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材料有些特殊。樊曉音寫的是一封給香港青年朋友的家書,這是她在一次與香港青年交流后寫下的。信裡有她的故事,而更多的是對港澳工作的熱愛追求法治的情懷。
親愛的香港青年朋友:
我是樊曉音,今年29歲,工作五年,勉強還稱得上是你們的同齡人。這五年裡,我先后在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和國務院港澳辦從事對港政策、法律的研究工作。我知道,我的工作讓你們覺得神秘而好奇。每每碰到香港的青年朋友,你們總是有問不完的話題:你為什麼選擇這份工作?港澳官員的精神世界是怎麼樣的?你怎麼看待內地法治狀況和兩地的法治差異?……問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們的眼神裡有真摯,也有困惑。回答這些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可以慷慨激昂,也可以理性專業。不過,今天我隻想以大姐姐的身份與你們做些分享交流。
首先談談我為什麼學法律和做這份工作?我的生日是12月4日,這一天是現行憲法的頒布日、全國法制宣傳日,去年還被正式確定為國家憲法日。於是,從小我就覺得自己與法結緣,成為一名追求社會公益的法律人是我的夢想。爾后,我考入了浙江大學法學院,在那裡完成了本科和碩士的學習。六年的時光豐潤而飽滿,我在專業領域孜孜以求,諳熟法律原理,積累法律學識,奠定法律思維。法治於我,逐漸從朴素的正義感變為了真正的職業理想。
我原本的職業計劃是做律師。研究生時一邊讀書,一邊已經在一個不錯的律師團隊工作。一切有條不紊、成竹在胸,我想我大概會成為一名不錯的律師,以專業的學養、對法律的稔熟,全力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直到港澳工作招錄公務員的通知出現在學院的通知欄上,“一國兩制”事業激起了我作為一名法律人對光榮與夢想的全部渴望,從此改變了我的職業路徑。“一國兩制”是史無前例的新事物。香港回歸祖國后,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大時代。如何按照“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有關規定有序發展民主?如何守護作為香港核心價值的法治精神並在兩地交流互動中不斷豐富發展其內涵?如何利用香港獨特的法治實踐與經驗為內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揮作用?這個過程充滿了機遇和挑戰,需要問題的解決者、制度的設計者以及體制的改革家。親愛的朋友,我無意跟你們說些高調的話,但我不得不說,選擇從事港澳工作,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項事業,在“一國兩制”的實踐中實現追求正義、捍衛公平、保障權利、維護和平的法治精神、價值和理想。
你們還好奇從事港澳工作官員的精神世界是怎麼樣的?這個問題讓我覺得溫暖。在這個有點浮躁的社會裡,關心精神世界,說明你們敏銳而聰慧,因而,我願意與你們說說心裡話。從事港澳工作的五年,是苦樂相間的五年,是一個適應再適應,換位再換位,成長再成長的過程。2010年7月7日,剛剛揮別四散的同學,匆匆收起畢業的行囊,我還沒回過神來,就已經登上了飛往深圳的飛機上。在深圳呆了一周,又馬上被派到廣東的一個鄉鎮挂職鍛煉。單位的安排用心良苦,為的是讓我們這批“三門”干部(從家門到校門,從校門到機關門)與農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一邊適應嶺南風土人情、學習粵語﹔一邊了解國情,掌握基層情況。半年的時間裡,我協管了綜合治理、工業生產、環境治理、計劃生育等工作。基層工作直接面對群眾,每一個決定都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極易產生糾紛,我利用法律專長在鎮裡開展普法活動和法律調解工作,參與處理突發群體性事件,向當地群眾釋法說理,向當地干部宣傳依法用權、依法行政。
結束挂職回到中聯辦后,我正式接觸香港工作,開始真切地感覺到香港這本書的難讀之處。香港融匯東西,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從事香港工作的干部是連接中央與香港一線的橋梁,一方面,要能將中央的方針政策轉換成港人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另一方面,也要對香港社會有實實在在的懂得,能夠理解和反映港人的訴求。為了發揮好這個橋梁作用,我要求自己廣泛閱讀各類有關香港的書籍,涉獵香港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方方面面,努力讀懂香港。期間,抱著更深入地理解香港法律制度,提高涉港法律事務處理能力的目的,我還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修讀了普通法碩士。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也許你們會說,我這五年的經歷很豐富,很幸運。對,我也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但凡事都有硬幣的兩面,我不想給你們營造一種輕輕鬆鬆、唾手可得的假象,我不能欺騙你們幸運會從天而降。我得坦誠地告訴你們,我曾有過很多次通宵達旦的學習和加班,我經歷過五年裡11次搬家的顛簸流離,我也承受過漫漫長夜裡背井離鄉的孤單寂寞。我想告訴你們,每一朵花開的背后都有叢叢的荊棘,每一道彩虹的背后都有重重的風雨。如今,你們可能也正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和難處,我能感同身受你們的困頓與迷茫,你們也許覺得社會競爭激烈,找工作不容易,向上流動困難,生存壓力大。但親愛的朋友,請相信我,你們有足夠的潛力、時間和資源去創造美好的未來。不要急,不要怕。你們背靠著國力蒸蒸日上的祖國,將來無論是走向國際、還是到內地發展,都能得到祖國的強大支持。其實,任何一個時代都不缺少機會,缺少的只是有准備的大腦。所以,請你們拿出初生牛犢的勇氣,多些耐心和包容,坦然面對內地與香港制度文化上的差異,敢闖敢干,來融入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發展中,來擁抱這個時代為你們准備的挑戰和機遇。
當然,我也不想回避,這些年香港工作的道路並不平坦。特別是近兩年來,圍繞普選問題,香港社會爭拗不斷、分化嚴重、對立加劇。一些團體和人士甚至不惜以強佔道路、毀損公共財物、侵害他人權利等激進手段、違法行為來表達訴求,引起了包括法律界人士在內的社會各界的擔憂,不少人甚至懷疑香港社會還能否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和法治精神來協商解決問題。作為一名港澳工作者,我對此深感痛心。我想,生於斯、長於斯的你們,對於法治受損給香港造成的危害,感受肯定會比我更加真切。我認為,出現這些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香港社會一些人對基本法缺乏應有的尊重和全面准確的理解。基本法確定了香港特區與中央的權力關系,規定了特區內部的政治體制、法治、社會、經濟等制度和政策,是“一國兩制”實踐的法律基石。可以說,“一國兩制”實踐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本法的實施順利與否。其實,認真品讀基本法,你會發現,它裡面包含了豐富的法治、人權和民主的價值內涵。所以,依循基本法鋪設的軌道有序前進,是香港民主發展的正途,而背離法治追求民主,則往往事與願違、得不償失。親愛的朋友們,我相信,作為法治社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你們一定會精心呵護法治這一香港的核心價值,並用自己的智慧將之發揚光大。
親愛的朋友們,盡管祖國內地與香港在法律體系上有所差異,但在法治理想上是共通的。2004年修正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第一次寫進了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的,我們正努力建設一個真正的法治國家,在這樣的法治國家裡,一切國家機關的活動都受到合憲性、合法性原則的制約,公共權力的行使受到有效的監督,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被切實地遵守和執行,法官裁判案件隻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2047年是香港回歸祖國50周年,2050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掐指算來,距離2047、2050的這三十余年時間,恰恰是我們這代人的有效工作時間。生於這樣激蕩融合的大時代下的我們,理應承擔起一份維護法治的責任,把依法治國作為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這封信的最后,我想以代表了香港人奮發自強精神的《獅子山下》與你們共勉:“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挂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我們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相關專題 |
· 法治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