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 中衛市委組織部
自2008年開展選聘大學生村官工作以來,寧夏共選聘大學生村官1483名。目前,全區在崗大學生村官959名,其中:465名擔任村“兩委”班子成員,59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26名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19名擔任村委會主任。通過考錄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等形式流動524名,其中,327名考錄為公務員(13名擔任鄉科級領導職務,16名列為縣級和科級后備干部),64名考入事業單位,65名考入國有企業,68名聘用期滿后自主創業或考取研究生。這些扎根基層的大學生村官,在深入農民群眾、服務農民群眾中經受了實實在在的基層磨煉,許多人逐漸成長為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骨干,優化了農村干部隊伍結構,提高了農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
一、寧夏加強大學生村官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來,寧夏按照中央有關要求,圍繞如何發揮大學生村官作用,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村官教育培養、管理考核等工作進行了積極探索,先后制定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選聘到村任職高校畢業生管理考核制度(試行)》《關於鼓勵和支持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意見》等,對大學生村官教育、培養、管理、考核等各個環節,提出了明確要求,進一步規范了全區大學生村官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注重教育培養,支持大學生村官“成長成才”。一是多形式教育培訓。將大學生村官納入區、市、縣三級干部教育培訓計劃,採取自治區示范培訓、地級市分類培訓、縣(市、區)集中輪訓等方式,確保每個大學生村官每年培訓累計不少於7天,切實提高大學生村官的綜合素質。近年來,中組部和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先后舉辦各類專題培訓班28期,共選派261名大學生村官到北京、江蘇華西村、陝西東韓村、甘肅定西等地參加培訓。2013年吳忠市委組織部組織全市在崗大學生村官到廣州進行了為期7天的培訓學習。二是多崗位實踐鍛煉。根據大學生村官的特長,給他們交任務、壓擔子,安排他們參與急、難、險、重工作,使他們在艱苦繁重的工作環境中砥礪品質、積累經驗、增長才干。三是多層次幫扶培養。各縣(區)普遍建立由1名組織部干部、1名鄉鎮干部和1名村干部聯系1名大學生村官的“3+1”培養幫扶機制,幫助大學生村官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做好農村工作的能力。賀蘭縣建立了縣級聯系鄉鎮領導當好“總指導師”、組織部副部長和聯絡員當好“總輔導師”、鄉鎮包村領導當好“政策導師”、鄉鎮分管領導當好“思想導師”、鄉鎮組檢干事當好“心理導師”、村書記主任當好“實踐導師”、往屆大學生村官當好“輔導員”、專業技術人才當好“創業導師”的“8+1”幫帶機制。青銅峽市探索建立了交流輪崗培養機制,對優秀大學生村官實行跨鎮交流,對工作能力較弱的進行跨村交流,對工作滿一年且表現突出的支部書記助理轉任為支部副書記,進一步提高他們為群眾服務的能力。
(二)落實服務保障,促進大學生村官“愛崗敬業”。一是科學合理安排工作。各縣(市、區)按照有利於把大學生村官培養好、鍛煉好,有利於大學生村官生活、學習、工作的原則,把有較強事業心、干勁比較足的大學生村官安排到新農村建設比較好的村工作,把非本地戶籍和女大學生村官安排到交通便利、離城市近的村任職,把回族大學生村官安排到回族聚居村工作,盡可能合理安排工作,使他們各得其所,各展所長。二是積極協調落實待遇。大學生村官到崗后,各縣(市、區)都能按照中央要求,認真落實大學生村官的各項工作待遇,按月兌現大學生村官的工資、生活補貼,並為他們發放一次性安置費,辦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三是真心實意關心他們的生活。大學生村官到崗后,各縣(市、區)及時為他們提供食宿、住房,協調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將大學生村官與鄉鎮干部同等對待,享受鄉鎮干部的福利待遇。每年春節前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都要到各縣市(區)對所有大學生村官進行慰問,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協調解決實際困難,使他們感受到組織的關懷。
