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保護公告標志
地震觀測台站猶如地震人的“聽診器”,它的品質越高,對大地脈搏的辨析能力也就越強。
20世紀60、70年代,為最大限度減輕環境干擾的影響,地震觀測台站勘址的指導思想是,“在保証基本生活條件的前提下盡可能遠離干擾源”。2001年,新版《地震及前兆數字觀測技術規范》把地震觀測台站與典型干擾源之間的最小距離明確列入規范。
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現代公路、鐵路網的不斷延伸,環境干擾已經嚴重影響地震觀測台站觀測質量。很多觀測記錄優良的台站被迫停測或遷址。地處西南邊陲、地震頻發的雲南也難幸免。1956年到1984年間,雲南省建設完成22個有人值守測震台站。到2008年,其中8個台站的測震分項因干擾而停測或遷移。2013年到2014年間,部分因干擾而搬遷的台站因新址再次受到干擾而陷入困境。截至2015年4月30日,幾乎所有台站都已受到不同程度干擾。由此,雲南省地震局監測中心因環境干擾問題而與地方政府部門頻繁交涉。自1994年1月10日 《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頒布以后,地震觀測台站與城市發展依法爭奪空間的現象就日益嚴重。
2003年以來,雲南省地震局監測中心因觀測環境問題與地方政府交涉的案例就達10起。交涉的結局大致有兩種,要麼雙方經友好協商,促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在合作中實現共贏﹔要麼台站不得已“四面出擊”,迫使大型公路改道、大型工廠停建、城市規劃更改。迫不得已,本來服務地方政府、造福一方百姓的台站,卻成了地方政府眼中“惹不起的釘子戶”。於是,有的地方政府開始採用各種手段、調用各種力量對台站進行蠶食、圍堵,台站終難立足,不得不遷址新建。
設置保護公告標志
一、永勝地震台:兩次迫使公路設計改道
永勝地震台籌建於1964年,1965年正式投入觀測運行,現已連續觀測50余年。永勝地震台有一個地震監測專用山洞,1982年人工開挖,山洞全長210米,洞體岩性為三疊紀砂岩,頁岩互層,儀器墩子均選在中層或厚層石英砂岩上。台站前后進行過測震、形變、地磁三大學科等多個手段的觀測工作,目前正常運行的有KS2000型數字地震儀﹔形變有FSQ水管儀、SSY伸縮儀、VS垂直擺傾斜儀、YRY鑽孔分量應變儀﹔電磁有dIdD地磁觀測儀。另有地球物理研究所舒曼諧振前兆觀測儀、地震預測研究所重力儀、“武漢地震研究所”電磁輻射等三個實驗項目。
建台以來,永勝地震台為地震監測、預報、科研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的基礎數據。但自2009年以來,台站多次面臨環境干擾威脅:祥寧線二級路規劃、麗攀高速公路規劃、金安橋電站高壓輸電線路規劃、金安橋電站超高壓直流輸電線路規劃等。
2009年3月的一天,有公路測量人員在台站周邊開展工作。此舉引起了台站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仔細一打聽,才知道是祥寧線二級路的規劃測量,線路正好從台站地磁房處穿過。台站當即跟測量人員進行了溝通,然后及時向雲南省地震局監測中心負責人進行了匯報。
在監測中心的指導下,永勝地震台很快形成了《關於依法保護永勝地震台觀測環境的函》,報送到永勝縣交通局。同時,台站請麗江市地震局幫助協調,給麗江市交通局遞交了《關於依法保護永勝地震台觀測環境的函》,並跟交通局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充分交流,讓對方認識到地震台站觀測環境保護的重要性。2011年,公路設計人員再次到台站周邊進行了實地調研,並與永勝地震台、縣地震局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座談交流。最終,施工方確定修改設計線路。據了解,目前規劃線路與地震台直線距離約1公裡。
剛與祥寧線二級路“擦肩而過”,緊跟著,攀麗高速規劃設計路線又要往台站東邊約100米的半山腰穿過。線路剛好位於台站觀測山洞正上方。台站工作人員坐不住了。由於高速公路的設計是省設計院負責,因此市縣兩級相關部門也不知道具體的線路設計。2013年8月5日,麗江市地震局王學仁副局長率永勝縣地震局相關負責人輾轉找到設計人員,並進行了實地確認。在跟設計人員交流的過程中,台站方充分強調了地震觀測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保護范圍,同時還提及“祥寧線修改設計線路”的情況。了解相關情況后,設計人員同意綜合考慮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在攀麗高速規劃設計路線的最終會審中,雲南省地震局相關領導再次充分強調了永勝地震台的觀測環境保護問題。經多方努力,攀麗高速不得不修改設計線路。修改線路后的攀麗高速距離台站有10公裡以上。目前,攀麗高速已進入施工階段,永勝地震台觀測環境再次得以保全。
幾次交涉下來,永勝地震台工作人員對於觀測環境保護已經有了自己的心得:首先,要保持“高度警惕”,警覺於台站周邊的各種規劃、布局﹔其次,要“主動上門”,加強與地方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聯系,及早告知觀測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再次,要“說權威的話”,充分利用各種法律法規、專業技術規范等文件,講明觀測環境保護的必要性。
