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泠亞
1920年,青年毛澤東在給好友蔡和森的一封信中說:“讀歷史是智慧的事,求遂所欲是沖動的事,智慧指導沖動。”這一年,毛澤東27歲。那時的他已經認識到讀史可以啟迪人的智慧。
酷愛讀書,重視學習,是老一輩革命家共同的品質,讀書學習伴隨他們革命的一生,讀書學習給了他們非凡的智慧,讀書學習成了他們自覺的歷史責任。
活到老、學到老
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他曾經說,我一天不讀書就難受,你要一天不給我吃飯,肚子裡頭還有存貨,沒事﹔要一天不讀書,我就活在這個世界上很難受。有一次甚至說,我如果再過10年死了,那麼就要學9年零359天。毛澤東晚年的時候患上了嚴重的眼疾,有兩年的時間,閱讀都有困難。醫生給他做了白內障切除手術后,眼睛好了,他很高興。他來不及休息就看書,連續看了四個鐘頭。
毛澤東讀書的范圍很廣、很寬,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從馬列主義的著作一直到西方資產階級的著作,哲學、歷史、文學、經濟學、自然科學,他幾乎都有涉獵。
善於學習歷史,借史明理,古為今用,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增長智慧的重要途徑和優良傳統。
1920年,青年毛澤東在給好友蔡和森的一封信中說:“讀歷史是智慧的事,求遂所欲是沖動的事,智慧指導沖動。”這一年,毛澤東27歲。那時的他已經認識到讀史可以啟迪人的智慧。他從許多古人的處事、行事,待人接物,對待人生的態度,對待仕途的態度中,不斷地匯總一些有益的東西,變成他自己的思想,或者作為處理各種問題的一種參考值。歷史上的一些典故,他隨手拈來,可以講得非常好。毛澤東經常用這些歷史故事來啟發人、教育人。讀史的習慣,伴隨著毛澤東一生,一直到去世,也未曾改變。
朱德同毛澤東一樣喜歡讀史,他之所以能成長為一位偉大的軍事家,與他年輕時就大量閱讀歷史書籍分不開。在任滇軍旅長駐守瀘州時,朱德閱讀了《史記》和《三國志》等書。他后來在接受美國女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採訪時說:“學習運用游擊戰和多變的戰法,我在中國1000多年前寫的古典名著《三國志》裡曾找到過最好的教材。”他有一個習慣,就是讀書一字一句地讀,每看一句話,他都要做標注,所以他看過的書標注非常多,密密麻麻的,既有標注也有批示,基本上每個標點符號,他都有標注。
劉少奇對於學習是非常認真的,他一直非常強調學習,對書本學習,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書本的精髓,最好是學原著,最好是學經典。他的學習是批判地學習,從實踐裡面對照去學習,而不是迷信書,是批判地從實際出發去學習。他說,作為一個人的進步,作為一個人不斷地在進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習的能力的發展。
喜歡讀書並且善於結合讀書思考問題,是劉少奇從少年時期就養成的好習慣,並且一直堅持下來。劉少奇小時候特別愛看書,經常手不釋卷,為了看書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因為他愛看書愛學習,經常一個人在思考,所以鄉親們都稱他為“劉九書櫃”。
劉少奇不僅自己讀書,而且要求身邊工作人員要多讀書。每次同身邊工作人員談話,或是送哪個人去新單位,劉少奇總是勉勵他們好好學習、讀書。他常對工作人員說:官送不了你,錢送不了你,就是學習能送你。
不居功、不自恃
1949年3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發出號召:“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謙虛謹慎,清正廉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直是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本色。
全國解放前夕,陳雲在寫給曾經並肩作戰的老戰友的孩子陳愷悌的一封信中,以“父兄的責任”諄諄教導他要保持謙虛謹慎,力戒驕傲自滿,叮囑他“千萬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鄉人面前有什麼架子或者有越軌違法行動,這是決不允許的。你們必須記得共產黨人在國家法律面前是與老百姓平等的,而且是守法的模范”。而且“我與你父親既不是功臣,你們更不是功臣子弟。這一點你們要切記切記”,“你們必須安分守己,束身自愛,絲毫不得有違法行為”。
