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點,北京醫院醫患關系辦公室的會議室裡,一場氣氛壓抑的醫患溝通會仍在進行,患方的激動情緒、醫方的沉著回應,並沒有因為十幾個小時的時間消磨而減弱。從業十二年來,這樣的場面,魏亮瑜已記不清經歷過多少次,但是,面對各種各樣的醫療糾紛案件,面對形形色色的患者和家屬,魏亮瑜心中的一個信念卻是一直沒有變過,那就是實事求是的處理每一起醫療糾紛案件,對得起專業,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魏亮瑜,畢業於東南大學醫事法律專業,是我國較早的一批既懂醫、又懂法的復合型人才。當2002年他就職於北京醫院醫務處時,醫療糾紛在中國還稱不上是一個熱門詞匯,醫患矛盾也只是初見端倪,可以說在魏亮瑜十幾年的職業生涯中,他見証、參與了中國醫事法律、衛生法制的逐步發展與完善,同時,也經歷了醫療體制改革浪潮下醫患關系的種種陣痛期。
2004年,依據國家相關要求與現實工作需要,北京醫院正式成立醫患關系辦公室,負責受理與處理住院患者投訴與醫療糾紛,並處理相關的法律事務,魏亮瑜先后擔任醫患關系辦公室副主任、主任。目前,已成為醫務處副處長的他,除了仍然分管醫患關系辦公室的工作,還要分管病案室、住院處,肩頭的擔子更重了,但是,最耗費他的精力與時間,也是最讓他挂念的,還是醫療糾紛處理的“老本行”。其實,作為醫院的一名職工,站在代表醫院的這樣一個位置去處理本院的醫療糾紛,其中的關系十分微妙,畢竟不同於與醫患雙方都沒有任何關系的第三方機構,這項工作需要非常強大的溝通能力以及協調、權衡能力,不僅僅是代表醫院去與患方溝通,而且也要代表醫務管理部門去與本院的臨床醫療工作者溝通,與院領導溝通,與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司法部門溝通。他的心中時刻有一杆秤,秤的兩端擺放著醫院的利益與患者的利益,在患者因醫療行為受到傷害的客觀事實面前,實事求是的去調查、處理,尋求兩種利益的最佳平衡點,才是他始終不變、身體力行的的工作作風,同時也是他對醫患關系辦公室工作人員所要求的。如果真的是因為醫務人員的醫療過失導致的患者傷害,那麼一定要按照法律的標准來計算賠償數額,主動與當事醫務人員與臨床科室溝通,幫助其真正認識到失誤與工作漏洞,也隻有這樣,才是真正的維護醫院的利益。一味的掩蓋、逃避,隻會導致錯誤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大,最終將對醫院利益造成更大的損害﹔但如果是正常的醫療行為並發症等所引起的傷害,那麼一定積極向患者做出解釋,據理力爭,決不讓醫院承擔一分錢不該承擔的賠償。
北京醫院醫患關系辦公室經過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在北京市名列前茅的充滿活力的正規化、專業化的團隊,這其中凝聚了魏亮瑜的無數心血。他特別重視對新人的傳幫帶工作,願意與他人共同探討學術、理論上的問題,並積極主動的將自己的經驗與心得傳授給年輕同事,而他本身對工作的熱情、工作理念與待人接物的方式,也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身邊的每一位同事。曾經有一位年過花甲的安徽老人,拄著雙拐獨自一人來醫患辦投訴,老人認為去年醫院為其做的手術不成功,導致他承受了很大的痛苦,要求醫院給個說法。了解清楚整個醫療過程,魏亮瑜和醫患辦同事們認為醫療行為並不存在過失,但是暫時無法做通老人的工作。情緒激動的老人干脆在辦公室外的候診區住了下來。時值冬天,老人隻能蜷在連椅上,更沒有任何鋪蓋。書包裡的幾盒泡面就是他的幾天來的口糧。看到老人的狀況,魏亮瑜先是安排同事去臨床科室借來了被褥,幫老人御寒,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為老人安排了院內相關科室專家的會診,並且一直找機會與老人溝通、聊天,同時積極的聯系老人的家人、當地政府的駐京辦事處。整整八天,醫患辦的所做所為終於感動了老人,老人最終決定回家到當地醫院繼續治療,而當魏亮瑜代表醫患辦將回家的火車票交給老人時,“好人、好人……”的顫抖的聲音與淚水,被永遠定格在在場的每一位同事心中。
醫療糾紛的調處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與巨大的精力,當然也要承受很多委屈,記得在幾年前的一起醫療糾紛調處過程中,情緒激動的患者家屬在謾罵、吵鬧之外,還採取了過激的行為,將醫方的主要談判代表限制在會議室裡,一直在苦口婆心的做溝通解釋與安撫工作的魏亮瑜自然成了首當其沖的攻擊對象,被七八位患者家屬推搡、拉扯,甚至將條幅纏到他的身上。但是,“患者的不幸遭遇也需要理解”,卻是他在事后所說的第一句話。忘記自己的委屈,繼續代表醫院處理糾紛,直到事情得到圓滿解決,沒聽到一句抱怨,這是熟識的同事對魏亮瑜的一致印象。而不管醫患談判桌上是怎樣的唇槍舌劍、劍拔弩張,不管患方對醫院、醫生如何敵視、懷疑,不管糾紛在院內是否按照患方的要求得到解決,“魏主任我們佩服你這個人”卻是很多醫療糾紛患者和家屬對魏亮瑜的一致評價。
醫患關系辦公室崗位上的十余個春秋,上萬例糾紛,使得魏亮瑜成長為北京乃至全國衛生法律法規及醫療糾紛處理方面的專家,2006年他被授予“2001~2005年全國衛生系統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個人”部級榮譽稱號,他還是我國《護士條例》的起草和定稿專家之一。目前,魏亮瑜擔任北京醫院公職律師,北京大學醫學網絡教育學院客座教授,中國醫師協會維權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培訓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醫療法制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衛生法學會理事,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人民陪審員,《中國醫藥科學》雜志編委,《中華醫院管理雜志》審稿專家,現已參加編寫出版《執業醫師維權200問》、《醫患糾紛與醫療事故賠償》等著作,並在《中華醫院管理雜志》、《中國醫院》、《中國醫院管理》等核心雜志發表多篇論文。
相關專題 |
· 法治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