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精准扶貧”的“頭雁效應”——林口縣委選派第一書記打好扶貧攻堅戰工作側記

2016年03月11日10: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隋海濤 宋丕顯 本刊記者/李長文

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板。同樣,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也衡量著社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高低。

地處張廣才嶺、老爺嶺和完達山交會處的林口縣,有3208戶家庭處於省貧困標准之下,7945口人盼望著摘掉貧困的帽子。

2015年年初,針對縣內7個省級貧困村和建檔立卡的貧困群眾相對集中的26個村,林口縣委制定了《關於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的通知》。於是,33隻“頭雁”凌空而起,帶領著那裡的黨組織和黨員向著兩年內實現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摘帽”的目標,展翅翱翔。

問題導向,保証派駐得力

“爭取在兩年內讓向陽村村路通暢、村民富裕、村內有產業。”在龍爪鎮向陽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德福的駐村日記中,這樣的思路躍然紙上。

陳德福入村后,首先從鄉路、排水邊溝著手。兩個月內,他從縣扶貧辦爭取到資金8.9萬元,修整了4.5公裡街巷﹔爭取到2.51公裡的邊溝修整扶貧項目,結束了向陽村“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歷史。

作為貧困村,僅僅修路遠遠不夠,陳德福又組織村民進行沙棘種植和玉米種子繁育。據村黨支部書記張忠海介紹,2015年,種植沙棘的村民每畝收益2000元,繁育玉米種子的農戶每畝增收1000元。

現在,陳德福又有了新思路。他說:“脫貧,不能隻看村民的年收入,更要看收入與支出的差是多少。”接下來,他要聘請縣農委的專家來村檢測土壤,擴大沙棘種植面積﹔依托向陽村緊鄰201國道和龍爪火車站的區位優勢,建立沙棘加工企業,讓村民種得好、賣得出,早日實現脫貧目標。

在陳德福看來,他之所以能夠在入村后迅速厘清發展思路,完全得益於縣委推行的“三步走”工作方法。

在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准備階段,林口縣委經過充分調研、聽取各方意見,歸納出第一書記入村后容易出現的“三難”,即入村后適應難、理清發展思路難、立項效果呈現難。然后,以問題為導向,縣委實施了“三步走”的精准派駐方法——自2015年年初起,對33個村全方位摸排,分類建檔﹔自2015年3月起,依據摸排情況推進縣直單位與33個村對接,對接單位“一把手”作為第一責任人,因地制宜梳理對接村發展方向,確定本單位第一書記人選,交換發展規劃意見﹔自2015年6月起,正式向33個村選派第一書記。

“三步走”,一步一個腳印,讓第一書記迅速進入了工作狀態。

截至2015年年底,全縣的33名第一書記共為所在村完成巷路鋪設120余公裡,協調縣直共建單位籌措資金、財物累計達630萬元。

雙重保障,保証工作扎實

“你把人民捧在心裡,人民就把你舉過頭頂。”古城鎮四間房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鄭春濤的駐村日記第一頁如是寫道。

鄭春濤告訴記者,在學習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的事跡時,他便對第一書記的工作充滿了向往。這樣的情感,讓從農村走出來的鄭春濤人未到四間房村,便開啟了第一書記模式:得知縣發改局有一個鄉路項目要分給一個條件較好的村,鄭春濤多次到發改局闡述這個項目對四間房村的重要性。2015年6月,這個投資56.6萬元的鄉路項目作為鄭春濤的見面禮落戶在基礎薄弱的四間房村。

入村后,鄭春濤建立了村內貧困人口數據庫,對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勞動能力進行分類,實施動態管理。2016年,作為增收途徑的高產水稻項目、特色烤煙項目以及為村民提供娛樂場所的村廣場都將從紙面落到現實。

鄭春濤坦言,實現從機關干部到第一書記角色的迅速切換,得益於縣委的“雙保障”制度。

奎山鄉上三陽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張永宏也對縣委的“雙保障”制度贊個不停。他說,他一到任,就與縣農委溝通,為上三陽村重新規劃並修整了3公裡鄉路。2015年10月,上三陽村的路修好了,村民增收的路也打通了。

“調結構,立項目”,在縣規劃局工作的張永宏深知扶貧需要有“路線圖”。在他和村內38名黨員的共同努力下,黨員牽頭的吊袋木耳種植、沙棘種植引領了上三陽村的種植結構調整。同時,他還立足於本村的石墨資源優勢,在保障農民土地利益、農村生態的前提下,促成了澳豐新能源集團進駐該村。這個佔地60公頃的工廠將解決村內近百人的就業,也讓“項目立村”的願景得以實現。

什麼是林口縣委的“雙保障”制度呢?

