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對口援疆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援疆干部來到西北邊疆,為新疆建設發展增添力量,他們與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奮斗,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我們將陸續通過“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系列稿件,從援疆干部的視角,為廣大網友講述生動的新疆故事,傳播真實的新疆聲音,展現別樣的新疆風採 。本期推出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系列之三:雪蓮綻放。
從雅丹地貌的熾烈如火到雄奇天山的冰封世界﹔從浩瀚沙漠的神秘莫測到高原草原的一馬平川﹔從杏花之城的嬌柔嫵媚到千年胡楊的鐵骨錚錚﹔從阿克蘇的人文風情到喀納斯的湖光山色……神奇的新疆,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將極具沖突對立的風景包容在一起,呈現出獨一無二的西域風光。
生活在這片神奇而廣袤的土地上的新疆人民,他們堅強、勇敢,他們努力、拼搏,他們團結、奮進,他們披荊斬棘,排除萬難,奮勇向前,用自己的勤勞和汗水建設出了大美的新疆。
60年滄桑巨變,60年勇往直前。2300萬勤勞勇敢的新疆各族兒女自強不息,努力奮進,團結一心,在古老而青春的新疆大地上不斷創造新的人間奇跡。
堅強、勇敢,面對各種挑戰
新疆雖然風景如畫,但部分地區由於特殊的地形地貌特點,自然條件惡劣,但堅強勇敢的新疆人民卻頑強的駐守在這片土地上,不屈不饒的為建設新疆奮斗著。他們像極了茫茫戈壁灘上的駱駝刺——不論生存環境如何惡劣,都能頑強地生存下來並不斷強大自己,把自己的根系深深的扎入這片土地。他們更似盛開在戈壁灘上的雪蓮花,越是冰霜滿天,越是懸崖峭壁,就越堅強勇敢,越能開出綺麗鮮亮的花朵,越能發出誘人的清香!
吐魯番擁有著荒無人煙的茫茫戈壁,天氣少雨干燥、將近50度的漫長高溫夏日,以及擁有著能將火車吹翻的風力,因此得名“火洲”和“風庫”。而吐魯番地區中心醫院婦產科的人員卻十分緊張,隻有8個醫生,每個月分娩200多人次,手術近200台次,所有醫生幾乎沒有完整休息過一天,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加班是常事。晚上熬了一通宵,第二天還要接著干。可是,她們沒有叫過一聲苦,沒有喊過一聲累!她們不管有多累,隻要病人需要,立刻就像打了雞血一樣進入工作狀態。
“男人干不了的活兒,我們能干好﹔男人能干的活兒,我們照樣能干,而且還要干得更好。”帶領著清一色娘子軍的楊春玲主任如此說。面對一次又一次急危重症的搶救,她們既表現出了男子漢的堅韌不拔,又不乏女人的細致體貼。她們也隨急救車去搶救各種病人,也在手術室裡通宵達旦的奮斗,也常常因復雜疑難的病人和兄弟科室並肩作戰。她們既具備外科醫生的干練,有具備內科醫生的耐心,還擁有兒科醫生的細致。
這就是新疆基層的醫生們,日復一日,她們用雙手迎接著無數的新生命,用智慧驅走了一場又一場的病痛,用愛溫暖了一個又一個心靈。在炎炎的烈日裡,她們宛如坎兒井的流水,給你送來清涼。在嚴寒的冬日裡,她們會用火焰山的熱情溫暖著你。
而位於東昆侖山、阿爾金山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的且末縣,則有一群勇敢的與沙斗、與天斗的沙海播綠使者——且末林業工作者。
且末縣總面積l4.025萬平方千米,國土面積為全國第二大縣。沙漠面積為5.38萬平方千米,佔38.36%。沙漠距縣城僅2公裡,風沙危害非常嚴重,“且末人民苦不苦,一天狂風四兩土,白天不夠晚上補”這句民間諺語真實反映了且末非常惡劣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給且末人一個碧水藍天,且末林業工作者前仆后繼,在沙漠裡譜寫出絢麗的綠色篇章。
為了全面推進沙漠治理,且末林業工作者長期堅持在沙漠一線。在治沙的關鍵時期,林業局內所有人全部投入到治沙一線,一干就是10天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而所有且末人,不分民族、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在春天植樹黃金時期,一齊上陣,共同努力。那時,紅旗招展,人山人海,波瀾壯闊的植樹造林畫面呈現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上,形成一幅波瀾壯麗的畫面。
