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

信仰在兵團生根

——感悟兵團精神

 王小麟

2015年09月23日09:0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自2013年12月15日進入新疆和田到兵團十四師挂職已有一年半的時間,我已經徹底融入兵團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之中。在這期間,我擔任兵團第十四師建設(環保)局副局長,得到了十四師領導的愛護,得到了戰友們的關心和幫助。下面通過我的親眼所見、親身經歷,談談我的切身感受。

經過一年多的工作生活,讓我對兵團十四師和我的戰友有了更深的了解。新疆兵團承擔著黨和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歷史使命。兵團第十四師的前身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和戰功顯赫的老部隊,解放戰爭時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二軍五師十五團。1981年底兵團建制恢復后,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田農場管理局﹔2000年11月中央將和田農場管理局升格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四師﹔2012年12月,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

目前,十四師相比兵團其他師,屬於建制規模和經濟體量比較小的機構,地理位置處在自然條件惡劣(年均降水量隻有35毫米,年均蒸發量卻高達2480毫米,每年浮塵天氣達220天以上,其中濃浮塵(沙塵暴)天氣在60天左右)的南疆地區,下屬四個團場,分別是:224團、47團、皮山農場和一牧場﹔師機關各處級部門編制少,平均3至4人,少的隻有1人,多數干部身兼數職,這是內地干部不可想象的,這也充分體現了兵團戰友愛崗敬業的精神。兵團戰友家庭付出也很多,有的同志夫妻長期兩地分居,一個在南疆、一個在北疆,遠隔千裡;有的家庭甚至是三地分居,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送到內招班上學。

十四師建設(環保)局楊志成同志,是我們的局長,他給人的印象是:身材不高但很結實,年近花甲,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慈眉善目,眼神裡充滿了和藹和自信,給人一種很舒服、想接近的感覺,充分體現了“濃縮的都是精華”這句話的含義。日常工作接觸中,我了解到,楊局長是四川人, 當時家裡生活也比較困難,18歲參軍來到這裡與新疆結緣,誰知這一來,就在這片熱土上扎下了根,到目前在南疆工作、生活已有39個年頭,作為一名兵團建設者他親歷了十四師的發展壯大。從部隊轉業后,他就留在了和田工作,他在十四師的機關和企業都工作過,大部分時間是在工程建設領域,其中在十四師開元建筑公司從技術員直到公司總經理和董事長,后來被組織調到十四師建設(環保)局當局長至今,他是一步一個台階走過來的,具有較高的建設規劃技能,非常熟悉區情,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建設規劃專家。

他工作務實敬業,以身作則,用個人魅力影響和團結同事,盡心盡力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由於局裡人員少(建設環保局隻有3個編制),卻承擔了建設(含房產、地震、規劃)和環保兩大方面的工作(在內地是幾個獨立的單位),工作任務相當繁重,很多工作都是楊局長親力親為。他白天到團場工地檢查或在師機關開會,晚上自己加班寫報告和匯報材料,周末參加工程項目的招投標,我經常看到年近花甲的楊局長,帶著花鏡坐在電腦前加班寫材料,要不是在這挂職親眼目睹,難以想象到這一切都是真實的。近幾年他患上了痛風,病發嚴重時腿腳不能著地,他的辦公桌抽屜裡有一樣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緩解痛風的藥物。上述這些只是他在工作中的點滴,他自己回憶說:“比起以前在沙漠戈壁灘上迎風沙、頂烈日開荒、植樹建團場,長期住帳篷、吃沙子、啃干囊,現在條件好多了”。對於經歷的困苦,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講,沒有一絲抱怨。

通過他們的敬業工作,在“三化”建設進程的強力推進下,十四師各團場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皮山農場、47團團部為代表的一座座小城鎮及中心連隊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幢幢現代化樓房拔地而起,一個個住宅小區從天而降,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五年來中央及兵師團總投資17億元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15000余套,完成住宅小區配套21個,35000余人喜遷新居。2010年以前,團場職工住房以磚木、草把子、干打壘房屋為主,僅有少量的磚混結構住房,住房條件極差,牆壁透風、屋頂漏土,冬不保暖、夏不避暑,人均住房面積不足20平方米。通過近年來大力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和配套工程建設,全師住房基本實現了水、電、暖、氣、廚、衛、浴、網配套齊全,小區內路、林、綠、水、電配套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住房面積由人均不足20平方米提高到26.7平方米。道路建設方面,師、團、連三級公路(油路) 實現了互連互通。這些成績都凝聚了楊局長他們這一代新疆建設者的辛苦付出,是他們在兵團發展歷程中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印記,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標杆。

兵團還有數不清的像楊局長一樣的戰友們都在默默奉獻、默默擔當,內心的敬佩之情油然升起,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履行兵團使命的忠誠戰士。這不是一句口號就能表達的,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能夠做到的,這是他們的信仰在兵團生根,壯大。

39年,從一個風華正茂的熱血青年到年近花甲的和藹中年人,他用人生最黃金、最寶貴的時段,詮釋了什麼叫“中國夢”,什麼叫“兵團情”……(作者系北京市對口支援兵團第十四師援疆干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