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

叼羊賽

逯禾紅

2015年09月25日08: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春天不是讀書時”。

幾年前,看到林語堂先生這句話時,一直心存疑惑,猜想或是先生故意隱去了后半句吧。直到在天山天池腳下的阜康市三工河哈薩克民族鄉大泉村下鄉,偶遇牧民自發的馬背叼羊賽,方知:“春天正是賽馬時”。


農牧民叼羊比賽

新疆的春天很謙和,是從冬天的背后,很害羞似的,悄悄出現在某個午后。稍不留意,也許就會轉身離去,突然,給你一個熱烈的夏天。因此,在新疆感受春天,要比別處珍貴數倍,而在這個季節能親歷諾魯孜節慶祝活動則更屬不易。

諾魯孜節是新疆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吉克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譯為納吾肉孜節。“諾魯孜”一詞來源古伊朗語,意為“春雨日”,相當於漢族的春分,故也叫春節。諾魯孜節的傳統儀式一般在3月21號黎明開始,男女老少身穿民族盛裝,各家的家長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鬆柏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預祝新一年平安快樂。然后,家長要把冒煙的鬆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從煙上通過,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跟著,人們就要做"諾魯孜飯",所謂"諾魯孜飯",就是家家戶戶用剩余的糧食和食物,再配上多種佐料煮成的稠粥。從當天午時起,成群結隊地相互拜年,等到諾魯孜節過后,在農村,緊張的春耕生產也就開始了。活動延續3天至15天不等,至今已有3千年的歷史。

2015年3月23日,,我們20多位山西援疆干部來到了大泉村,正好趕上還在延續著的慶祝活動,成為遲到的祝福者。大泉村共有240多戶,860多人,由原來的3個自然村合並而成,大部分是哈薩克族牧民。另有24戶汶川地震后的甘肅移民。村委會主任葉爾泰,是個高大魁梧的哈薩克漢子,紅膛膛的臉,永遠帶著不盡的笑容站在大家身邊,充當我們的賽場“解說員”,時不時地見縫插針,聊起村兒裡的牧民刺繡合作社,偶爾還打聽一下,“絲綢之路經濟帶”能給牧民帶來的好處。

葉爾泰向我們介紹,整個慶祝活動先從念禱文開始,接著是宰羊做手抓飯,吃過飯,開始小馬駒賽,然后是“姑娘追”、摔跤賽,最后的壓軸戲是叼羊比賽。

牧民們長期在大草原上放牧,常常要和惡劣的天氣、凶猛的禽獸作頑強地搏斗,保護自己的牛羊群。有時候,遇上暴風雨或者野獸來襲,羊群經常容易失散。這時,他們縱馬趕來,一邊應付緊急情況,一邊把百十斤重的羊,俯身提上馬背,馱回大隊的羊群。久而久之,這種別具一格的叼羊技藝在生產發展中演變為精彩絕倫的叼羊大賽,成為草原人祈求幸福的一種儀式。他們習慣認為,吃了被叼的羊肉,能除病免災,而且會交好運。而叼羊的優勝者多是放牧的能手,在暴風雪中尋找失散的牲畜,他們能把百十斤重的羊隻,俯身提上馬來,馱回畜群。優秀的叼羊手是受尊敬的,被譽為"草原上的雄鷹"。

大泉村的叼羊比賽分兩隊,每隊20多名騎手,類似足球賽,中場開始,羊是雙方之“球”, 賽場兩邊各有一個單根鋼柱支撐的鐵籃筐,只是裁判不明顯,場地也無明確界限。比賽開始,馬奔人喊,紛紛擾擾,爭“羊”的騎手常常會突然沖入觀眾人群,熱鬧與驍勇非凡。印象最深的是飛奔馬蹄下的滾滾塵土,仿佛天上的雲,海上的浪,營造了一種特殊的比拼氛圍,騎手與馬時隱時現,昂揚的馬首與變幻莫測的馬尾,令人不由聯想到“天龍”的型像,不知,這是否就是古人“龍馬精神”的靈感來源。

看著比賽,望著飛來奔去的駿馬和左沖右突的身影,我突然想到了張騫、玄奘,想起了成吉思汗、左宗棠,古絲綢之路上的陣陣駝鈴仿佛又在耳邊久久回蕩。在這馬來馬去,塵土飛揚中,目光移開“叼羊”,回頭低看,我們的住村工作隊員、援疆干部與全村的農牧民,不論皮鞋、布鞋,不論黑鞋、紅鞋,全都變成了“土鞋”,一律的“土”, 一律的“黃”,在這共同的土黃中,在那奔騰的馬群裡,大家一同吶喊助威、一起鼓掌加油。賽場四周,馬、狗、羊,摩托、三輪、汽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衣服轟轟烈烈,歡笑熙熙攘攘,哈薩克語、漢語、維吾爾語,匯成一片語言的海洋,歡樂的海洋......

激烈的叼羊比賽是最好的鍛煉方式,它既是力量的較量,又是智慧的競賽,既比勇敢,又賽騎術,更要講求團隊合作。叼羊賽,叼的是羊,也是快樂,賽的是馬,更是精神。是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更是新疆人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團結拼搏、追逐幸福的一種精神。給我能量,讓我終身難忘。(作者系山西省援疆干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