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晨
她是我夢裡最美的地方——新疆。35年前,我出生在這裡,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中學時光﹔35年后,帶著對故土的思念與熱愛,帶著對工作的使命和責任,我以一名中央機關援疆干部的身份重回這裡,踏上這綿長的援疆路,看著熟悉而又陌生的大街小巷,兒時的記憶一點一滴、不知不覺涌現出來,回首近一年的援疆之路,收獲頗多,感悟頗多……
記得小時候住在大院平房裡,和我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中有很多少數民族,比如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等。大家放了學就在一起捉迷藏、玩彈子、踢皮球,玩累了玩餓了,就到民族小朋友家裡吃上一盤拉條子或抓飯,吃飽了索性就躺在精美的手工地毯上呼呼睡去,夢裡都是古麗大媽做飯的香味。記得有一次,剛上小學的我突然發瘋般地想要一匹馬,幻想著自己威風地騎著馬兒去上學的樣子,於是撒潑打滾地纏著爺爺買,結果不用說,自然招來父母好一頓“修理”。我的哈薩克族好朋友葉爾蘭知道后,豪爽地答應要送我一匹馬,說伊犁老家有很多匹馬,而且他的“阿克葉”(哈薩克語的“父親”)也同意等母馬下了小馬駒就送我一匹,這可是哈薩克族對待貴客的最高禮儀。雖然只是孩子們之間的一句戲言,但足以見得,在新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多麼朴實而溫暖,各民族之間的情誼是多麼真摯而友善。直到現在,我依然與幾個交情至深的少數民族“發小”保持聯系。
這種和諧融洽的民族感情,是我兒時記憶中不曾磨滅的美好。在新疆,各個民族間共同的願望大多體現著和諧、關愛、包容的價值觀。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煥發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正是因為各民族都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歸依嗎!
2014年年底,我前往喀什地區參加自治區“訪惠聚”及部分重點鄉鎮服務群眾集中整治考核工作,近距離地接觸了許多在基層工作的自治區機關干部和援疆干部,一路走來,一路感動。喀什地區距離新疆首府烏魯木齊有1500多公裡,氣候極其干燥,飲食以羊肉為主,周邊群眾大多是一句漢語也不會說的少數民族,他們除了克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適,還要經受遠離親人、朋友的孤寂。組織的關懷、親人的支持,成為他們在南疆努力工作的堅實后盾,讓他們能夠滿懷熱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住村干部當中,有即將退休的老干部,有新婚不久的年輕干部,有“夫妻兵”和“父子兵”。援疆干部當中,有主動請纓到鄉村工作的農業專家,有帶著項目資金帶領百姓脫貧致富的國家機關干部,有引進課改內容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的中學老師,工作之余號召家人和同事都來“認領”貧困學生。這就是新疆的干部和我的援疆戰友們。從自治區機關到南疆農村,從大江南北到戈壁深處,他們不曾猶豫分毫﹔從維穩扶貧到項目投資,他們不曾在前進拼搏的道路上停留片刻。我想,隻要心中裝滿對新疆人民的熱愛,縱使在戈壁的最深處,也能盛開最美麗的花朵。
土生土長的新疆孩子都有過拾棉花的經歷。站在一望無垠的棉田裡,每個人顯得那麼渺小。學生們躬著腰,曲著腿,頂著烈日摘下一朵朵雪白的棉桃,一天下來,臉被晒得黑紅黑紅的,手指上也全是被晒干的花葉扎出的倒刺。我記得棉花的頭茬花,一株上面會有十朵左右,大家都會搶著摘棉花開得茂盛的那一行進行採摘,就這樣,一天35公斤的任務也不是輕易能夠完成的。那時,所有的棉花都要靠人手工一朵朵地採摘,那段經歷至今我還記憶猶新。事隔多年,當我再次置身於遼闊的棉花地裡,看見巨大的採棉機像船一樣轟隆隆地在棉海裡馳騁,身后留下道道波痕,棉花團迅速地在地頭堆成了棉山,我還是深深地被震撼了。
包括我在內,越來越多的“疆二代”選擇回到新疆工作、創業和生活,除了骨子裡和血液裡流淌著對故鄉的熱愛和眷戀外,更多的是植根於內心深處、代代傳承下來的對新疆美好未來的期盼與夢想。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新疆之“大”,不僅是面積之大,更是胸襟之大,文化之大。中央決定中央國家機關、中央企業以及19個省市對口支援新疆,正是為促進“大”新疆的“大”變化所做出的戰略之舉。新疆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新疆各族人民的開拓進取、團結奮斗,也離不開全國從中央到地方伸出的無私援手、鼎力相持。“誰到過萬裡沙漠,誰知道路遠﹔誰走過茫茫戈壁,誰見過樹心甜。”新疆是我夢開始的地方,也將是我實現夢想的地方。我是新疆人,我也是援疆人,用心援疆,用情援疆,用愛援疆、用智援疆,這就是我的使命和責任!(作者系中央文獻研究室援疆干部)
相關專題 |
· 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