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文化的力量

張     鑫

2015年12月15日11:19   來源:《時事 高中》

原標題:文化的力量

有人說:文化的力量可以敵國。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說:“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為何?究其實,在於其獨特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功能。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價值取向、倫理原則、道德觀念,關系著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識、思想、語言和氣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以文化人,是軟實力的核心。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須臾不可缺少的東西,事關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發展,沒有了它,國將不國,族將不族。

文化的力量是社會的精神力量和非物質力量。徐光春同志將文化的力量概括為15個方面:一是文化具有反映力,二是文化具有教化力,三是文化具有引導力,四是文化具有感染力,五是文化具有凝聚力,六是文化具有鼓動力,七是文化具有創造力,八是文化具有親和力,九是文化具有調節力,十是文化具有自信力,十一是文化具有淨化力,十二是文化具有傳播力,十三是文化具有生產力,十四是文化具有戰斗力,十五是文化具有推動力。這充分顯示了文化的力量無所不在,可以說文化的力量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歷史上看,在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掀起了思想解放大潮,資產階級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沖破了中世紀黑暗牢籠,資產階級迅速崛起。此后,西方將其作為一種“普世”價值,兜售給全世界,企圖在全世界建立資產階級核心價值觀。在中國,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適應並維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借助文化教化、培育塑造之功能,建立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

當今世界,社會意識和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格局,西方借助現代傳媒和文化產品輸出,對第三世界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發動“文化帝國主義”,造成其母語流失、文化傳統瓦解……被稱作“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盛不衰,我們必須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如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共識、深入人心,走出國門,世界認同,是當前文化發展中最為首要和迫切的任務。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八屆五中全會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鋒號”,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規劃藍圖、擘畫方略。全會對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了明確要求,為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文化生產和文化創造中,我們必須彰顯主流意識形態,弘揚社會正氣、引領道德風尚,建立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我們要時刻牢記,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功能是認識各種文化現象、確定文化政策的根本。唯如此,才能讓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硬起來,打造出一個真正的文化強國。

(張鑫:中共中央宣傳部時事報告雜志社副總編輯,博士、高級記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