(三)強化管理考核,確保大學生村官“盡職盡責”。一是建立駐村制度。將選聘的大學生村官一次性分派到村,規定每月駐村開展工作時間不少於20個工作日,與基層干部同吃、同住、同勞動,積極配合村“兩委”開展工作,並要求鄉鎮和機關單位均不得借調使用。二是建立考勤制度。大學生村官與其他村干部一同考勤,考勤情況每季度末報縣委組織部備案,作為大學生村官年終評先選優、考核定級的主要依據。三是建立日志制度。向大學生村官發放民情日志和工作日志,要求把走訪群眾情況、工作內容、工作進度、工作成效等進行詳細記錄,做到“一日一記錄、一周一小結、一月一總結”。市、縣(區)組織部門和鄉鎮黨委定期不定期對工作日志記錄情況進行督促檢查,促使大學生村官日有所為、周有所感、月有所獲。四是建立交流制度。區、市、縣三級定期不定期召開大學生村官座談會,聽取工作情況匯報。大部分縣(市、區)建立了“村官”QQ群和飛信群,搭建大學生村官溝通思想、交流工作的平台,有效促進了大學生村官之間互助互學。五是建立考核制度。將大學生村官納入鄉鎮干部隊伍進行考核,通過個人述職、黨員和群眾民主測評、座談了解、實地查看等方式對大學生村官業績進行考核。所在鄉鎮黨委負責做好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縣(市、區)組織部門負責做好任期考核,考核等次作為表彰、續聘、解聘的重要依據,並記入大學生村官人事檔案,有效調動了大學生村官爭做貢獻、爭比業績的積極性。
(四)健全激勵機制,保証大學生村官“有為有位”。一是認真做好續聘工作。由縣(市、區)組織部門結合平時掌握的大學生村官任職情況,對照大學生村官考核結果,在征求個人意見的基礎上,先后與179名優秀村官簽訂續聘合同,為他們繼續在農村鍛煉提供平台。二是鼓勵參加各類考試和競選。鼓勵大學生村官參加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等各類招錄考試,支持大學生村官參加村“兩委”班子成員競選及自主創業、考研深造等。截至目前,2008年以來選聘的1483名大學生村官中,有22.1%考錄為公務員,4.3%考錄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4.4%考入國有企業,期滿后通過自主創業或者考取研究生深造的佔4.6%。三是傾力搭建創業平台。積極實施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行動,鼓勵和扶持大學生村官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科技推廣、社會化服務等組織和實體,把黨員大學生村官創業納入區、市、縣三級農村黨員“雙帶”資金無償支持范圍﹔鼓勵市、縣(市區)建立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為有創業能力的大學生村官搭建創業平台。賀蘭縣建成7個大學生村官創業示范基地,建立了“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合作社+農業產業基地”創業模式,成立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植物培養專業畢業的陳瑛,擔任賀蘭縣習崗鎮新平村支書助理以來,多方籌措資金購置了4棟溫棚,成立了20戶村民參加的綠蔬豐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義收購周邊農戶的蔬菜,與新華百貨連鎖店進行基地蔬菜直銷,年銷售蔬菜100萬公斤,銷售額達520萬元,探索出了“科技特派員+合作社+直銷店”的新型設施農業發展之路。擔任平羅縣幸福村黨支部書記的趙吉剛,引進“寧夏清真兔繁育項目”,吸引了愛飛翔畜牧業進出口貿易公司的3000萬元投資,帶動移民群眾發展養殖業,預計每戶年增收1萬元。目前,全區共建立大學生村官創業示范園區或基地11個,34名大學生村官領辦或合作創業項目23個,共籌集和使用資金1326萬元,涌現出了陳瑛、趙吉剛、李剛等一批創業典型,帶動村民創收1200余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村官工作難開展。大多數大學生村官剛走出校門,缺少社會實踐經驗,不熟悉農村工作,不善於與農民群眾溝通交流,辦事經驗不足,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多﹔個別大學生村官來自城市或外地,對當地風土人情、村情民俗、生活習慣等不了解,不能及時適應農村工作和“深入”農村,致使工作局面難打開、工作難開展。
