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從中西文化差異看杭城如何迎接G20

潘一禾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2016年03月04日17: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G20峰會2016年將在杭州召開,杭城將作為當代中國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為世界各國政要的來訪當“東道主”,杭州市民真的是太幸運了!因為我們將一路“在場”地參與和體會這個重大“時運”的到來,我們將親眼目睹和親身體驗這個全球化時代給予我們所有杭州市民的歷史機遇。這個機遇中不僅富含具體而又詳盡的中外政治和經濟交流的內涵,更承載著太多城市社會和城市文化建設的可能性空間。當年韓國通過成功舉辦漢城(今天的首爾)奧運會,極大地提升了整個國家和普通國民的國際化意識和文明禮儀,相信我們杭州也一定會借助這個機會來很好地建設和提升杭城各方面的國際化水准,因為這其中不僅有政府和大公司的意願,更有杭州市民自身的現代人生夢和主動有所作為的追求。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強國形象和現代大國心態正在一個個國際交流事件和積極作為中逐漸建立。中國經濟的實力要求當代中國人必須走出中國范圍、跳出自己的所在地、從全球的整體視野和人類共同體的高度去思考問題。所以首先,作為現代強國的國民,我們不要根據中國人擅長的直覺、經驗或者即興的情緒來做判斷和決策,而要學會用科學和理性的態度,來分析自己和他者文化,來建設我們的城市國際化,來輸出我們的價值觀和文化特色。

杭州確實有我們大家都極為自豪和酷愛的自然山水、歷史人文和現代城市設施,但正如我們西湖的“申遺”經過了一個艱難的解釋和終於獲得理解的歷程,我們杭州與目前“國際性”高標准的各種差異,也需要認真聽取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在不同文化的差異和交鋒中,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而不是簡單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自己的口味建設好,憑一腔熱情展現風採,然后等待他人的好評和盛贊。在這樣的心態和行為方式中,一旦聽到批評或不同想法時,很可能立即認為對方不友好、對中國有敵意,故意抹黑杭州。應該看到,做一個有“國際范”的杭州人,首先就是勇於迎接全面的挑戰、善於傾聽國際多元之聲,真正承認世界上是有普世價值和國際性公共意識的,這些概念不是空話套話,是可以實實在在地體現在人們的一言一行和城市建設的每一個環節和細節之中的。

其次我們要學會從文化“他者”的觀察,認識清楚自己文化的“廬山真面目”。比如說,為什麼不排隊?為什麼有的地方那麼臟?為什麼有的公廁會又臟又臭?為什麼人們講話那麼大聲?為什麼那麼多的人不分場合隨便抽煙?這些來杭州的外國專家學者和留學生最初都會碰到的問題,一般我們的現成回答是什麼?是說你們提到的那些現象都只是少數、甚至是極少數的情況,你為什麼不看看我們中國人大多數人都是非常文明的、大多數地方都是十分干淨的?是說我們中國人多,比你們不知多幾倍,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個你們以前體會不到。還有就是在背后說:時間長了他們就不再抱怨了,外國人在杭州生活得時間越長,就會越來越喜歡杭州的,所以不用理會那些最初的不良印象。

當我們試圖討論中西文化差異的時候,不是為了僅僅對比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而是要真誠地認識到,世界各國的文化都各有千秋、萬紫千紅﹔在眾多文化相互尊重、彼此促進的前提下,要借助全球化時代信息交流的極大便利,來更好地認識自己和認識文明。最新的關於文化的共同探討顯示:“人種”不是對文化差異的恰當解釋,因為從真正科學的生物學角度看,世界上不同的人種其實是很相似的。二是自然環境和歷史發展的差異也不完全能解釋文化現象,因為對歷史事件和進程的總結是由不同文化價值觀構造、還常常因為新的心理需要而經常改變的﹔三是經濟決定論和政治體制決定論也不足以解釋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許多言行,因為人和文化既受政治和經濟的極大影響,但也經常“超越”這些東西而進行創新。極簡地說,世界范圍內的全面跨文化認識和比較,目前仍只是正當其時、方興未艾。從現有比較被認可的一些文化比較理論看,中國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集體主義、喜愛確定性、權力距離大、重視數量型生活質量、做人做事有長期導向、高語境、多項時間觀、交往空間的近距離等等。這些運用理論比較后的文化特色都是客觀的、不設定前在的道德優劣﹔或者說,任何文化都是有長有短、自足自洽的,其長處會有一些他者文化可能無法承受的代價,其短處則也會有許多有效的內部制約方式。

再次,通過現代式的文化交流和比較,也說明我們進行文化或城市的“國際化”建設時,主要不是為了較量高下和比拼實力,不是要做給別人看,讓他人承認我們﹔而是要積極主動地與他者共同建設一種超越現實和有理想追求的“第三文化”(third cultures)、一種符合未來人類發展共同需要的全球文化。美國學者多德最初提出第三文化時:強調這是一種由交流雙方或多方共創的文化環境。在此環境下大家共同尋找共同之處,互相建立信任,努力適應新文化。而最新的研究趨勢則強調,第三文化或全球文化是一些以具體文化流動方式(人員、技術、資金、媒介形象和意識形態)為載體的共同分享文化、為的是警惕任何形式的霸權文化﹔同時全球文化的建設依靠“整合”和“差異”這兩種不同驅動力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單一地同化﹔第三,全球文化涉及世界上一切文化,而非主要的(如七種或九種)文化。

由此,“第三文化”的主要建設策略和技巧就是:將文化差異性化為動力,利用相關的他者文化社會習性、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知識,採用相應的傳播策略和技巧,鼓勵大家都主動適應環境和對方。而理想的跨文化傳播效果就是:完成具體任務、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增進了解、相互適應。落實到杭州迎接G20峰會的具體建設內容,我個人認為總體上我們要有文化自信,要用杭州人生活的“原汁原味”來展現城市文化,不要專門為了G20和亞運會去突擊建設什麼臨時的“文化景觀”﹔而在具體改進工作的細節上,則需要很好地動員杭州市民的主體意識去更好地完成各自的本職工作,尤其是將各自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向國際一流標准提升。比如杭州的主要公共標識要有中英文和圖像三種語言,杭州的道路交通指引(開車、停車、等車、問詢等)要採用國際通用的科學方法,杭州公共場所的衛生要消滅那些以為“外人”會看不見的“死角”,杭州公共場所的基本禮儀要加強傳播一些其他城市的做法、並用有效有趣的方式解釋背后的文化價值觀。需要強調的是,文明禮儀的養成也可以用文化培訓的方式,比如自我評估、真人示范、角色扮演、模仿游戲、跨文化練習、對比文化討論、跨文化對話、精彩的演講、電影分享、視覺想象法、分發文字材料、藝術與文化展覽、個案研究、突發事件演習、組織參與以計算機為基礎的培訓等等,相信我們每個市民都有太多的可能空間可以參與和為杭州加油!

《杭州》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秦華、趙娟)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