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對口援疆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援疆干部來到西北邊疆,為新疆建設發展增添力量,他們與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奮斗,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我們將陸續通過“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系列稿件,從援疆干部的視角,為廣大網友講述生動的新疆故事,傳播真實的新疆聲音,展現別樣的新疆風採 。本期推出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系列之一:天山赤子。
新疆,時時打扮的美麗動人,這裡景色妖嬈,風光獨好﹔新疆,處處書寫著傳奇故事,這裡民心淳善,風情獨特。
在這集邊疆建設主戰場、維護穩定第一線、民族團結最前沿於一身的祖國西北角。
總有一些人,在人生抉擇之時,守護信念,巋然不動﹔總有一些人,在平凡工作之中,不求功名,默默奉獻﹔總有一些人,在人民需要之處,無私忘我,勇於擔當。
他們要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困難,還要為了事業經受遠離親人、朋友的孤寂。他們中有即將退休的老干部,有新婚不久的年輕姑娘,有退伍幾十年的老兵,有主動請纓到鄉村工作的機關干部,有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的中學校長。從機關到南疆農村,從大江南北到戈壁深處,他們不曾猶豫分毫﹔從維穩扶貧到財務審計,他們不曾在前進拼搏的道路上停留片刻。他們心中裝滿對新疆人民的熱愛,縱使在戈壁的最深處,也能盛開最美麗的花朵。
他們選擇堅守,為了心中的承諾無怨無悔
隻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后陣地。洒一碗酒,那碗裡是歲月崢嶸﹔敬一個禮,那是士兵最真的情義。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你種在山頂的鬆,巋然不動。
老兵叫陳俊貴。1980年4月8日,因施工部隊被暴風雪圍困,班長鄭林書奉命帶領陳俊貴等3名戰士向駐守在山下的部隊送信,不料被大雪圍困。飢寒交迫之下,班長將最后一個饅頭給了陳俊貴並對他說:“你最小,堅持住,如果有機會,就請你到老家看望一下我父母。”在暴風雪圍困的危急時刻,班長把生還的希望留給陳俊貴。班長犧牲后,陳俊貴和戰友被牧民救起,因嚴重凍傷,陳俊貴接受了4 年治療,被評為二級殘廢。1984 年復員回到遼寧老家,娶妻生子,但始終沒有忘記班長臨終的囑托和自己對班長的承諾:帶著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兒子,放棄遼中縣城的正式工作,來到班長和戰友犧牲的天山腳下,為犧牲的戰友守墓。
這一守就是20多年。在這20 多年裡,陳俊貴一家住在陰暗潮濕的地窩子裡,靠採藥材和撿破爛供養3個孩子上學。20多年裡,他每天都要到墓地轉轉,陪班長和戰友度過一個個春夏秋冬。20 多年裡,他從未停止對班長父母的尋找。但多方打聽都沒有記過。一次偶然機會,陳俊貴終於從一位老戰友口中得到班長老家的信息,陳俊貴趕赴湖北尋找班長家人。不幸的是,班長的父母都早已過世,陳俊貴跪在班長父母墳前說:“對不起,我來晚了,請你們放心,今生今世我都將守在老班長墳前,讓他永不寂寞!” 20多年了,老兵是這麼說的,也這麼做的。
和陳俊貴一樣,杜給·特熱汗用十六年默默守護著心中的承諾。他左側臉頰上“倒T字形”的凍瘡疤痕在邊境線上特有的柔和陽光下泛出淡金色的光輝,似乎訴說著這位哈薩克族牧民十六年如一日巡防護邊的感人故事。那年的冬天風雪特別大,杜給巡邊時臉被嚴重的凍壞,在最冷零下50多度的極寒天氣下,他的臉上逐漸落下那道長達十幾厘米的凍疤。
“巡邏的時候一般是早上8點鐘起床,喂完家裡的20頭牛和30隻羊,匆匆吃點馕餅、喝口奶茶,就要趕去和其他巡邊員會合出發了。”45歲的他日復一日進行同樣的工作。
冬季,杜給巡邊時發現一夜大雪后積雪埋沒了邊境線鐵絲網、覆蓋了界碑,大伙兒需要一口氣在茫茫雪原中干了四五個小時才能清走積雪。每次巡邊他都要仔細察看下界碑,“關鍵是要把界碑給露出來。”這已經成了杜給幾十年的習慣。
