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庫車縣委書記 楊發森
2015年12月01日08: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接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時,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做“四有”干部,當好“四個人”,畫出了優秀縣委書記的“標准像”。我體會,“做群眾的貼心人”,就是要把群眾當家人,把群眾的事當家事,把群眾工作當家業。
把群眾當家人,時刻把群眾難處記心頭。一個縣好比一個家,各族群眾是家人,一個也不能掉隊。隻有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服務好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家業興旺民心齊。去年冬天,我專門到當時信訪問題最多的庫西吐爾村了解村情民意。一下車,刺骨的寒風迎面而來。這麼冷的天,老百姓過得怎麼樣?我心裡想著,不知不覺走進了一家農戶。這哪像一個家啊!門是透風的,屋頂也是透亮的,屋裡沒一件像樣的家具。一番交談,我們得知這家人因缺少勞動力,沒有固定經濟來源,生活窘迫。我心裡一陣酸楚,下意識掏出500元錢給主人,離開后仍覺愧疚不安。回到縣裡,一個關於該村整體打造、民漢村民嵌入式居住、幫助村民發展種養殖業的計劃很快有了藍圖。如今,這個村建成了高標准村民服務活動中心、學校和道路,各族村民也即將搬進整齊明亮的富民安居房。
把群眾的事當家事,將心比心才能讓群眾暖心。黨員干部要把腳印留在基層,把口碑留給群眾,隻有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才能真正體恤民情贏得民心。任縣委書記以來,我走遍了縣裡的每一個村庄、每一條街道,隨時傾聽百姓的呼聲,把群眾的難事當“家事”來辦。一次走訪中,一位維吾爾族群眾向我反映孩子學雙語遇到的難題:“孩子去年會認b、p、m、f,今年還是隻會認b、p、m、f。”他不經意間的一句話,讓我意識到,我們還須下更大功夫解決維吾爾族孩子在雙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由於農村地區基礎教育薄弱,有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真正學會漢語,不惜放棄免費的鄉鎮公立幼兒園,把孩子送到學費較高的私立幼兒園。為此,我們決定加大對幼兒園的扶持力度,專門從縣財政劃撥1億元,在城區規劃新建7所高標准幼兒園,解決2000多名幼兒的入園難題。
把群眾工作當家業,隻有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才能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心系群眾,就要為民造福,要把群眾的需求作為我們干事創業的最大動力,把群眾的滿意作為我們行使權力的根本追求。一次調研,我發現一個鄉有2800多名未就業青年,他們年紀在18—35歲之間,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又沒有穩定收入,極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左右,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多次論証后,我們提出啟動“萬名青年大教育大培訓、促就業保穩定”行動。兩年來,全縣免費培訓待業青年3萬人,讓他們掌握工作技能,增強學習能力,從而有事干、有錢掙、有盼頭。目前,全縣已建成刺繡、民族服飾制作等11個專業村、320家合作社。“出了家門進廠門”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生活寫照,不僅社會安定了,百姓的日子也更紅火了。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作為一名基層干部,隻有牢牢樹立群眾工作無小事的觀念,時刻把群眾當家人,真心實意地扑下身子到群眾中去傾聽民聲,才能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真正做好群眾工作,也才能得民心、獲得群眾的支持。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01日 1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