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個都不能少”——齊齊哈爾市建華區建設街道鴻福社區黨總支尋找失聯黨員工作側記

李 穎 鄧天軍 記者/王 雪

2016年02月05日16:5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年,38歲的孫琦擔任鴻福社區黨總支組織委員后,從上任老書記手裡接過一本手抄的黨員名冊。打那以后,這本“家譜”在孫琦手裡增加了一頁又一頁,但他心裡有一個結也越來越大——有些黨員始終沒與社區黨組織“照過面”。

鴻福社區黨總支書記湯紅偉也常為此苦惱:“社區黨組織就像一個大家庭,家人走丟了就得找回來。對我們來說,這不僅是責任,也是義務。”

2014年6月,中央組織部、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通知,要求“全面開展黨員組織關系梳理排查,建立黨員組織關系動態管理台賬”。隨著中央精神的層層下達,鴻福社區黨總支尋找失聯黨員的工作拉開了帷幕。

失聯,一個巴掌拍不響

通過對轄區103名黨員的排查,鴻福社區黨總支確認有27名黨員失聯。其中,35歲以下的3人,35∼60歲的4人,60歲以上的20人。通過年齡區間對比不難看出,離退休職工黨員佔了失聯黨員的絕大多數。

按規定,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黨員在離退休后應將組織關系轉移到居住地所在的社區黨組織,意在方便黨員及時參加組織生活。但隨著社會生活的多元化演變,離退休職工黨員中有的去了外地替兒女照看小孩,有的把家搬到了別處,有的年年“南飛”成了“候鳥”……不少離退休職工黨員參加社區黨組織生活越來越少,發揮黨員作用的積極性也越來越低。

“無論什麼原因失聯,都要排查清楚,盡全力把失聯黨員找回來!”鴻福社區黨總支的態度非常堅決。

有人不解,按黨章規定,如果沒有正當理由,黨員連續六個月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或不交納黨費,或不做黨組織所分配的工作,就屬於自行脫黨。可是業內人都知道,近些年黨員失聯的原因很復雜,不能一概而論。針對鴻福社區的實際情況,湯紅偉對黨員失聯原因進行了客觀分析:

——社區登記黨員信息時存在誤差。當初在接收新轉入黨員時,出現了家庭住址、聯系電話等信息錯誤,導致部分黨員失聯。

——黨員信息變化后沒有及時更正。近幾年,鴻福社區進行棚戶區改造時,一些黨員因動遷、搬遷更改住址,沒有及時告知黨組織,從而失聯。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些黨員長期缺乏黨組織的教育、管理、關懷和監督,而這又與社區黨組織常年沒有活動場所密不可分。

說到硬件“短板”,湯紅偉很無奈:“‘棚改’拆遷后,開發商本應按比例返還社區辦公用房,卻始終沒有兌現。盡管政府方面一直想辦法幫著租、借、建,但在2015年社區新辦公用房落成前,社區黨組織都在‘打游擊’。”

一次,湯紅偉通知黨員自帶板凳到轄區的鍋爐房上黨課。活動開始還沒用上五分鐘,有些老黨員就被濃烈的黑煤灰嗆得咳嗽、流淚,有人大聲抱怨:“這還叫過組織生活嗎?”因為太遭罪,打那以后再開展組織生活,有的黨員干脆不來了。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除了社區方面的歷史原因,一些黨員失聯也與自身黨性觀念不斷弱化密切相關。比如,嫌轉移組織關系程序繁瑣,不願意交納黨費,不願參加組織生活等等,從而導致少數黨員失聯失管。

尋找,用執著打動人心

為了讓失聯黨員盡快“回家”,2014年6月,鴻福社區黨總支在社區QQ群裡發布了尋找失聯黨員的通知和倡議書,還動員失聯黨員的親友、同事、鄰居協助尋找。可是,半個月過去了,竟然沒有一名失聯黨員主動來社區“亮身份”。

因為前期工作一無所獲,社區黨總支開始借助派出所公安信息系統、勞動保障系統、物業管理部門、電力供應部門等多種渠道尋找失聯黨員,工作漸漸打開了局面。

當時,38歲的李英華是一位失聯兩年的年輕黨員。由於社區登記信息有誤,尋找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一天,在與退休的社區書記聊天時,孫琦意外地得知了李英華的新住址。聽說她家正在賣房,孫琦按圖索驥,通過粘貼在窗戶上的賣房電話聯系上了正在哈爾濱務工的李英華。