目前,河東治沙站已治理沙漠9萬畝,種植了梭梭、紅柳、沙棗、沙拐棗、胡楊、銀白楊等樹種,並建立了沙生植物園,引進馴化一些適合沙漠生長的植物。投資近2億元的沙漠公園項目即將啟動,屆時河東治沙站將成為各地游客觀光旅游的好去處。
沙海無邊苦作舟,盡管困難重重,但在沙海中播種綠色是每一個且末林業工作者的使命,也成為每一個且末林業工作者的責任。面對荒涼的沙漠,面對漫天飛舞的黃沙,他們以實際行動捍衛自己美麗的家園、勇敢的與自然作斗爭。
努力、拼搏,追求自己的夢想
“隻有努力,才能改變﹔隻要努力,就能改變。”美好生活需要自己努力拼搏、變革創造,隻有主動把自己融入到時代大潮中,積極向前,才能改變命運,實現人生價值。新疆人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兩個努力”,這是新疆人立下的改變命運的誓言,排除萬難的箴言,眾志成城的諾言。
李玉梅,是哈巴河縣的一位美麗的姑娘,她心靈手巧、自強不息,帶領老百姓創業創新,打造了一個世界級高端品牌——比羊絨制品更具品質和更加高級的“玉娜”駝絨系列產品,讓哈巴河的紡織品變成了世界精品,讓哈巴河群眾擺脫傳統觀念,走向了現代社會。
1967年出生的李玉梅,隻有大專學歷,是哈巴河縣絨毛針織廠的下崗人員。這個企業於1997年破產倒閉,“一夜”之間幾十名職工生活沒有了著落。李玉梅下崗后,通過一段時間的心態調整,決定自力更生,並把原廠的下崗女工全部重新組織起來,使她們重新就業。1998年,她湊了8000元創業資金,組建新疆哈巴河縣雅居床服有限責任公司,以駱駝的優質駝絨資源為依托,專業研發生產駝絨被、駝絨旅游睡袋等系列產品。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和不斷探索,實現了事業重生。2008年,公司在阿勒泰地區率先通過環境管理體系認証。2009年,公司駝絨產品被評定為新疆名牌產品,並通過歐盟最權威的紡織品oeko-tex stanrd100認証。2010年1月,公司“玉娜”商標被評定為新疆著名商標。而事業成功的她,沒有忘記家鄉人民,積極回報社會。十幾年來,李玉梅領導的公司已向當地政府交納稅收近百萬元,安置當地下崗女工40人,其中少數民族女工就業31人,同時還使當地牧民靠駝絨每年人均增收350多元。
哈巴河雖然是一個小地方,但李玉梅的氣魄不小,她憑借自身努力、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走出了一條創新創業之路,彰顯了新疆人的時代之美。
而2011年新疆雙語理科狀元帕合麗婭·艾西拉甫則用自己的努力創造了一個傳奇,22歲的她被美國哈佛、耶魯、斯坦福等五所大學錄取。
“這真是一塊聖地,今天我來到這裡。陽光月光星光燈光在照耀,她的面孔在歡笑和哭泣……”《未名湖是個海洋》在北大傳唱不息。“就像這首歌唱的一樣,北大一直都是我的夢,不過剛來這裡還挺不適應的。”帕合麗婭說。
帕合麗婭英語不是太好。在入學后的英語等級考試中,被分到了最低的一級班,但也很吃力。而且北大匯集了全國各地的“尖子生”,一個學期結束后,帕合麗婭成績不是很理想。“那段時間,挺壓抑,挺失落。”帕合麗婭回憶說。
從“很吃力”到考取世界最好的大學,帕合麗婭是怎樣走出低谷的?她靠什麼“化繭為蝶”?“現在的答案和幾年前是一樣的:堅持!” 帕合麗婭說,“我從來沒有停止過,因為我有強大的意志力!”她不能接受自己成績平平,於是每天拿出12小時來學習。大二上學期,她通過英語四級的考試,下學期,六級也過了。
不久,她又著手考托福和GRE,這場“戰斗”戰線拉得很長,足足8個月。“可以說崩潰了好多次,一直在准備,一直在努力。”帕合麗婭深有感觸地說,“但是,有夢想,就能堅持。不是我愛學習,不是我方法好,最難得的就是堅持。”滿分120分的托福,她考了113分﹔滿分340分的GRE,她考了328分。
帕合麗婭在困境時的堅韌不拔和絕地反擊令人欽佩,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努力拼搏和堅持不懈令人贊嘆,她身上閃爍的光芒是新疆人精神的真實寫照。
團結、奮進,共建美好的家園
回望歷史,唯有團結穩定才是發展的前提。長期以來,新疆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才造就了今日輝煌發展的新疆。民族團結之樹早已深深植根於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枝繁葉茂,碩果累累。今天,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正在天山南北呈現,一個個平凡的夢想,正在大美新疆起航。
