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局長常生龍在沒做局長前,曾經在上海的另外一個區的中學裡擔任校長。那時候的他有一個夢想,就是期待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放權給學校,讓學校能夠依法辦學、自主發展。
他感到,隨著課程教學改革逐漸走向深入,一系列現實的、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浮現出來。比如說,教育行政部門手伸的太長,成了一個個學校的“大校長”﹔學校辦學千校一面,缺少自身的特點﹔一個好校長造就了一所好學校,但這個校長離開了學校就沒有聲音﹔學校辦學和家長、社會相隔絕,成了“文化孤島”……這些問題都聚焦一個方向,就是如何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促進學校自主發展。
他認為校長自主辦學要做到以下幾點:堅守一個底線——國家法律法規,就是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圍繞一個核心——立德樹人,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建立一個機制——發揮教師的主人翁精神,實施民主辦學﹔第四,達到共治的境界——學校最終能夠實現學生、教師、家長和社區的共同治理。
走馬上任的大發現——
2008年,常生龍來到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局做副局長。他驚喜地發現,這裡有一批人正在做著他想做的事情。早在1996年,虹口區就在上海基礎教育界率先開展《中小學自主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課題研究,拉開了區域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序幕。2004年起,虹口區教育局探索和實施上海市教育科研“十五”重點課題——《構建區域性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探索與實踐》。這個課題主要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立現代學校內部管理制度為重點,以完善和調整新型的政府、學校關系為基礎,以加強學校與社會、社區融合互為抓手,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校依法自主發展,建立區域性現代學校制度體系。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虹口區域各學校按計劃分階段地研究實施了構建現代學校制度所涉及的各個重要項目,初步構建了“一校一章程”、“一校一制度”、“一校一規劃”、“一校一評價”、“一校一特色”的現代學校制度體系。
常生龍同志感到興奮,這裡正是他實現夢想的地方。於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虹口區的現代學校制度體系建設中。教育督導室的督學們都知道,學校的三年發展規劃督導評估,常局長再忙也要抽空參加督導反饋。他認為參加一所學校兩個小時的督導反饋,是最高效的全面了解學校的途徑,非常值得。當然,作為教育行政部門的分管領導,聽完督導反饋以后,他也會從依法辦學自主發展的角度,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使基層學校的領導和參加督評的專家受到啟發和鼓舞。
參加督導反饋
走向現代學校:傳承中發展——
2011年起,常生龍同志擔任虹口區教育局局長。他開始系統思考和梳理虹口區的依法辦學自主發展體系,開始把自己的為政理念貫徹到已有的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體系中。在他的思考和實踐中,這個體系不斷得以傳承、發展、完善和提升。
如何深化?
從轉變政府職能與管理方式入手,政府從大校長的角色地位上解脫出來,給予辦學實體——學校以充分的辦學自主權。
鼓勵學校在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和遵循國家頒行的學校管理規程前提下,以學校章程建設為統領,以現代學校內部管理制度建設為重點,制定學校發展戰略,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校園文化。
明確家長和社區是基礎教育的利益相關者,他們有權了解學校教育的基本情況和重大事項,也有責任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管理,他們的滿意度是基礎教育成功的主要標志。
如何放權?
給學校制定辦學章程、建立學校制度體系的權利。讓學校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教育政策,自主確定辦學目標、自主決定學校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策略,辦出水平和特色。
給學校制定發展規劃、建立自評機制的權利。各校都要按照辦學目標和願景,依據學校的實際,確立教育改革和教育實驗的項目,開始自主發展的實踐探索。同時,全區所有中小學、幼兒園都要建立規劃自評小組。自評小組對規劃的有效落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給學校聘用教師、分配績效的權利。在學校選定相關的人選之后,教育局幫助學校組織這些人員參加相關的測試,完成相關的人事手續辦理。學校有權和教師簽訂工作協議,有權依據協議辭退不符合本校要求的教師。教師的績效工資分配方案由學校自主制定,經教代會或全體教職工大會審議批准后執行。
給學校建設校本課程、特色發展的權利。鼓勵學校在高質量完成國家課程的基礎上辦出自己的特色。對積極開展“電子書包”、“指南針計劃”等重大項目實驗的學校,教育局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鼓勵學校將項目試點和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充分融合,匯聚各方資源,辦出品牌。
最近,教育局正在進一步梳理教育管理的權利清單和責任清單。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權責的界定將更加清晰,教育管理也將更加規范有序。
如何保障?