雖然難免面臨更多的挑戰,但永勝地震台的工作人員對於觀測環境保護有著滿滿的信心。
二、元謀地震台:一次不得已的搬遷
元謀地震台位於元謀縣城西南的翠風山麓,處於元謀大斷裂西側8km處。台址下是大面積的變質岩(大理岩),岩石露頭,且傾角多在80°以上。
2004年,永武高速公路開始投入建設。在勘查設計之初,台站觀測人員及時調查了公路的規劃情況,並將調查結果向雲南省地震局監測中心進行匯報。同時,台站去函元謀縣地震局、永武公路建設指揮部,提請依法保護元謀地震台觀測環境。
2004年6月9日,雲南省地震局監測中心派相關專家趕赴元謀,參加了由元謀縣人民政府主持召開的現場協調會。專家在會上提出了台站部分觀測儀器搬遷的建議方案。隨后,雲南省地震局監測預報處、法規處等職能處室也及時通過相關渠道積極協調。2004年6月17日,永武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來函,主動要求進一步確定元謀地震台觀測環境保護的解決方案。2004年8月4日,雲南省地震局監測中心再次派出專家,參加第二輪現場協調會並提交了《關於元謀縣地震台觀測環境保護的解決方案》。對於這個“解決方案”,參會方永武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元謀縣人民政府、楚雄州交通局、元謀縣交通局等都持有非常慎重的態度。一方面,地震觀測環境必須得到保護﹔另一方面,更改高速公路的路線必然追加巨額的投入。可是遷建也必然面臨相應的經費投入。
第二輪協調之后,台站就搬遷方案與相關方進行了多次協商,過程可謂漫長而曲折。
經過多輪斡旋,元謀地震台最終獲得搬遷改造經費150萬元。2012年11月,搬遷的主體工程基本完成。2014年6月10日,搬遷后的元謀地震台投入試運行觀測。
測震觀測洞遷建台址(老洋河)
三、騰沖地震台:據理力爭,依法有效維護觀測環境
騰沖地震台位於騰沖縣騰越鎮尚家寨村前董庫村,地處怒江深大斷裂、瀘水-瑞麗斷裂以西。台址位於騰沖盆地東側近山麓地帶,處在騰沖火山分布區內。騰沖盆地位於大盈江斷裂向南東凸的弧頂部位,地震構造極為發育。因此,騰沖地震台在地震監測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
騰沖地震台建於1970年,是雲南省地震局直屬的國家基本台。建台初期就有測震、形變、地磁、地電、水氡等觀測手段。
建台40多年來,台站積累了大量連續、可靠、完整的寶貴資料,為地震監測預報和科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為防震減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近年來,隨著騰沖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建設、旅游開發等對騰沖地震台觀測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和干擾,台站觀測環境保護形勢嚴峻。
為保証正常運行,從2006年以來,騰沖地震台先后依法有效解決了觀測環境遭受破壞和干擾問題。
案例一:騰沖縣城工委建設城區景觀用水引水管道干擾騰沖地電阻率觀測事件
2006年初,騰沖縣建設局規劃架設引水管道,規劃沿南北方向穿過騰沖地震台地電觀測布極區。這個項目必將對地電觀測造成嚴重干擾。管道架設初期,台站就多次找到建設局進行了協調,並提出引水管道避開地電測區方案。但建設部門堅持施工。4月底,台站地電觀測遭受嚴重干擾,影響了正常觀測。騰沖地震台及時將情況反饋到騰沖縣防震減災局、縣城工委(住建局)、縣政府辦。同時,還把相關情況向雲南省地震局監測中心進行了報告。經多方反映,情況引起了縣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縣政府組織台站、地震、住建等相關部門就新建引水鍍鋅管道干擾地震台地電觀測問題進行了論証,並提出解決方案。最終,騰沖縣建設局同意修改施工方案,將經過地電觀測保護區1.5公裡長的引水鍍鋅管道拆除更換為PE管道,有效消除了干擾。騰沖地震台地電觀測環境得到了保護。
案例二:騰沖縣建設局規劃“閆家塘歡樂湖”工程、金鷹房地產項目、東山高黎貢國際旅游城項目建設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對騰沖地震台地電阻率、地電場觀測造成破壞,對測震(形變)和地下流體觀測造成干擾事件
2009年,騰沖縣建設局規劃通過提高自然水位的辦法將閻家塘湖改造為人工湖。閻家塘是騰沖地震台前一個小型水網區,地處水網區邊緣的騰沖地電場、地電阻率觀測勢必受到嚴重影響。在項目規劃之初,台站觀測人員及時調查規劃情況,並將調查結果向監測中心匯報。同時,台站去函騰沖縣地震局、騰沖縣建設局、騰沖縣人民政府,提請依法保護觀測環境。很快,雲南省地震局監測中心派出工作組趕赴現場,與騰沖縣人民政府溝通協調,並將相關情況報備到省地震局監測預報處和法規處。
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雲南省地震局辦公室、監測預報處、法規處、監測中心等多次致函騰沖縣人民政府,並派出人員多次斡旋。騰沖縣人民政府於2011年成立了專門工作組,負責協調地震環境保護問題。
2010年12月,雙方達成“尊重歷史、承認現實、共同完成”的基本共識,並在此基礎上推進工作。2011年1月,雲南省地震局監測中心與騰沖縣人民政府就相關問題達成一致意見,騰沖台的觀測環境保護進入了工程規劃和實施階段。
