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 鄧春富 閆正宇 高維海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並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動員令”。北京首鋼總公司、北汽集團、北京控股、首農集團、京糧集團等一批國企響應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號召,攜隊伍、資金、技術、產能優勢,跳出不足1.7萬平方公裡的北京市域,躍入21.6萬平方公裡的京津冀經濟圈,異地創業,宏圖再展。近日,本刊記者驅車千裡,暢行燕趙大地,走訪了扎根河北曹妃甸、黃驊、滄州的首鋼京唐公司、北汽集團黃驊分公司、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在火熱的工作現場與黨務工作者、黨員、職工傾心交談,感受了黨組織在移師創業、經營生產、融入發展中攻堅克難的引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昆山積瓊玉,廣廈構眾材”。北京外遷企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茁壯成長,不僅打造著一個個新的經濟發展高地,而且創造了黨建工作融入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新經驗、新做法。
從唐曹高速的曹妃甸出口前往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京唐公司),寬闊的公路兩側是一望無際、波光粼粼的海面。時值驚蟄,這片吹砂造地而成的30平方公裡的廠區內,海風凜凜,綠意已動。環顧四周,都是平坦廣闊的土地。極目遠眺,海天一色,蒼蒼茫茫。
在這座完全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設計建設的國際一流大型鋼鐵企業內,不見濃煙滾滾、鐵水湍流、鋼花飛濺,觸目都是干淨整齊、井然有序的現代化控制室、封閉流水線。透過聽到的創一流工作水平、生產高精尖產品的精彩故事,我們感受最大的是:黨的建設這一國有企業最大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在京唐公司的生產經營和隊伍建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站在位於京唐公司指揮中心一樓大廳懸挂的巨幅京津冀區域圖前,可以看到圖上一個巨大的紅色的箭頭從位於北京石景山的首鋼總公司凌厲直插位於渤海之濱的曹妃甸海濱。旁邊的紅色大字異常醒目:220公裡。
曾經主抓了7年首鋼產品銷售工作,如今擔任首鋼公司總經經理助理、京唐公司黨委書記、紀委書記的顧章飛告訴我們:首鋼以往的主打產品是“面條”(盤條、螺紋鋼)、“腰帶”(窄帶鋼、型鋼),雖然都是國優、出口免檢產品,但是面對鋼材市場激烈的低端產品競爭,早已疲軟乏力、“丑媳婦難見公婆”。現在,京唐公司主打的熱軋、冷軋產品已經成為了國內高端精品板材的佼佼者,從飲料罐到巨輪甲板,從家電外殼到汽車機身,從油氣管材到電子器件,“美名揚天下”。
一流企業、一流員工、一流產品,背后是述說不盡的黨建工作領先潮頭的故事。
有了“金箍棒” 如何練就“七十二變”
京唐公司是首鋼搬遷調整的重要載體。2006年4月10日,歷時13個月的圍海造地一期工程全面告捷。2007年3月12日,京唐公司開工建設。2010年6月26日,一期主體工程竣工投產。往日在首鋼老廠區星羅棋布、排列無章的焦化、燒結、煉鐵、煉鋼、熱軋、冷軋等工廠,如今科學布局、循序銜接、流程緊湊,成為“世界上大型鋼鐵企業最佳流程”,被業內專家譽為“鋼鐵夢工廠”。在這個流程之中,集中採用了一批國際一流水平的高效率大型裝備:5500立方米高爐、7.63米特大型焦爐……堪稱鋼鐵行業的“神兵利器”。
守著國際一流的技術裝備,未必就擁有國際一流的生產水平和競爭力。如何才能熟練駕馭現代化裝備,打造一流的軟實力,生產出一流的產品,創出一流的效益呢?2011年12月1日,京唐公司黨委成立后,馬上向13個基層黨委、78個基層黨支部和3000余名共產黨員提出了這個問題。
煉鐵作業部黨委書記、部長張賀順是個有著28年廠齡的“老首鋼”。來到曹妃甸,面對著兩座國內最大、集成國際煉鐵行業近70項新技術的5500立方米高爐,他皺起了眉頭。“您當時的難處是什麼呀?”我們問。“難處可多了,”說起當初,張賀順思緒萬千,“一是沒有現成的操作工藝和技術要領,因為國外廠家對我們技術封鎖。二是這種特大型高爐的脾氣秉性我們還摸不透,需要不斷摸索積累經驗。”
“有什麼好辦法嗎?”聽到這兒,我們也急了。“有。就是領導親力親為,帶著黨員干部和技術骨干組成攻關團隊,一起干。”張賀順斬釘截鐵地回答。