陳雲歷來主張要正確看待個人的作用,反對過分突出個人和宣傳個人。任弼時逝世后,陳雲增補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成為中共中央的五大書記之一。黨的八大后,他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但是,陳雲始終要求有關部門在待遇上、宣傳上不要把他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並列。蘇聯政府贈送給中共中央五大書記一人一輛小汽車,陳雲堅持把給他的那輛小汽車退給有關部門。實行工資制時,有關部門給五大書記定為一級,陳雲則堅持把自己的工資改為二級。《紅旗飄飄》叢書要給每位中央政治局常委都登一個小傳,陳雲始終不同意登他的小傳。凡是宣傳他的文章,隻要報到他那裡,毫無例外地都要被他“槍斃”。有人說,這是陳雲同志謙虛。他說這不是謙虛,是實事求是。
平民本色、淡泊名利
萬裡始終保持著平民本色,對子女要求甚嚴,決不讓他們滋生紈绔習氣。他對子女們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要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二是要自立自強。”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剛剛走出三年自然災害,處於經濟恢復期。國家號召大辦農業,萬裡響應國家號召,將長子萬伯翱送往河南省黃泛區農場勞動鍛煉。萬伯翱成為首都干部子弟下鄉支援農村建設的第一人。臨走時,從不題字的萬裡在厚厚的筆記本上,為兒子寫了兩行字:“一遇動搖,立即堅持。”1969年,萬裡又把小兒子萬曉武送到了中蘇邊境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當時珍寶島剛剛發生武裝沖突,邊境形勢較為緊張。許多朋友勸說萬裡緩一緩,但萬裡謝絕了朋友的好意。
1993年3月,萬裡開始了他的離休生活,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萬裡,對自己的要求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問事、不管事、不惹事”,以此作為對在位領導干部工作的支持。對此,萬裡在實踐中給自己作了三條具體規定:不參加剪彩、奠基等公務活動﹔不再擔任名譽職務﹔不寫序言不題詞。2006年,萬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下來之后,現任領導對我是很尊重,有些重大活動,還一如既往地請我出席,他們還沒有忘記我。但我畢竟已經退出領導崗位,現在已經不是領導了,而是一名普通共產黨員、普通群眾,應當有這種自知之明。”他說:“盡管他們對我都還很尊重,許多重要活動都還請我去參加,但我考慮再三,基本上都沒去。我認為不去比去好。去了坐在哪裡?講不講話?講什麼話?許多情況不了解,講了人家聽不聽?這些都是問題。而且去了也不見得起到多大作用。與其如此,還不如能不參加的就不參加,能不出席的就不出席。當然,‘不問事,不管事,不惹事’,並不是不關心黨和國家大事。如果我真正有什麼意見,該說的時候,我想我還會說的。”
熱愛橋牌和網球的萬裡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在退休后時常揮毫。萬裡生在孔孟之鄉,自幼受到嚴格的傳統教育,對書法頗有心得,在職時便常有單位和個人慕名求字,對此他一概拒絕。退休后,更多的人想來找老領導索字,他還是一概拒絕。
擾民是萬裡最反感的事,在任時他就喜歡輕車簡從下基層,對興師動眾、前呼后擁的做法極不贊成。山東省和安徽省的領導來看望萬裡,萬裡卻說:“你們都很忙,我現在是個閑人,不要因為看我而影響工作。”當他們邀請已經10年未離開中南海的萬裡,到家鄉和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去看一看時,萬裡卻搖頭說:“我們下去會給人家添許多麻煩,還是別去了。”就連每周到先農壇體育場去打網球,按照警衛規定,每次外出時可要求警衛和交管部門騰出專用道路。但萬裡卻從不允許秘書或家人這樣做。他說,北京的交通這麼擁堵,不能再添亂。這樣一來,他外出時也就經常被堵在路上,有時一堵就是一個多小時。
老一輩革命家的奮斗歷史,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一個縮影,老一輩革命家身上集中體現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風范,在新時期必將得到了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求知若渴的精神和謙虛謹慎的品格,必將激勵黨員干部帶頭學習,汲取知識,戒驕戒躁,提高執政本領。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