“篝火能將嚴寒驅散,團結能把困難嚇跑”,這句維吾爾族諺語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努爾頓.吐魯生是土生土長在聞名全國的童話小城布爾津的一名維吾爾族民警,他與別人的不同之處是有13個干兒女。
許文強是努爾頓干兒女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如今已是黑龍江醫科大學的一名大學生。每次回布爾津,許文強都不忘去看看他的“警察爸爸”。當年,許文強的父親許明萬從安徽來到布爾津縣並在二輕局打工。當時,努爾頓的父親也在二輕局工作。看到許明萬初來乍到,工作和生活有很多困難,努爾頓的父親便多方幫助,努爾頓對許明萬也如兄弟一樣。1999年,二輕局破產,許明萬隻能靠打零工生活,每月幾塊錢的電費都難以交納。在努爾頓的幫助下,許明萬開了一家石灰店,日子逐漸好了起來。對於努爾頓的熱心幫助,許明萬夫婦看在眼裡、記在心上。2001年至2005年,努爾頓調入刑警大隊工作,經常外出辦案,往往一去好多天回不了家。許明萬就帶上兒子許文強去照顧努爾頓患病的父親。有一次,努爾頓外出辦案回來,看到滿桶的煤、滿缸的水、擺放整齊的柴火和干淨的院落,又看到許文強在自己家中很快樂的樣子,努爾頓便拉過許文強的手說:“文強,我給你當干爸爸怎麼樣?”,小文強高興地說:“好!”。就這樣,努爾頓有了第一個干兒子。
努爾頓經常溫情地說:“我從小也過過苦日子,現在看到這些可憐的娃娃,有的是孤兒、有的是單親家庭、有的是貧困家庭,他們需要我的幫助,我就想幫幫他們。”於是,久而久之,努爾頓就有了13個干兒女。愛心需要延續,需要更多的人加入這個隊伍。在努爾頓的倡導下,愛心火炬愈燃愈烈,他帶頭創辦了“愛心爸爸”協會,成員從最初的幾個人壯大到現在的40余人。
大愛無疆,愛心永續。努爾頓始終牢記,把對國家的愛作為永久的忠誠,把對人民的愛是當成自己終生的責任。認百姓為親人,視各族群眾為兄弟。努爾頓表示會繼續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染身邊的人,用最真摯的行動去溫暖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用民族團結真情融化著邊疆小城,詮釋著人間大愛。
在新疆克州二中有一個“江西班”,是江西省第八批對口援疆教師一組的老師開辦的,為教育援疆和推進克州教育的長足發展增添了活力,開辟了一條新思路。
來自江西的教師們將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管理、課堂教學融入課堂,帶入校園,如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提高質效、決勝課堂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詮釋。克州二中強化“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育人理念,通過“課前三分鐘”、“民族團結月”等活動激勵引導各族青少年學生在共同的學習環境下互幫互助、互學互敬,讓廣大青少年學生在集體學習活動中團結共識、和諧相處,增進友誼、促進團結。
“懷揣一個夢想,並為之不懈奮斗”是高二(4)班(首屆“江西”文科班)維吾爾族女生沙比海的勵志名言。她的夢想是“做一名律師”。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她常常與地理課代表漢族女孩趙渙同學一起相互鼓勵、相互幫助。作為班干部,沙比海在學校事事以身作則,勤奮刻苦學習,為老師分憂,為同學服務。作為一名維吾爾族學生,她處處維護民族團結,和各族同學親如一家。始終堅信各民族團結一家親。在民族團結的主題班會上,她對同學們說:“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各民族團結的大家庭,民族團結帶來了社會的安寧與穩定,帶動了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我們各族人民永遠都是一家人。”
沙比海的好朋友趙渙說:“在新疆這個‘團結、互助、友愛’的土地上,我認識了一個漂亮的維吾爾族女孩,那就是我的同桌沙比海同學,她熱情、善良、大方。在學習中她是我的一個好幫手,在課間我們會探討不會的難題,互幫互助﹔有時候我們還會在一起討論維吾爾族的文化,服飾等,這時她總會耐心的替我解答。我倆約定今后我們和其他同學和諧相處、互幫互助,讓新疆每一個少數民族與漢族同胞都感覺到溫暖,共享微笑與汗水,共同為建設一個團結、幸福和諧的美麗家園而努力。”
小事之中見真情,平凡之中見偉大。“江西班”裡的各民族同學和諧相處同進步,互敬互愛共發展,以實際行動成為民族團結的表率,讓民族團結之花處處開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