(二)大學生村官作用難發揮。目前在選拔大學生村官時,隻注重學歷、政治思想素質等,對專業特長沒有要求,忽視了專業是否與農村工作對口﹔部分大學生村官到崗后無法發揮專業優勢,工作得不到認可,隻能做一些資料整理、電腦操作、跑腿打雜等日常事務﹔部分大學生村官被鄉鎮借用現象嚴重,使他們在農村得不到有效鍛煉。
(三)大學生村官出路難解決。盡管中央和自治區為大學生村官制定了“五條出路”,但由於目前就業觀念存在認識誤區,許多人不願意自主創業,也不願意留村任職,都想當個“公家人”,於是“擠”到報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這一條出路上來,使大學生村官出路仍然存在挑戰。
(四)大學生村官創業積極性不夠高。就大學生村官自身而言,存在著創業資金缺乏、實踐經驗不足、規避市場風險能力不強和不願創業、不會創業等問題﹔從外部環境來看,一些基層黨組織、政府對大學生村官創業工作認識有偏差,重視程度不夠,支持力度不大,沒有形成扶持大學生村官創業的具體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村官創業的積極性。
存在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村官綜合素質不夠強。由於在選拔大學生村官時,重考試,輕考核,導致少數大學生村官崗位適應性較差,難以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對中衛市173名在崗大學生村官調查顯示,80%以上的大學生村官存在對農村工作不適應,在農村工作難開展、作用難發揮的問題。在和部分鄉鎮干部及村干部的座談交流中,70%以上的鄉鎮干部和村干部認為多數大學生村官工作浮躁,缺乏耐心,農村工作能力不足。
(二)大學生村官工作主動性不夠高。一些大學生報考村官並非願意從事農村工作,有的是出於就業的考慮,認為村官是在就業壓力下的無奈選擇﹔有的帶有明顯的目的性,把當大學生村官作為日后報考公務員的跳板或者謀求更好發展的途徑,因而忙於應對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難於專心開展工作。調查顯示,72.4%的大學生村官是為考公務員、事業單位,享受優惠政策而選擇這一職業的。還有部分大學生村官,由於被鄉鎮借用,缺少與村干部和群眾的接觸交流,致使無法融入到村“兩委”班子中去,被村干部排擠、不被村上重視等,造成了大學生村官工作效率低,一定程度上也挫傷了大學生村官工作的自信心和主動性。
(三)大學生村官管理考核機制不夠完善。一方面,由於區、市、縣、鄉等各級管理主體之間,以及不同部門之間,在大學生村官教育培養、管理考核、創業指導等方面的責任劃分還不夠明晰,造成大學生村官管理上缺位、不到位。另一方面,由於每個大學生村官所處的村情不同,大學生村官的職責、任務也存在著明顯差別,很難用相同的考核標准來衡量,致使對大學生村官的考核標准難量化,考核方式單一。同時,考核結果也難與大學生村官在考錄公務員、事業單位以及就業等的選拔使用挂鉤,影響了大學生村官工作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
(四)大學生村官“出口”不夠順暢。以中衛市近年來流動的大學生村官為例,先后選聘大學生村官272名,據統計,目前隻有82名被招錄為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佔大學生村官總數的30.2%,在剩余的190名大學生村官中,有17名大學生村官選擇了自主擇業,還有173名大學生村官堅守在村官崗位上。也就是說,目前,除考取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外,其他的出路都不被大學生村官們重視,但實際上通過“考試升遷”的只是少數一部分,如果再沒有好的出路,大部分大學生村官期滿后的出路將面臨嚴峻考驗。86.2%的大學生村官對他們期滿后的出路感到迷茫和擔憂。
