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航報》編輯部說起法制,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李暄。這位“80后的尾巴”大學學的既不是新聞專業,也不是法學專業,卻用了近4年的時間,從一個對新聞懵懂的新人,成長為民航法制版獨當一面的編輯。
李暄生活照
一切從零開始
2011年8月,本科畢業的李暄從美國留學回來,加入到中國民航報社記者部,成為一名“筆杆子”。李暄的專業是英語,上學的時候語文成績不錯,在寫作上也具有一定的基礎。“但是說實話,從來沒想過要做一名記者。我覺得這個職業太神聖,‘無冕之王’啊。本來想從事管理崗位,沒想到入職的時候竟然到了記者部,我覺得自己太幸運了。”李暄笑談道。
當寫作從愛好變成職業時,李暄備感壓力。“之前沒有接觸過新聞,完全是從零開始,邊工作邊學習新聞基礎知識,一步一步慢慢摸索著。”李暄說。
壓力逼迫著李暄在短時間內掌握了基本的寫作要領,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李暄逐漸適應了記者這份工作,報紙上的“本報實習記者李暄”也摘掉了“實習”二字。
2012年9月,民航報社採編部門進行了調整,將“採編分離”的新聞運行機制改為“採編合一”。這意味著李暄既是記者,又是編輯﹔既要外出採訪,又要坐班編輯報紙版面。除了和李暄同時進入記者部的新人外,其他記者都曾做過編輯,重拾編輯工作並不困難。但對於李暄而言,編輯是全新的領域,需要從頭學起,包括採編系統的使用、版面制作流程、約稿和組稿等。與此同時,李暄除了接手已有的版面以外,還要創建一個新版面——《民航法制》,並且於10月刊發第一期。
時間緊、任務重。李暄得知《中國民航報》在10多年前曾有過此類版面,於是向資料室借閱報紙,一期一期地翻閱,學習和了解民航法制。通過查閱百余期報紙,李暄對版面的定位和欄目設置有了初步的構想。在與領導溝通修改之后,民航局公安局以明傳電報的形式將民航法制版開辦的消息以及欄目設置下發給各地民航公安機關,為版面的來稿和採編工作提供了支持。
2012年10月10日,第一期《民航法制》與讀者見面了。由李暄撰寫的發刊詞將該版面定位為“民航法制職能部門和民航公安系統加強輿論宣傳的陣地,分享在民航法制建設和安全保衛工作中的先進經驗、管理方法,全面展示廣大職工精神風貌的平台,以及與廣大旅客進行溝通的橋梁”。
自此,民航法制建設和民航公安系統的宣傳工作又有了新的陣地。李暄和她的《民航法制》肩負著提升廣大旅客民航法律素養的責任,肩負著為推進民航空防安全、構建良好的社會公共秩序和乘機環境而營造和諧氛圍的責任,肩負著為加快民航強國建設提供法制保障的責任。
李暄採訪首都機場安檢員鄭鵬
版面跟著熱點走
《民航法制》開辦近3年,一直堅持緊跟民航熱點、焦點,努力做到“新聞有時效,‘舊聞’有深度”。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李暄也付出了很多辛苦的汗水。
2012年8月30日,熊毅為了阻止債主討債,撥打匿名恐怖電話,謊稱債主乘坐的航班有炸彈。此事件造成航空公司經濟損失20余萬元,接收航班備降的武漢天河機場動用了大量人力、物理處理此事,還干擾了當天的空中飛行秩序和武漢天河機場航班的正常起降。10月17日,“8·30”熊毅涉嫌編造深航航班爆炸恐怖信息案在湖北省襄陽市高新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公訴機關認為,被告人熊毅的行為造成航班備降,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社會危害性較大,建議從重處罰,判處其5年以上有期徒刑,以此警示社會公眾。法院將擇日對此案進行宣判。
針對此案的開庭審理,李暄採寫了《民航安全不容虛假信息威脅》一文,首次站在民航業的立場上對事件進行了還原,並從航空公司、機場、空管多角度地解析了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安全會給民航正常運行帶來何種影響。“另外,我還採訪了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中國民航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3所院校的法學專家,請他們就此發表觀點,使文章更具說服力。”李暄說。
