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萍,女,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秘書處項目部副主任。
5年前,楊彥萍作為法律援助志願者,曾到四川和海南為當地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在3年的時間裡,她每年辦理近百件法律援助案件,開展普法講座數十場,宣傳法律知識的足跡遍布受援地幾十個鄉鎮、幾百個村落。
“法律援助事業就像太陽,讓我們借光、發光,把律師的價值發揮出來。這是個做不完的事業,越做越有勁頭兒。”陽光透過窗櫺洒滿整個屋子,也映照著楊彥萍臉上蕩漾的那抹幸福微笑。
30多封信鼓勵失足少年
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汶川地震讓志願服務遍地開花,也點燃了楊彥萍心中當志願者的熱情。2010年7月,年過五旬的楊彥萍放棄專職律師的高收入機會,離開在武漢的家人,報名參加了“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成為四川省金堂縣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名律師志願者。
金堂是成都的一個郊縣,楊彥萍到達當地時天下著小雨。與想象中的窮鄉僻壤不同,斜風細雨中的金堂很漂亮。這個看起來並不貧困的地方為什麼需要法律援助?楊彥萍在心裡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后來經仔細了解得知,當地有20多萬農民工,每年法律援助需求量極大,律師資源匱乏。
楊彥萍很快便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她不僅將熱情傾注在法律咨詢和法律宣講中,還辦理了大量農民工和未成年人案件。特別是其中幾件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圓滿的辯護結果,讓“1+1”法律援助成為當地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回憶起在四川代理的幾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很多孩子的遭遇都令楊彥萍心疼不已。比如,有一個孩子小時候遭父母遺棄后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去世后奶奶哭瞎了眼睛,他覺得仿佛天塌了下來。
輟學后,他去火鍋店打工,年僅17歲就與同鄉女孩同居生子,后來又受人引誘吸毒制毒。“很多未成年人犯罪是由社會和家庭因素造成的,需要進行社會成因調查,向法院爭取從輕處理,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她說。
慈祥溫婉的性格和樂於助人的口碑讓楊彥萍贏得了很多孩子的信任。在代理過一個3名未成年人共同搶劫的案件后,楊彥萍援助對象的同案犯根據判決書上的地址給她寫了一封信。信裡口吻雖然稚嫩但文字流暢,飽含著一個孩子在迷茫無助中對她的信任。拿著這封沉甸甸的信,楊彥萍在深夜提筆寫了一封回信,鼓勵他多讀書、多寫作。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楊彥萍成為這個孩子口中的“楊媽媽”。他們之間的30多封通信,讓孩子重燃生活熱望,他的文章在監獄報紙上發表,由於表現突出還獲得減刑。“作為女性律師,我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母性。代理未成年人案子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更需要愛和無私付出。”楊彥萍說。
涼棚下開起法治故事會
在四川金堂的法律援助志願服務期滿后,楊彥萍主動要求被派到更加偏遠的地方做志願者。2011年7月,她接受“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項目部的派遣,來到了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樂東總面積達2747平方公裡,53萬人口中沒有一名專職律師,是名符其實的無律師縣。
雖然早有心理預期,但當地人法治觀念的淡薄程度還是讓楊彥萍吃了一驚。有一個校車翻車案,司機無照駕駛、車輛超載且未經年檢,全車32個孩子受傷后沒有一人提起訴訟要求賠償﹔有兩個村子由於歷史積怨長期械斗,隻要見到對方村落的人就打﹔還有一個年近70歲的老媽媽腿疼,她的兒子女婿請來巫師做法事,在巫師教唆下竟將其母親毆打焚燒致死。
楊彥萍到樂東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上街貼法治宣傳畫,喚醒當地人的法律意識。她和同事在街邊擺起法治宣傳台,上面放著宣傳材料。剛開始時沒有一個人上前來拿材料,她們就請村干部用黎族話告訴大家這是免費領取的。慢慢地大家圍攏過來,詢問什麼是法律援助,律師是做什麼的,楊彥萍就趕緊把相關知識和法律援助中心地址告訴他們。到樂東后第一個月,楊彥萍就把11個鎮走了個遍。很快,法律援助中心由無人問津變為門庭若市,來咨詢的人甚至在街面上排起了隊。
除了發放普法材料,楊彥萍還在縣裡舉辦的干部培訓班上、在中小學校的大操場上、在街邊的涼棚下開起了“法治大講堂”。楊彥萍的法治課並非千篇一律,而是根據不同對象講不同的法。在黨校,她給領導干部講憲法,讓他們明白作為父母官應該維護老百姓哪些權利﹔在村級干部培訓班上,她講環保法,告訴村干部要維護海南的藍天白雲和潔淨空氣﹔給村民普法,她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婚姻法,因為當地很多人擺了酒席就算做結婚,根本不領結婚証。
“楊律師把枯燥的法條講活了,孩子們聽課從來沒有這麼安靜過。”樂東縣黃流中學的一位老師說,楊彥萍到學校講課時,4000多學生坐在大操場上,聽得津津有味、鴉雀無聲。講完課后,孩子們會圍到她身邊各種問題問個不停。而給村民們講課時,楊彥萍選擇了街邊陰涼處的一個棚子,搬個板凳、手裡抓塊毛巾坐在鄉親們中間,一講就是一中午。
服務志願者傳遞接力棒
楊彥萍與法律援助結緣,並非從“1+1”法律援助項目開始。1997年,本來從事電子工業行業的楊彥萍辭去公職加入律師隊伍,成為湖北今天律師事務所的專職律師。做律師后,對於一些經濟貧困的當事人,她經常給予費用減免和經濟幫助。
2004年,楊彥萍加入湖北律協未成年人保護協會。在此期間,她為遭受性侵害女童爭取到省內最高民事賠償﹔連續4年為校園受傷兒童提供義務援助,最終幫助其獲得大額賠償﹔與湖北少管所兩名少年女犯結對幫教,兩人均提前出獄﹔她還參加湖北婦聯12338婦女維權熱線值班,通過調解妥善解決因工致殘女童的索賠糾紛,義務代理受家暴致殘婦女的離婚案件。
2013年,56歲的楊彥萍被安排到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秘書處項目部,負責“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的項目管理工作。收集各地志願工作情況,在QQ群裡回答律師疑問,協調新志願者食宿......楊彥萍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滿,有時要工作到晚上10點。而她做志願者時的故事,則吸引著更多優秀律師加入到法律援助項目中來。
“來這裡工作是一片新天地,其實我現在還是志願者,隻不過是在后方服務。我曾經做過志願者,和他們心貼得更近,志願者的事跡也不斷激勵著我更加努力工作。”楊彥萍說。
相關專題 |
· 法治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