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北大附中陳偉聰:為培養未來公民而努力

2015年09月16日11: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每個新學期的第一周,北大附中的孩子們都會期盼著能選上自己心儀的選修課。2013年春季開學也不例外。一名叫張樂樂的同學順利地選中了“公正的天平”這一法律選修課。令她沒想到的是,開課的第一講竟是政法大學馬懷德教授主講,張樂樂同學張大了嘴巴,這不是經常在電視裡見到的大專家嘛!給我們初中的學生講課?法律選修課的主管梁立新老師也有點拿不准,大教授講的法律知識,孩子們能聽懂嗎?沒想到,馬懷德教授一登上講台就引導孩子們討論“中國式過馬路”。北大附中的孩子嘛,各抒己見,互不相讓,問題越提越尖銳,面對涉世不深的初中孩子,該如何回答呢,專家就是專家,隻見馬教授不慌不忙,一一回答,無論刁鑽古怪還是深奧難解。張樂樂同學后來在感想中寫道:“原來,中國式過馬路有民眾心理因素,有政府管理因素,還有法制意識等等因素。如果沒有法律,整個國家都會是混亂、不完整的。法律是人們生活的基本保障,隻有法律才能帶給人們安逸的生活,帶給國家和諧的景象!”

馬懷德教授在北大附中法律選修課上解答學生問題

就這樣,法律選修課成功地走進了北大附中初中部的課堂。

北大附中要求選修課在結課考核時,要強調實踐性、體驗性。這可難住了主管梁立新老師。如何讓孩子們接觸社會,真實地體會法律就在身邊呢?就在梁立新老師苦思冥想之時,新的力量加入了!

海澱法院、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附屬中學三家簽署合作共建協議。2013年11月25日,教育部法制教育辦公室副主任王大泉、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北京大學附屬中學黨委書記生玉海和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陳偉聰、海澱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魯為參加簽約儀式。會上,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王敬波主任介紹中心基地的有關情況﹔北京大學副校長陳偉聰介紹北大附中為開展法制教育所做的努力,海澱法院魯為院長表示,歡迎北大附中學生到海澱法院進行社會實踐。

海澱法院、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附屬中學三家簽署合作共建協議

同學們看到海澱法院憲法牆高大肅穆,上面用我國的幾種語言文字刻下憲法的前五條內容,法官為同學們逐條講解其含義和設立的目的。在未成年人審判庭,同學們看到犯錯誤的學生可以與坐在U型桌兩邊的家長或朋友交談,大家共同幫助犯錯誤的同學改正錯誤。展櫃裡還擺滿了犯過錯誤的未成年人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參加活動的同學深切地感受到法律與教育的意義。

北大附中法律選修課開到了海澱法院裡,接著開到了海澱檢察院、海澱公安局裡。一堂堂活生生的法律課讓北大附中的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社會實際。

法官向北大附中學生介紹未成年人審判庭的特點

2013年,更大膽的想法在陳偉聰副校長的腦海中呈現,將法律選修課變為初中必修課!讓每一位北大附中的初中學生都能受益。想著容易做著難。教師、教材、課時等等。2013年6月起,陳偉聰副校長就和梁立新老師反復備課,編寫教學大綱、教學案例、學生手冊,一遍一遍推翻原有的設計,從初中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身邊發生的事例出發。整個暑假,梁立新老師將海澱法院宣傳科提供的案例反復整理,陳偉聰副校長親自審訂每一頁學生課堂討論記錄表。功夫不負有心人,9月1日新學年開始時,法律課正式成為北大附中初中必修課。

讓法制教育滲透進校園生活

課堂上的學習僅僅是學習的一種形式,要想讓孩子們真正具備某種素養,還需要在日常行為中去體驗。

為此,北大附中初中部要求班主任在制定班規時,必須經過班裡學生的充分討論,讓每位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認真聽取少數人的意見,不怕爭論,不急於做出結論。有一次,初一新入校生圍繞著教室裡是否可以使用手機問題爭論了好幾個星期,班主任老師耐著性子,隻做主持人,不發表意見。最終孩子們自己達成8條一致意見貼在教室裡,相互監督。

對於學生和家長很關注的俱樂部選擇問題,初中部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出台了俱樂部章程,公布在網上,學生和家長可以提前知曉報名、選拔、調換、活動時間、成績評定、特殊要求等等流程和規則。許多原來實行的選拔制被申請制所取代。

2015年3月,北大附中初中部開始制定“初中優秀學生評價標准”,先后召開了在校生家長和往屆生家長的征求意見會,請校友返校,談他們對初中優秀學生標准的看法。4月份初稿形成后,全校師生都可以提意見和建議,並在6月份進行試運行,7月份最終定稿向社會公布。整個流程用了一個學期,但由於廣泛征求了校內校外的意見,增加了溝通,減少了爭議,得到了利益相關者的認可。整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規則意識。

學生們尋找一切機會自發地開展多種多樣的法制宣傳活動,向周邊人傳播法律知識。2014年12月4日法律俱樂部的同學利用憲法日在校園裡布置了猜謎活動,他們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內容按照不同難度分給不同年級的同學回答。一些大家都答不上來的題目則放在公告欄上,吸引了那些喜愛挑戰的同學的注意力。

同學們自發地在校園裡開展法制宣傳活動

同學們還時常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或對社會上一些問題的看法寫成文章在《法制晚報》和《法制與校園》雜志上發表。以吸引社會上更多的人關注法治。

讓教育者更加專業化

海澱法院沈李平法官每學期都到北大附中為教師開辦法制講座,老師們有問不完的問題,大到學生傷害事件,小到學生違規處理,每一次都會有很多收獲。但是僅僅依靠講座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北大附中教師是一個善於學習的群體,從第一次聽說“程序正義”這個詞開始,他們便開始了邊學習邊實踐的過程。陳偉聰副校長為大家買來法律方面的書籍,蘇力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嚴存生的《西方法律思想史》,亨利-羅伯特《羅伯特議事規則》等等,帶領同事們認真研讀。當博士出身的沈李平法官再次走進陳偉聰副校長辦公室看到辦公桌上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時,開玩笑說,你好專業哦!

為了讓法制教育更加專業化,北大附中初中部特別招聘了兩名法律專業的碩士畢業生來學校任教。剛畢業的大學生有很好的理論功底、有熱情,但缺乏對社會生活的了解。陳偉聰副校長耐心地引導,同他們一起備課,每次評課的時間遠遠超過他們上課的時間。在陳偉聰副校長的幫助下,青年教師迅速成長,梁立新老師已經成為北京市法制教育的骨干教師,多次為北京市法制教師上示范課並介紹北大附中在法制教育方面的經驗。

梁立新老師介紹北大附中法制教育的開展情況

在與海澱法院的魯為院長交談中,陳偉聰副校長多次談到將法制教育引入課堂的初衷。她說,家庭、學校、社會要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這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這個健康的社會環境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巍、秦華)
相關專題
· 法治人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