2013年9月29日10時,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審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界定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的認定標准,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6種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情形,應當酌情從重處罰的5種情形,應當加重處罰的5種情形,對於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同時構成數罪的擇一重處以及明確界定了“虛假恐怖信息”的范圍。當天下午,李暄迅速聯系了專家,就《解釋》出台的意義和作用進行了電話採訪,並於當晚成文《“詐彈”致飛機備降返航可判5年刑》,次日上版,10月2日見報。
在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航班失聯事件發生后,李暄並沒有第一時間撰寫有關空難賠償的文章,而是密切關注事件進展。“這次事件比較特殊,在黑匣子沒有找到之前,不能確定航班是否失事,談論賠償問題也為時過早。”李暄說,“當時其他媒體都在鋪天蓋地談論賠償數額,有些言論甚至是錯誤的。民航報作為行業媒體,必須要立足民航,體現出專業性。報道不僅要尋找獨特的切入點,還要有合適的新聞由頭。”
當得知北京國際法學會和國際關系學院法律系在4月2日共同主辦“馬航MH370失蹤事件”國際法問題學術沙龍時,李暄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採訪機會。同時,馬航MH370黑匣子的搜尋工作也有了新的進展,這可以作為文章的切入點。隨后,一篇名為《馬航理賠 何去何從?》的文章誕生了,從賠償金額、法律行動和馬航財務狀況三方面解讀了馬航MH370航班失聯事件中的理賠問題,並指出了其他媒體對賠償金額的誤讀。
讓法制和枯燥說再見
李暄在校對版面
說到法制,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枯燥乏味的法律條文,或是嚴肅認真的說教,而法學也被認為理論高深的學科。那麼,作為媒體,如何才能讓讀者願意去了解法律、接收知識、遵紀守法呢?
“宣傳報道其實和老師講課一樣,照本宣科的效果自然不如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輕鬆有趣的報道方式肯定比長篇大論更容易被讀者接納”。李暄在編輯版面時,總是假設自己是讀者,思考究竟什麼樣的欄目和文章是讀者願意看的,怎樣的版面布局是更吸引讀者眼球的。
“漫畫簡單明了,夸張的表現方式又常常讓人會心一笑。法制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虛,真實圖片往往無法表達文章的內容,所以漫畫成為版面常用的配圖方式。”李暄說,“更重要的是,漫畫很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效果更好。”
近兩年,旅客乘坐飛機出行時的不軌行為或者過激行為頻發,比如大面積航班延誤時沖擊登機口、與工作人員發生沖突、霸佔航空器等。為此,李暄專門策劃了“文明乘機勿違法”的選題,選取了幾類常見的違法行為,並以“真實案例+說法”的形式來教育讀者,在語言上盡量生動活潑。同時,每一類違法行為配一張漫畫,呈現效果極好。
這種策劃方式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好評,成為《民航法制》的特色。每逢春運、雷雨季節等關鍵時間點,李暄都會在版面推出相應的普法文章,通過深刻的觀點、鮮活的案例來啟發讀者、警醒讀者,從而為民航持續安全、和諧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此外,在旅客出行的高峰期,李暄還會在版面上提醒旅客注意不要攜帶危險品和違禁品,乘機時防止機上盜竊的小貼士,收到航班取消詐騙短信如何應對等。
《民航法制》不僅宣傳民航的法律法規,還展示了奮斗在空防戰線上的安保人員的風採,以及背后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2013年春節前夕,李暄策劃了“一封家書寄情思”的選題,邀請特警、空警、民警、安檢員、安全員、消防員給家人寫封家書,訴說對家人的思念,對工作的熱愛,對空防事業的奉獻。“文章刊登以后,我收到了很多讀者的反饋,他們都說看哭了。”李暄說,“其實這就是我堅持為法治民航發聲的動力,讓更多的人了解民航法制,從自身做起保衛民航空防安全,推動民航事業蓬勃發展。”
相關專題 |
· 法治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