為了摸索氧煤槍噴吹工藝,解決阻礙高爐順行的氮氣污染問題,張賀順挂帥成立攻關團隊。帶領黨員技術骨干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試驗﹔一台設備一台設備地調整。工作最緊張的時候,張賀順和領導班子成員吃住在現場,往往是一隻手抓著包子,一隻手攥著水杯,兩眼緊緊地盯著操控屏幕。經過兩個多月的奮戰,他們終於研發成功了氧煤槍噴吹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張賀順高爐氧煤槍富氧團隊”也通過了北京市國資委組織的2014年度企業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專家評審。
“經過這兩三年的努力,我們的高爐已經達到了5.8負荷,名列國際前茅。但是,我們不滿足。”張賀順說,“我們一直和北京科技大學的陳樹森、張建良、吳鏗等教授保持著密切合作。有這些煉鐵行業的‘大腕’指導,再有兩三年,我們力爭要達到6.0負荷。這可是從來沒人敢想的水平呀!”說到這裡,他的臉上充滿了自信。
與煉鐵廠一路之隔,是國內首家採用脫硫、脫磷、脫硅“全三脫”煉鋼先進設備的煉鋼作業部。在狹長的中控室中,操作人員正聚精會神地盯著十幾塊屏幕上不斷變化的畫面,操控設備進行生產。門口的一塊LED屏上,交替顯示著“煉鋼部脫磷區2016年1月OTC之星”和“煉鋼部煉鋼區2016年1月OTC勞動競賽展板”。
作業部黨委副書記蘇震霆告訴我們,“全三脫”煉鋼隻有日本一個鋼廠採用且規模不大,具有生產節奏快、成分控制精准、煉鋼成本低的優勢,是生產高端品種鋼的重要技術工藝手段。為了保持領先優勢,日本的鋼廠對核心工藝一直“嚴防死守”。“要實現公司黨委要求的‘生產首屈一指的鋼’的要求,我們沒有別的路可走,”蘇書記說到這裡,坦率又鄭重,“隻有自力更生,探索總結京唐公司自己的核心技術工藝。”
憨厚沉穩的共產黨員、全國勞模張新國就是作業部攻關先鋒中的一員。
今年52歲的張新國是1982年到首鋼的。他經歷了從5噸轉爐到300噸脫磷轉爐所有的設備更新。為了解決脫磷轉爐冶煉“半鋼”遇到的“泡沫渣”難題,他和老搭檔、黨支部書記閆佔輝、首席高級技師王建斌等黨員職工組成了課題攻關小組。那陣子,他們找來了石灰、海砂、燒結礦等各種材料,嘗試壓住“泡沫渣”。每次壓渣結束,還要把渣樣一一收集起來,送到實驗室分析成分,根據結果重新設計解決思路。經過無數次實驗,他們終於開發出一種新型壓渣工藝,將脫磷率由40%提高到70%,他們冶煉的“半鋼”經過脫碳爐和精煉爐,就成了潔淨鋼。這項工藝還獲得了首鋼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1年,以“全三脫”煉鋼為核心的京唐“新一代煉鋼流程”順利通過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驗收。
在京唐公司,職工們攻課題、搞創新有平台、有激勵,涌現了一大批技術創新人才,科技成果層出不窮。2012年以來,全公司共創建33個職工創新工作室,骨干成員達到了495人,累計申報專利71項,獲得專利授權58項,完成攻關課題256項,取得科研成果166項,創最佳操作法26個,培養技術骨干47人,實施見成效8360萬元。
“減員”減得穩 “強兵”強得真
京唐公司前行之時,正值國內鋼材市場銷量價格雙雙急劇下滑、國內鋼鐵業進入從未見過的“冰川季”。本來京唐公司已是精干高效、國內領先,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提出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5大任務后,京唐公司黨委意識到,未來幾年,公司必將進入“戰火硝煙的生死之戰”。在這場保生存求發展的大戰中,京唐公司必須比別人堅持得好、堅持得長久。
在2015年11月2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首鋼京唐公司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公司黨委提出了實現降本增效31.25億元、提高勞動生產率20%兩大核心目標。
冷軋作業部是公司壓縮管理層級、取消分廠建制改革的試點。作業部黨委書記孫建民說,如果說過去事業部是“團、營、連”建制,現在就要取消“營”,改成“團、連”建制。5個分廠廠長將齊刷刷被降級為“首席作業長”。“改革難在哪兒?”我們問。“難就難在降級別的同時還要降待遇、還要壓擔子。”孫建民感慨地說,“一個首席作業長要管理四五百號人,以前幾個人做的管理工作,現在實行指標、責任、考核三位一體管理,都要他一個人做了”。
“改革的‘痛點’可不少呀。”我們理解其中的難度。“難度那是相當的大,而且還要保証生產安全平穩進行。怎麼辦呢?”孫建民反問我們。
