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學
來到巴州開展援疆工作一年半有余,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常常驚嘆於它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勤勞質朴的人民,尤其是這裡的人頑強拼搏、與苦難抗爭的積極向上的態度,讓我受益頗深、終身難忘。就讓我從發生在巴州財政局裡的人身上的故事講起吧!
團結向上的領導班子
巴州是中國行政面積最大的地級行政區,州總面積47.24萬平方公裡,佔南疆總面積(109.47萬平方公裡)的43.07%。近年來,巴州財政人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帶來的財政增收困難,攻堅克難、銳意進取,2014年,巴州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同比增長的同時地方財政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大關,為巴州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作為一名援疆干部,我有幸能夠與巴州財政局領導班子共事、共謀財政大計,見証經濟的發展。
“如何貫徹落實自治區財政廳、自治州黨委、政府確定的工作任務?如何加強稅收征管,增加稅收收入?如何貫徹《新預算法》?如何盤活存量資金……”一項項工作,時刻在巴州財政局張會疆局長的腦海中閃現,他既親力親為,又注重發揮集體智慧,力爭件件得到落實。他是個知識型、學者型的領導干部。經濟戰線奮斗多年的工作經歷,為他積累了豐富的工作底蘊,使他開展起來工作游刃有余。一些重要文件、措施的制定,都是他親自執筆﹔他是個講團結的領導干部,懂得集體的智慧結晶高於一切,但凡重要的工作,都會第一時間召集班子開會討論,集思廣益后確定﹔他是個開明的領導干部,懂得放權,營造寬鬆的工作環境,班子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最終形成合力,帶領巴州財政局攻克重重難關,獲得了可喜的成績。
才仁書記是蒙古族領導干部,在他的身上,時刻閃現著蒙古人的豪邁、奔放、熱情與好客。開心之際,他會高唱一首蒙古族歌曲,為遠方而來的客人展現草原兒女的雄姿﹔作為一名一生奮斗在財政戰線上的老兵,談起田間地頭的每一種農作物,每一項惠民涉農補貼政策,他都如數家珍,臉上時刻洋溢著自信與執著。班子成員中、干部群眾中誰家裡有困難,他都會第一時間過問,對於我這名來自異地他鄉的同事,他時刻關注,給予我兄弟般的關懷和照顧。
我想,正是得益於這個團結、向上的領導班子,才會讓這個面臨地處祖國邊疆,經濟不發達,工業滯后、制造業薄弱又面臨維穩支出壓力的困難地區,迸發出火一樣的熱情——群策群力、砥礪奮進,推動了財政收入持續穩步增高。
可親可敬的馬大姐
有一幅場景深深的印在我的心裡:在一片繁忙的勞作現場,一位中年婦女席地而坐,身邊圍著一圈維吾爾族老大哥,他們在親切的交流著耕作的經驗。她始終面帶笑容,簡單的裝束和那高高挽起的發髻,好像在宣誓著一種精神和力量。論種地經驗,她是一名新手﹔論組織能力,她又是一名藍圖的規劃者。她就是巴州財政系統的一名老兵,我叫她馬大姐,巴州財政局原調研員,馬秀蘭。
大姐曾擔任和碩縣財政局局長、和碩縣副縣長、巴州財政局農發辦主任、調研員,本著“干一行,愛一行”的理念,在一個個新的工作角色中,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以良好的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取得了一個個豐碩的成果。2014年3月,54歲的大姐還有一年就到退休年齡了,完全可以找許多理由在機關工作最后的一年,但她卻義無反顧地積極響應組織召喚,主動請纓第一批到距庫爾勒700多公裡的且末縣阿羌鄉阿羌村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工作期間,她和工作組其他成員開展了“地毯式”走訪活動,在很短的時間裡,掌握了村情戶情,創造性地繪制了阿羌村薩爾瓦墩牧民定居點的“村情民情地圖”。同時,積極宣傳黨的惠民政策,發放惠農政策宣傳手冊,為農牧民群眾解決了一件又一件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村民吾布力·卡迪爾的兒子茹孜坦木江,左耳耳聾,右耳僅有10%的聽力,當時隻有三歲半,正是接受耳語培訓的最佳年齡,但因家庭困難,沒有能力送去治療。大姐利用休假,及時與殘聯、焉耆兒童聽力康復中心聯系,給孩子免費配備電子助聽器,免費接受語訓﹔住村期間,她時刻關注農牧民子女教育問題,針對阿羌鄉小學基礎設施不完善、教學設備配置不到位、學生沒有統一校服等問題,多方奔走,很快解決了部分教學設備和學生的服裝問題﹔在山區走訪時,她發現阿羌村牧民家裡飲用水時有時無,生活不便,立即向局裡匯報,及時爭取到管網維修資金50萬元。村民得到消息后滿懷感激地說:“馬主任,熱合麥提斯孜尕!(維吾爾語“感謝”的意思)您真是我們的“及時雨”呀!”
