”的原始社會末期。為幫助基諾山鄉加快發展,召存信多次走進基諾山鄉。2005年3月,基諾族成為雲南第一個整體脫貧的人口較少民族。
功高不改忠貞志,位尊難移公仆心。即便是退休后,召存信依然在為西雙版納發展不懈奔波。(記者 程三娟)
相關專題 |
· 兩學一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