常生龍認為,在推進依法治教進程中,有兩個難點:
一是轉變觀念。在我們這個社會,法律長期以來得不到足夠的尊重,這是導致各種問題頻出的緣由之一。在依法治國的今天,轉變觀念非常重要。
二是推進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法治合力,首先要在家校之間形成一種共識,可能還需要學校做更多努力。
構建區域教育的法治體系——
為了促進學校依法辦學,自主發展,教育局初步建立了“以學校發展為本”的基礎教育階段的法治體系。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章程,都有一整套完備的制度體系,在學校層面對師生行為有基本的規范約定。
區域各學校都制定並實施了多輪的三年發展規劃,自評機制健全。三年發展規劃是把章程、制度和學校辦學行為結合起來的具體操作過程,從而推進學校法治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區域教育督導機制建設日臻完善。通過教育督導這條途徑,對學校日常辦學行為進行全面評估及監督,總結經驗提出問題,共謀學校發展策略,發布評審報告。
區域整體推進家校合作。通過修訂學校章程,對家校合作做出具體規定,並在學校制度體系建設中確保家校合作的有效開展﹔探索建立家委會章程,保障家委會的相關活動有法可依。
在家校互動會上講話
在公辦學校試點探索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公辦學校理事會,成員由社會賢達、教育專家、社區代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等各方人士組成,把“全社會都來關心教育”這一要求落到實處。
加強法治宣傳。在原來的“新滬杯”法律知識競賽的法宣品牌基礎上,開展一些更有特色的法治教育宣傳活動。比如在高一新生的軍訓活動中,把禁毒小品活動同語言文字活動結合起來,深受學生喜愛,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新定位——
如今,虹口區教育局給自己的定位,一是引領,二是監督,三是服務。
作為區域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門,教育局“依法辦教育”,就是要確立教育管理的“規”,引領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辦學主體依規而行。要在思想、政策和制度上彰顯其鮮明、正確的引領作用,站在教育的制高點上引領全區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這才是區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上位職能”。
當前教育管理中的突出問題就是“職責不明”。大家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卻成效甚微。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分清職責”。學校依法自主辦學,教育局一個重要責任就是加強監督,促使學校依法依規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和規定的課程計劃。
在實施教育過程中,教育局必須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環境和更多的公共教育資源﹔要為學校提供人、財、物諸方面的有效保障,讓學校有更多的權力和能力去吸納優秀的師資﹔要保障家長的教育知情權,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參與教育活動的權利和機會。
按照“引領”“監督”“服務”的定位,虹口區教育局到目前為止,已經形成“政校分開、管辦分離、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管理與發展思路,形成以章程為核心的現代學校制度體系建設路線圖,基本形成了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依法共同參與的發展態勢。
行進中的持續發展——
常生龍同志是一個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善於行動、善於調動方方面面積極性的專家型領導。在他的努力下,虹口區的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經驗,在市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推動了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在全國蓬蓬勃勃的開展。
由常生龍任主編的“走向現代學校叢書”之四——《現代學校課程與教學的有效管理》﹔之五——《區域現代學校制度體系構建》等論著的公開出版發行,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現代學校制度體系建設。
五本書
2013年3月28日,常生龍局長在教育部政策法規司組織的《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研討會上作了發言交流。
在教育部研討會上發言
近年來,他的論文、發言等,屢屢見諸於《現代教學》、《上海教育》、《中小學管理》、《上海法制報》、《中國教育報》和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育論壇。
2015年3月25日上午,由教育部政策法規司指導,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虹口區人民政府主辦,虹口區教育局承辦的“上海市中小學依法治校工作推進會暨虹口區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現場會”,在虹口區工人文體活動中心舉行。教育部政策法規司、教育部法制辦、基礎教育一司和上海市教委、虹口區人民政府的主要領導出席會議。來自全市17個區縣的教育局、司法局、法制辦的相關領導,中小學、幼兒園的校園長、教師等出席會議,其中外省市來滬的教育局長、校長和教育工作者有近300人。現場會上,常生龍局長代表區教育局作“學校章程與現代學校制度體系建設”主題報告。
大會全景與分鏡頭照片
至此,“虹口經驗”成為上海市推進依法治校和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生動縮影。虹口現代學校制度體系的構建推動了區域依法治校、自主發展的改革,為上海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貢獻了力量,為上海市乃至全國提供了鮮活的典型案例。
追夢人的感言——
常生龍和他的團隊,為虹口區的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用常生龍自己的話說:我從一個追夢的人變成了一個要點燃別人夢想的人,在感受到幸福的同時,更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每個人腳踏實地,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匯細流成江河,中國夢才能夠堅實穩健地實現。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上海市虹口區教育系統開展的以學校章程為統領的現代學校制度體系構建,無疑成為我國教育推進法治實施體系建設的一個實踐成果,為促進國家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實踐藍本。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隻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還將持續踐行下去。
相關專題 |
· 法治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