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在第三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論壇上的發言

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主任張士義: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貴在實行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

2015年11月21日13: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主任張士義(於凱 攝)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大家上午好!首先向獲獎的這些代表們表示祝賀,也向四家主辦方表示感謝。

聽到上面五個典型案例的情況介紹以后,我是感到非常的興奮。為什麼呢?第一,這些案例使我增加了許多對基層黨建工作的感性認識,也為我的理論研究和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材料,也可以說是第一手的資料。第二,因為這些案例緊密地聯系新的實際,散發著鮮活和濃厚的時代氣息,引起了我進一步深入思考,甚至親臨現場去參觀學習的興趣。下面我想從四個方面談一下我對這五個案例的認識和評價。

第一,加強黨員隊伍建設,關鍵在於搞好管理工作。大家知道,我們現在黨員隊伍截至去年年底已經達到8779.3萬,這樣龐大的隊伍怎樣管理好。同時,也使我想起了很長一段時間內,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就是蘇聯共產黨在20萬的時候拿到了政權,200萬的時候打敗了德國法西斯,接近2000萬的時候,政權丟了,沒了。當時大家覺得總結蘇共的教訓,總結得非常好。但是時間久了,認真再思考這個說法,我覺得是有問題的。可能它的本意是想說,黨員的數量多了,就不好管理了,就容易出問題。如果再往深處想一想的話,我昨天看完材料以后,做了一個數據的統計。1991年蘇共垮台之前,它的黨員人數是1900萬,它的全國人口是2.9億,黨員和人口的比例是1:15.3。那麼,我們2014年我們的黨員人數和我們的人口13.4億相比,換算一下比例關系,換算完以后,我嚇出了一身冷汗,這個數字也是1:15.3,這好象是一個魔咒。如果是黨員數量太多了,可能要出事。但是,當我仔細看了我們這些案例以后,我覺得那種說法不可信了。

黨員管理隊伍之所以難,一方面是數量太大、太多。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成份、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等等,越來越多樣化。社會階層的構成也發生了新的很重大的變化,特別是社會的流動性大大地增強了。在這種情況下,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如果我們思想上不清醒、工作上不注意,尤其是放鬆了基層的組織工作,那是很容易搞散的。但是值得欣慰和慶幸的是廣大的基層黨組織和黨務工作者不懈探索,攻堅克難、接續奮斗,根據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要求,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使我們黨始終充滿著生機和活力,保持了先進性和純潔性,今天獲獎的90個基層黨組織無疑是全國436萬多個基層黨組織的杰出代表。

從以上五個案例來看,我覺得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黨員隊伍的管理方面都有新思路和新的舉措,可以說是在做黨員隊伍管理方面做了真功夫、大功夫、苦功夫,當然取得的成效也是十分顯著的。所以,黨員的數量和質量,不是說數量多了就一定管不好,關鍵是是不是真心去管,是不是下真功夫。這五個案例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

第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貴在實行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特別是對黨員實行單位和區域兩個黨組織的雙重管理。我想講講,一個是全覆蓋,一個是雙重管理。我為什麼談這個問題,因為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在這方面出現過問題。由於社會變動比較大,在80年代的時候,中后期,曾經受東歐國家的影響,東歐國家當時出現了一種什麼現象呢?就是黨員屬地化管理,你這個單位的黨員,單位不要黨組織了,統統撤出來,你居住在哪裡,就在那裡進行組織活動。最典型的就是波蘭,大家知道波蘭的瓦文薩的團結工會,它就是在波蘭統一工人黨,當然是共產黨性質,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的,他從工黨撤出來以后就趁虛而入,建立了他的組織,在東歐劇變的時候,他很容易把這個政權就拿到手。這個時候,80年代中后期的時候,我們也覺得他們做得比較好,想學習他們這個辦法。一個典型的標志,就是在十三大以后的一年多時間裡面,全國90%以上的政府單位黨組織都撤銷了,但是黨員的屬地化管理還沒有來得及推開就出了問題,大家知道就是1989年的政治風波,這一下使我們黨警醒了,我們不能走那條路。

實行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特別是對黨員實行雙重管理,這又是以上五個案例的又一突出特點。這方面的工作,我們黨從90年代中后期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試點和推廣了。因為這是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我們黨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在這裡想著重說明的是,基層黨組織的設置和對於黨員實行雙重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剛才我舉了例子,把這個問題說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先進典型案例在推進基層黨組織全覆蓋和對黨員實行雙重管理方面,他們的做法已經不僅僅是工作方式和方法上的創新,而是具有維護和確保黨的生存和發展的這樣的重大意義,這是第二點。

第三,我想說的就是,黨建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當然,我們黨十八大提出來,要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推行“三型”,學習型、創新型和服務型。這三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黨中央就反復地強調,現在歷史條件變了,社會環境變了,黨肩負的任務也變了,因此黨的建設和黨的領導方式、方法必須相應地加以改進或者改變。過去黨的建設的成功經驗,應當結合新的實際,繼續運用和發展,但是,光靠老經驗、老辦法是不夠的,是必須有新的創造。以上這五個案例,可以說在基層黨建工作方式方法創新方面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各有各的特色。廣東湛江市委組織部實施失聯黨員回歸工程,我就想起來一句歌詞,回家的感覺真好。那種黨員找到組織以后一定是這樣的感覺。還有中央電視台倪萍主持的一個欄目,叫《尋找》,找自己的親人,那種找到自己親人的感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還有勝利石油管理局的黨委建立黨員服務社,他們通過建立96個黨員服務社,有效解決了39000名的非在職黨員的教育管理,非在職的,沒有單位的,是很難管理的。他們下了很大的功夫。克拉瑪依區從2008年就開始實施社區“紅細胞”工程,主要是來推動和諧社區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上海浦東新區黨委組織部是十二年磨一劍,精心打造陽光驛站也贏得了很好的影響。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黨委從2009年開始就探索和推行村黨組織+合作社黨支部、產業黨小組和能人黨員的“1+3”黨組織的模式設置,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推動了農村基層黨建和經濟社會發展互促共進,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他們的創新思路和做法不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也使人受到很大的啟發。這就給人感覺,隻要努力耕耘,就一定會有收獲。

最后我想說的第四點,就是一點期待。2010年的7月22號,中央召開了全國黨史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當時分管黨史工作的中央領導習近平同志有一個講話,很重要的講話。他在這個講話當中是把我們黨89年的歷史概括為三個史,第一,干事創業的奮斗史﹔第二,黨的理論創新的發展史,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第三,黨的自身建設史。以前我們寫黨史書的時候,往往忽略黨的建設這一塊,但是現在,從修訂第一卷到出版第二卷,我們都注重了加大黨建的寫作力度。可以說,我們這些案例,不僅僅是反映了黨的自身建設史,且在黨的理論創新,黨的事業,這三史基本上都涵蓋了。我要感謝大家,是你們的努力,你們的實踐,給我們寫黨史著作提供了豐富的很有價值的材料。同時,對我們當前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也提供了很有力的武器。這些材料,我們回去還要好好地更深入地研究、思考,我們以后在反虛無主義的時候,就不用費多大勁了,簡單地說,你說我們共產黨這不行,那不行,我們就一句話,請看事實。我說完了,謝謝大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巍、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