一樁樁、一件件的實事,數也數不清。馬大姐的工作得到了自治區財政廳、自治州黨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贊揚。2014年,她所負責的工作組被自治區評為“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先進工作組。2015年1月,大姐的退休報告批了下來,但她沒有放下工作,她說:“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崗。”馬大姐繼續參加了第二批“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以一名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的擔當,風塵仆仆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即便是米粒之珠,也能在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放射出奪目的光芒。”這是馬大姐常說的話。我突然明白了:正是因為有著有很多像馬大姐一樣可親、可敬的財政人,憑著對工作的熱愛、為國理財的責任感、義不容辭的擔當,用自己的實踐譜寫出一篇篇精彩華章,彰顯出一代代財政人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境界!
民族團結的典范
“在新疆,不懂民族宗教政策、不懂溝通民族感情,工作再努力也是事倍功半。”“民族團結,是新疆社會穩定的前提”……在巴州財政局工作的一年半時間裡,我時刻以此來要求自己,加快融入到新的工作環境中。在與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同志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常常被這樣一種深深的中華民族血濃於水、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情懷所打動。
古麗賢·阿不都是巴州財政局一名維吾爾族女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常常發現局裡的年輕同志都叫她古大姐,任何時候,她總是面帶笑容,很容易讓人親近。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巴州財政局讓漢族干部和少數民族干部結對子,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很多同志都搶著和她搭檔,因為她在教漢族同志維吾爾語的過程中非常有耐心。每天早上,她都會在局裡一樓大廳的民族團結宣傳欄裡用維語寫上工作常用語。在參加“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雙語培訓工作中,她是當仁不讓的老師,一遍遍的教大家維吾爾常用語。在巴州財政人微信群裡,經常會有已經住村的干部請教她民俗、民風以及日常用語發音等問題。有這樣一種場景久久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二十幾個漢族干部圍在古麗賢老師的周圍,一遍遍的大聲念著維吾爾日常用語,時時發出念錯的笑聲,古麗賢老師一遍遍的耐心糾正。當時,我就在其中,大聲的朗讀,會心的發笑。絲絲情懷涌上心頭,濃濃民族感情難以忘卻,有這麼好的民族干部,有這麼融洽的民族關系,再用心險惡的手段,也撕不開中華民族大家庭點點縫隙……
從燕趙大地到天山南麓再到孔雀河畔,雖相隔千山萬水,但我時刻能感受到新疆,這塊神奇的土地,隨時發出與中華大地共鳴的聲息。選擇援疆工作我無怨無悔,能與勤勞、智慧的巴州財政人共同建設大美新疆,我感到萬分驕傲和自豪。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我將以他們為榜樣,努力克服各種生活困難,傾心邊疆,珍惜在疆工作的分分秒秒,踏實做事、老實做人,為新疆的長治久安、跨越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作者系河北省援疆干部)
相關專題 |
· 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