林口縣委在選派村第一書記時,不但聽取第一書記候選人的意見和建議,還積極借鑒外地經驗,提出“雙保障”制度:把具備農村工作經歷,有農林、畜牧、規劃、法律等專業背景的年輕干部作為候選對象,保障村第一書記熟悉農村工作和扶貧工作﹔村第一書記與原單位完全脫鉤,黨員組織關系轉到村黨組織,吃住在村、駐村工作,所在鄉鎮黨委為第一書記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縣級財政為每位第一書記每月發放1000元的生活補貼,並對交通費用實報實銷,保障第一書記的基本生活。

此外,林口縣委還輔以每周兩次的不定期抽查和縣委組織部建立的“林口縣第一書記微信平台”,隨時將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情況以圖片形式上報,並利用微信中的“位置共享”功能,檢查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情況,實現第一書記服務群眾常態化。

注重長效,保証項目精准

古城鎮四村,3000村民躬耕在8500畝土地上,人多地少的制約和落后的種植結構成了這裡致貧的主要原因。

四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張冶根據摸排結果,確立了兩條腿走路的脫貧思路:輸出勞務——以林口縣鼎鑫勞務公司為依托,以勞務輸出帶動增收﹔發展集約型農業——在有限的土地上推廣收益高、前景好的蔬菜和白瓜種植。如今,四村已有270余人外出務工,建立了佔地面積達60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和林口縣白瓜種植基地,為實現貧困人口年增收2000元的目標打下了基礎。

四村的大多數黨員把扶貧項目的落實歸功於“十星黨員”制度。張冶入村后,依照縣委要求,與村黨支部在全村劃定了22個服務區,以黨員住所為半徑,要求黨員認領服務區:為民辦事,宣傳致富措施,帶頭致富﹔村民則根據服務區內黨員的辦事效率、示范作用、服務能力等10個方面進行挂星評定。黨建領航精准扶貧脫困,四村黨支部書記李書懷告訴記者:“黨員動員村民務工,做通村民調整種植結構的思想工作,全靠‘十星黨員’制度對黨員起到了督促作用。”

“為了保証脫貧效果持久化,林口縣委要求33個第一書記建立長效制度,在任期結束后,為貧困村打造緩沖帶。”林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龍說。

四村的實踐驗証了這一要求的科學性,在柳樹鎮柳西村,這一要求同樣發揮著作用。

柳西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劉艷坤面臨的問題和張冶截然不同:柳西村村民健康意識淡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數多。入村后,劉艷坤把向林口縣醫院爭取為全體村民義診作為第一大件事來抓。劉艷坤的駐村日記中記載著2015年10月份的義診情形:“縣醫院帶來1萬多元的藥品,免費發放給有需要的村民,一上午時間為200多人進行了義診,並向村民們贈送了控油瓶、控鹽瓶。”

義診過后,劉艷坤又在共建單位的幫助下,與林口縣醫院達成協議,將義診作為一項長期工作確定下來。

“風物長宜放眼量。”為了建立長效的精准扶貧機制,林口縣委要求第一書記通過“建章立制”保証幫扶成果持久化,通過與派出共建單位共同研究,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和質量要求,形成“幫扶工作台賬”。在實施幫扶的過程中,縣委還規定村第一書記須每季度向鄉鎮和所駐村進行述職,並由縣委組織部組織縣農委、發改局等部門,對其工作和立項情況提出意見和整改方向,保証幫扶制度、扶貧項目立得住、行得遠。建立長效機制,也是派出單位和縣委組織部評選先進、提拔使用、晉升職級的重要依據。

截至2015年年底,林口縣33位村第一書記共確立沙棘種植、肉牛養殖、能源開發等致富產業項目8個,幫助所在村制定農業生產、泥草房改造、村庄環境整治、公共設施完善等發展規劃43個。

春天的腳步正疾馳而來,33個頭雁正在迎風振翅。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秦華、趙娟)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