杜給有兩個女兒,都還在上學。問及對孩子有什麼期望,他說:“也沒什麼太大期望,長大后不管她們做什麼,隻希望能為國家作點貢獻。”問他這麼多年護邊最大的感受是什麼,他憨實地笑了笑,說:“什麼都不說,祖國知道我。”
他們選擇奉獻,扎根新疆幾十載初心不改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幾十年的風雨滄桑,本該安度晚年的他們依然心性不變。他們卻始終站在新疆事業這塊精神高地上,執著地守望著自己的理想,守望著那個甜美的夢,無怨無悔地忙碌著、奔波著。
王英從新疆建設兵團二中黨總支書記崗位退休后,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條件艱苦的224團中學,繼續從事教育工作,聘請合同一簽就是三年﹔就是他,在教育戰線一干就是42年,無怨無悔、痴心不改。
他的選擇令人費解,有人問他:“你從事教育大半輩子,每天像陀螺一樣辛苦忙碌,好不容易退下來了,不好好頤養天年,還折騰什麼?”
王英的回答令人敬佩不已:“我的選擇是兵團精神的召喚,作為兵團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願意把余生獻給兵團的教育事業。”
在學校裡,他話語也總是那麼的急迫和密集:“也正因如此,每一項工作我都記錄在案,確保每一項都了如指掌,不能有絲毫懈怠和拖沓﹔時不我待,隻爭朝夕﹔必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才無愧於這三年。”到224團中學工作后,王英極少回家。愛人牽挂他,讓他回家時,他總說:“我這邊很忙,學校的每一件小事,對於我來說都是大事,等我忙完了再回去看你。”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也許這就是王英一生獻身於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
新疆建設兵團十四師建設局楊志成局長已年近花甲,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慈眉善目,眼神裡充滿了和藹和自信。楊志成是四川人, 當時家裡生活也比較困難,18歲參軍來到這裡與新疆結緣,誰知這一來,就在這片熱土上扎下了根,從一個風華正茂的熱血青年到年近花甲的和藹中年人,到目前在南疆工作、生活已有39個年頭。
由於建設局裡人員少,卻承擔了建設和環保兩大方面的工作,工作任務相當繁重,很多工作都是親力親為。他白天到團場工地檢查或在師機關開會,晚上自己加班寫報告和匯報材料,周末參加工程項目的招投標,局裡的人經常看到年近花甲的楊局長,帶著花鏡坐在電腦前加班寫材料。近幾年他還患上了痛風,病發嚴重時腿腳不能著地,他的辦公桌抽屜裡有一樣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緩解痛風的藥物。
他自己回憶說:“比起以前在沙漠戈壁灘上迎風沙、頂烈日開荒、植樹建團場,長期住帳篷、吃沙子、啃干囊,現在條件好多了”。對於經歷的困苦,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講,沒有一絲抱怨。
劉海軍出生於兵團第七師127團的一個軍墾家庭。三十六年來,在平凡的崗位上他用不平凡的行動感染著莘莘學子,詮釋著教書育人的真諦。
1996年7月,三歲的女兒劉暢經伊犁州奎屯醫院血液病專家會診,確診是“血癌”。在女兒生病治療的四年裡,劉老師憑著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學生發展負責的高度責任感,仍然堅守崗位。女兒住院化療幾十次,幾乎都由夫人陪護,期間,沒有因自己女兒患絕症住院而耽誤學生一節課。愛女彌留離世之時,正值學生高考前緊張復習階段,劉海軍從痛苦中堅強地站立起來,走上三尺講台為學生講解一道道化學難題。他說“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女兒是我的孩子,學生是家長的孩子,也是我的孩了,將心比心,我不能因我一個孩子而荒廢了家長們的一群孩子。