“真沒想到,社區黨組織在想方設法地找我!”李英華又驚喜又感動,“每次回齊市都很匆忙,也沒跟社區黨組織聯系,以后一定常溝通。”

像尋找李英華一樣,幾乎每次尋找都會遇到各種困難,但每當成功找回一位失聯黨員,又都讓他們欣喜不已。

2014年秋天,孫琦幾經輾轉從租房戶那裡找到失聯黨員張明玉的座機電話號,可連續打了一個星期,始終沒人接聽。

“既然沒有辦理電話停機,說明家裡還有人住。”湯紅偉告訴孫琦,“隻要堅持打,順著電話線遲早會找到張明玉。”

於是,這個號碼成了孫琦的手機“熱線”——上班路上打,工作之余打,就連晚上看電視時也會不時掏出手機。然而,兩個月過去了,電話仍然沒人接聽。

直到2014年12月25日,也就是在孫琦堅持撥打三個月之后,電話裡終於傳出張明玉的聲音。

張明玉告訴孫琦,因為老伴病重,前段時間他和老伴一直住在兒子家。老伴去世后,這是他頭一次回家,一進門就接到社區黨組織找他的電話,張明玉也喜出望外。

隨著最后一名失聯黨員張明玉的“歸隊”,歷時半年,鴻福社區黨總支終於將27名失聯黨員全部找到。

凝聚,靠溫暖把根留住

失聯黨員“回家”后,如何真正留住黨員的心,進而發揮黨員的積極性,成為鴻福社區黨總支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2015年年初,通過對黨員信息重新梳理,鴻福社區黨總支建立起黨員信息庫,並打破按樓棟順序劃分黨支部的慣例,結合黨員的興趣愛好、個人特長等因素,重新劃分出“書香育民”“愛民助民”等功能性黨支部。

75歲的老黨員胡桂蘭一度沒興趣參加組織生活。自“書香育民”黨支部成立后,愛好書法繪畫的胡桂蘭有了用武之地,成了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

“黨組織應該站在黨員的角度深入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想方設法把黨員吸引過來。”說到將心比心,湯紅偉很有感觸。

2015年,結合社區實情,鴻福社區黨總支打破傳統模式,創新了情景黨課、樓宇黨課﹔結合時政熱點,還開展了“重走長征路”“游鶴城看家鄉巨變”等活動。這些舉措都讓“回家”的黨員重新燃起對組織生活的熱情。

67歲的王文忠曾是一名長期失聯的黨員。為了找他,孫琦數次登門,可他每次都說“不認識這個人”。孫琦顧及王文忠的面子,每次都含笑而退。

為了融化老人心中的“冰”,每當社區需要傳達諸如養老保險返款等利民政策通知時,孫琦都及時聯系王文忠,還經常上門為他辦理相關手續。漸漸地,社區黨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時,王文忠也來觀看了﹔每當黨支部開展黨日活動時,王文忠也按時參加了,並主動交納黨費了。

在鴻福社區,有很多像王文忠一樣“回家”后積極參加組織生活的黨員。有的黨員雖身患殘疾,但“歸隊”后熱心為居民服務﹔有的黨員有文藝特長,“歸隊”后還在社區活動中挑起大梁。

(應社區要求,李英華、張明玉、胡桂蘭、王文忠均為化名)

在社會轉型期,造成部分黨員失聯的原因錯綜復雜,既有黨員自身的主觀因素,也有黨組織管理缺陷的客觀因素,如果在黨員管理問題上採取“一刀切”的方式,顯然不是上策。

記者在採訪中深切感受到,失聯黨員對黨組織普遍懷有深厚的感情,對黨中央從嚴治黨的決心高度認同,對黨和國家不斷出台的惠民政策由衷歡迎,對自己一度與黨組織失聯的情況感到糾結、感到內疚,同時,他們也常常為現實的處境感到無奈、感到困惑,更需要來自黨組織的人文關懷。

齊齊哈爾市建華區鴻福社區黨總支能在半年時間內將失聯黨員全部找回,不僅源於他們借助各種手段、調動社會力量,還在於他們執著的工作態度、真誠的黨內關懷。為了讓“回家”的黨員把心留住,他們不斷探索和改進黨組織活動方式,努力為社區群眾以及黨員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務,從而加深黨員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值得贊賞。

尋找失聯黨員,既是黨要管黨的現實要求,也是為改革發展、社會穩定匯聚正能量的客觀需要,帶著責任找人、懷著溫暖留心,一定比單純的紀律約束更有實效。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秦華、趙娟)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