“還是要靠思想政治工作,把一座‘冰山’化成一層‘窗戶紙’。”孫建民自己回答。從去年12月1日開始,他和領導班子通過吹風、談心,使分廠廠長們平穩度過了抵觸期、彷徨期。現在雖然“窗戶紙”還沒捅破,但大家已經在心理和工作上具備了承受能力。 “如果沒有黨組織的領導,難以想象工作能這麼順利地完成”,孫建民由衷地說。
在全公司同步開展的還有用工模式改革,要點是取消勞務工,由正式職工將勞務工的工作量承擔起來。進入熱軋作業部6年就榮膺“北京市勞動模范”的共產黨員榮彥明在這次改革中,不僅工作量增加了,而且還新拜了他的同學、粗軋操作工范建坤為師。
29歲的榮彥明個子不高,身材瘦削,貌不驚人,是京唐公司2008年從河北等地招收的4000多名高校畢業生中的一員。在熱軋2250分廠精軋操作工崗位上,他自學了33本技術書籍,記下了十幾本工作心得,創出了軋制高端精品板材、降低熱軋加工成本兩個國內領先的“絕活”。現在,每當完成崗位操作任務,他就要迅速離開高立在架子上的主控室,忙不迭地從事收廢料、吊廢鋼、取樣品這些以往外協工的工作。
“你是精軋工,為什麼要拜上道工序的操作工為師呢?”我們不解地問。“就是為了多掌握一門技能,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頂上去。”榮彥明回答時略顯拘謹。“重新學藝的難度大嗎?”我們問。“從零開始吧,”榮彥明腼腆地說,“精軋工序要准確操作20多個關鍵控制點,粗軋工序的關鍵點有哪些我還不清楚,力爭盡快掌握。”
“島上人”建起“新家園”
從唐曹高速的曹妃甸出口前往京唐公司一路上,見不到繁華街市、商鋪林立、行人如織,只是一輛輛重載貨車隆隆駛過。至今,京唐公司周邊仍未形成完備的城市生活服務圈。職工們自嘲說,我們是“島上人”。
京唐公司現有職工8500多人,其中有從河北等地高校招收的畢業生4000多人。“一老一小,難題不少。”身材高大的京唐公司組織部長兼人力資源部部長劉志民臉色凝重地告訴我們。“第一批來到京唐公司的原首鋼職工,現在大多五十出頭了,當初的壯小伙開始‘鬧病’了﹔招收的大中專學生,都該談婚論嫁了。職工的這些生活實際問題不關心、不解決,必然影響生產運行。”
面向大海,春暖花開。要讓職工有海一樣的胸懷,就要對職工有家一樣的關愛。
一次,一名工人出了工傷,右小臂被軋斷,馬上被送到了當地最好的醫院救治。接診的醫生看罷,一句話:“截肢吧。”職工電話請示公司書記顧章飛。一直關注著救治進展的顧章飛當即決定:“不能截肢!馬上送積水潭醫院!”隨后,他立刻給護送的帶班領導打電話,再三叮囑一定要注意行車安全。經過積水譚醫院的緊急救治,工人的小臂保住了。
京唐公司有一百多輛大客車,每日往返曹妃甸和北京市區,運送倒班職工。原先實行“小班制”,職工要上12天班才可以回北京休息4天。實行不久,職工們就紛紛埋怨說:既不方便照顧家,也不方便青年員工找對象。2011年公司黨委成立后,廣泛征求職工意見,在來年職代會上提出的第一個提議就是實行每天延長2個小時工作時間、上5天班回北京休息3天的“大班制”。這個提議獲得了滿票通過。由於涉及了延長每天工作時間,所以公司每年的職代會還要表決通過這個制度。
這幾年,公司開展了“四大工程”,贏得了職工的叫好稱贊。“家園”工程解決了職工住宅難題,3000多員工落戶公司自建的渤海家園小區,引進的高水平幼兒園解了職工子女入托的后顧之憂﹔“心田”工程為職工兩節送溫暖、夏日送清涼、組織職工家屬進廠參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鵲橋”工程把青年員工結交異性朋友的網絡、區域擴大到鄰近區縣,讓周圍區縣的小伙子一下子進入了“緊張狀態”﹔“菜園”工程劃出了40畝荒地,分配給各個基層單位做“自留地”,蘿卜白菜、玉米瓜果,各遂所願、各種所愛,圓了一大批干部職工的綠色環保田園夢。
“四大工程”傳遞著黨組織的關懷,家的溫暖在職工心中油然而生。目前,京唐公司二期工程項目已經開始建設,將於2018年底建成投產。屆時,京唐公司產能將達到鐵水1789萬噸/年、鋼坯1910萬噸/年、鋼材1813萬噸/年,年生產能力單體鋼鐵廠國內最大,世界第二,產品結構更合理,品種更齊全,市場競爭力更強。
京唐公司黨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創新黨建工作各種平台載體,兩手抓、兩手硬,把黨建工作融入到企業經營生產和隊伍建設、企業文化建設中,為企業持續發展不斷提供了正能量,促進了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公司在2014年5月首次實現扭虧為盈后,全年實現歷史性突破,盈利1.23億元。2015年在鋼鐵市場“冰凍”期中,保持了盈虧持平。
來源:《北京支部生活》雜志
相關專題 |
· 國企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