2012年8月劉海軍本人也被查出患有重度慢性乙型肺炎,肝部表面50%以上纖維化,除了肝病外,他還有膽囊息肉,隨時可能需要手術。為了不耽誤工作,每天在病房輸完液體,又重返教室上課。隻要一工作,他就一定會給你留下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主動作為和敬業奉獻的良好形象,不知情的人,根本不知道他疾病纏身。
用他自己的話說:來到學校,我就有了歸宿感﹔站上講台,我就有了成就感﹔看到學生,我就有了幸福感。
他們選擇擔當,在新疆大地上靜靜綻放
新疆審計廳財政處鄉鎮惠民資金審計項目組長周燕,是一個年輕的媽媽,她的丈夫是一名軍人,夫妻分居兩地,身邊沒有父母老人幫忙,她一個人帶著年幼的孩子,同時擔當著審計項目組長的重任。審計項目所在地地處山區,距市區幾十公裡。冬天鄉裡經常下大雪,雪后山路難行,為了全身心投入審計工作,周燕主動提出住在鄉裡,並將一歲多的兒子送去了成都父母家中代為照管。
她是審計戰線上的普通一員,也是一個年輕的媽媽。她寧願中午往返於單位和醫院去照料自己生病的孩子,也不願請假﹔她拖著疲憊的身影來到辦公室,她隻輕輕地說,昨晚孩子發燒了。而她,卻仍堅守在審計現場﹔她站在辦公桌前操作電腦,才知道她腰疼病又犯了,扎著鋼板腰帶堅持工作。
在某廳的財務收支審計中,她發現該廳差旅費金額過大,查出部分工作人員利用出差虛開發票套取財政資金,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審計建議,推動完善了自治區差旅費報銷機制﹔她在懷孕9個月期間堅持工作,撰寫的地州財政決算匯總報告引起自治區領導的重視,張春賢做出重要批示﹔她勤奮好學,在工作之余一個人帶著孩子卻取得了軟件工程碩士並通過了高級審計師國家級分數線﹔她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黨員和優秀公務員。
她就像審計戰線上的一抹幽蘭,靜靜地綻放在那裡,堅定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
54歲的巴州財政局原調研員馬秀蘭大姐還有一年退休,完全可以找許多理由在機關工作最后的一年,但她卻義無反顧地積極響應組織召喚,主動請纓第一批到距庫爾勒700多公裡的且末縣阿羌鄉阿羌村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工作期間,她和工作組其他成員開展了“地毯式”走訪活動,在很短的時間裡,掌握了村情戶情,創造性地繪制了阿羌村薩爾瓦墩牧民定居點的“村情民情地圖”。同時,積極宣傳黨的惠民政策,發放惠農政策宣傳手冊,為農牧民群眾解決了一件又一件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村民吾布力·卡迪爾的兒子茹孜坦木江,左耳耳聾,右耳僅有10%的聽力,但因家庭困難,沒有能力送去治療,大姐及時與殘聯、兒童聽力康復中心聯系,給孩子免費配備電子助聽器,免費接受語訓﹔住村期間,她時刻關注農牧民子女教育問題,多方奔走,解決阿羌鄉小學部分教學設備和學生的服裝問題﹔在山區走訪時,她發現阿羌村牧民家裡飲用水時有時無,生活不便,及時爭取到管網維修資金50萬元。村民得到消息后滿懷感激地說:“馬主任,熱合麥提斯孜尕!(維吾爾語“感謝”的意思)您真是我們的“及時雨”呀!”
一樁樁、一件件的實事,數也數不清。2015年1月,大姐的退休報告批了下來,但她沒有放下工作,她說:“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崗。”馬大姐繼續參加了第二批“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以一名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的擔當,風塵仆仆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即便是米粒之珠,也能在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放射出奪目的光芒。” 這是馬大姐常說的話。正是因為有著有很多像馬大姐一樣可親、可敬的新疆干部,憑著對工作的熱愛、為新疆工作的責任感、義不容辭的擔當,用自己的實踐譜寫出新疆一篇篇精彩華章!
相關專題 |
· 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