2011年3至6月,騰沖地電(地電阻率、地電場)測項遷建改造項目新建觀測場地布極方位勘測、地電極埋設和杆路架設工作。經騰沖縣人民政府同意,地電測項向東南遷移1000米,觀測布極區位於尚家寨自然村、玉壁村前面、玉壁至朝陽村道路以北的農田保護區內,布極中心距離地震台約1500米 。
2012年2月,騰沖地震台組織完成老洋河測震點台址征地報批手續及地形測繪。
2012年12與30日,新建地電阻率觀測系統投入觀測運行。
騰沖地電搬遷方案圖
四、通海地震台:遵照法律規定,合理溝通,保護觀測環境
通海地震台所轄的地磁台屬國家I類基本地磁台,位於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楊廣鎮金家灣(下稱通海地磁台),目前承擔著我國西南三省地磁場基本變化的觀測和國際合作資料交換等任務,為防震減災事業及科學研究、國防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通海地震台的地磁觀測始於1970年通海7.8級大地震后,最初的地磁觀測是在通海地震台內的觀測房進行的,雖然觀測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但地磁觀測環境不理想,達不到觀測技術的要求,於是1979年在距地震台6千米的金家灣重新選址新建通海地磁台,新台歷時一年建成,三面環山,南面是自然村,周圍觀測環境好,沒有干擾源生存的空間。1982年通海地磁台開始地磁觀測試記,1985年正式出版地磁觀測年報。從1990年到2002年的12年間,通海地磁台參加全國I類地磁觀測質量評比,成績均保持在前三名,現已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最優秀地磁台之一。隨著越來越快的城鎮化進程,地震監測環境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威脅,為了保護地震監測環境,通海地震台的歷任負責人都做出了不少努力。
2012年通海縣計劃實施“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利用(區塊)項目”,台長經過多方的詢問和了解,發現這一項目會對通海地磁台的觀測環境造成破壞,立即將情況報告給了上級主管部門雲南省地震監測中心。雲南省地震監測中心隨即作出反應,向通海縣人民政府發文,要求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通海地磁台的地震觀測環境和地震觀測基礎設施做好進一步保護,建設工程對通海地磁台進行必要的合理避讓。與此同時,通海縣防震減災局也積極配合,提出了對通海縣大石山片區土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的意見。最終,通海縣人民政府同意將嚴格按照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范圍的相關規定,對項目區進行合理布局,對地磁台觀測環境和監測基礎設施進行合理避讓。
2014年11月6日,通海地震台職工到通海縣楊廣鎮金家灣村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活動。活動現場展出了1970年通海大地震的影響破壞、雲南省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通海地震台的基本情況、觀測重點、地震監測環境保護的范圍和標准以及地震應急救援常識。通海地震台職工對展板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解說,使現場的村民對地震是如何發生的,地震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所了解,認識了地震的突發性、地震災害的防范與應對以及地震監測、觀測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使金家灣村民對保護地磁台觀測環境有了新的認識。
測震觀測洞遷建台址(老洋河)
2015年3月,通海地震台負責人獲悉工業園區新的規劃設計項目區域緊鄰地磁台,便立即前往工業園區管委會進行了詳細了解,並懇請通海縣防震減災局協調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及時將上述情況報上級主管部門。經過多方的協調和商討,仍未達到預期的處理效果。直至2015年5月6日,中國地震局陰朝民副局長率隊赴玉溪市通海縣檢查防震減災工作,會議上,陰朝民副局長再次強調通海金家灣地磁台的重要性以及對防震減災事業、科學研究、國防軍事作出的重大貢獻。最終,經過商討,雲南省地震局、玉溪市人民政府、玉溪市防震減災局、通海縣人民政府多方達成了一致意見。表示嚴格執行在通海地磁台觀測環境保護范圍內禁止建設任何鐵磁物質建筑的相關規定。並形成了凡項目建設、規劃評審等均要求地震監測台站、防震減災部門參加的決定,切實做好地震監測環境保護工作。
城市化進程不可逆轉,台站觀測與現代化進程和諧發展是大勢所趨。台站觀測環境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難免“摩擦”。在我們倡導“防震減災融合式發展”的今天,雲南省地震局既考慮防震減災工作推進,又兼顧地方經濟發展。本著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宗旨,雲南省地震局已逐步摸索出一條於法有據、行之有效的觀測環境保護之路。
相關專題 |
· 法治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