三、加強大學生村官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培訓,著力在提高大學生村官綜合服務能力上下功夫,確保大學生村官“干得好”。一要強化教育培訓。圍繞提高大學生村官農村工作的能力和素質,將大學生村官納入區、市、縣干部培訓規劃,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科學設置培訓內容,進行適崗培訓,重點加強農村政策法規、農業科技、創業技能和農村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培訓,優化大學生村官知識結構,增強大學生村官適崗能力。二要搭建交流平台。以自治區、市、縣組織部門為牽頭單位,定期不定期召開大學生村官座談會、觀摩會、學習交流會等,採取大學生村官相互交流、領導上黨課、典型引路等方式,讓大學生村官談創業經歷、收獲體會、工作中遇到的難題,相互學習借鑒提高。三要結對幫帶提升。建立幫扶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縣級領導干部、鄉鎮領導干部及村干部與大學生村官結成幫帶對子,開展“一對一”“手把手”幫帶活動,採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加大對大學生村官思想、工作、生活、農村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傳幫帶”,切實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彌補他們的“先天不足”。
(二)規范管理,著力在健全科學合理的選拔培養機制上下功夫,確保大學生村官“待得住”。一要把好入口關。在保持村官隊伍規模適度的前提下,要提高選聘“門檻”,注重從重點院校以及基層急需專業的畢業生中,選聘大學生村官﹔創新選聘方法,探索採取學校推薦、雙向選擇、駐村見習考察等方式擇優選聘,進一步提升選聘質量,實現“高進高出”﹔在設置選聘條件或試卷內容設計上要以農學、經濟管理、行政管理等專業以及農村發展所需的專業知識為主,避免用非所學﹔在選聘地域上,盡可能選聘本土的大學生村官就近任職,防止和避免因生活不習慣造成工作的不適應。二要注重實踐鍛煉。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培養,加大對大學生村官的多崗位鍛煉和重點工作的鍛煉,大膽放手讓他們單獨完成一些重點工作。同時,針對大學生村官的不同實際,對他們進行個性化、差別化的培養,努力將他們培養成為管理型、社會服務型和創業型等各種類型的有用人才。三要建立跨省(區)交流機制。針對外地已婚且是兩地分居的大學生村官,可考慮跨省(區)交流到原地方村任職,切實解決離家遠、不能顧家的問題。四要加強監督管理。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管理責任制,嚴格落實大學生村官駐村工作制度、考勤制度,堅決杜絕機關單位長期留用或借調大學生村官現象,市、縣(區)組織部門要加大對借調大學生村官的監管力度,對長期留用或借調大學生村官的單位主要負責人,要嚴肅追究相關責任。
(三)嚴格考核,著力在健全完善管理考核機制上下功夫,確保大學生村官“能成才”。一要堅持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結合。制定符合大學生村官實際的量化考核標准、考核內容,確保考核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二要實行三級聯動考評。即實行由縣(市、區)組織部門、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三級聯動考評,構建以“平時管理、季度督查、半年述職、年度考核”為主要內容的考評鏈,實行工作實績和群眾滿意度量化積分考核辦法,並邀請黨員群眾參與,確保將大學生村官工作實績考准考實。三要注重考核結果的運用。把考核結果作為教育培養、激勵獎懲的重要依據,在提拔任職、定向招考、評先表彰、期滿續聘上予以傾斜,公選領導干部時,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有大學生村官經歷的干部,激勵優秀大學生到基層鍛煉。四要認真落實正常退出機制。對嚴重違反工作紀律、實際工作能力差、群眾不認可、連續兩年考核不稱職的大學生村官,可按照合同規定依法予以解聘,保持大學生村官隊伍的活力。
(四)拓寬渠道,著力在解決大學生村官“出口”上下功夫,確保大學生村官“有出路”。為了讓大學生村官“有出路”,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要健全完善大學生村官“出口”消化機制,達到進出平衡,確保大學生村官“流得動”,感到“前途有盼頭”。進一步細化定向從優秀大學生村官中招錄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等制度,提高定向從優秀大學生村官中招錄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公開選拔鄉鎮領導干部比例﹔推進選調生和大學生村官的招考政策並軌,激發優秀大學生村官服務農村的積極性﹔對任滿2個聘期且表現突出的,通過考核可直接招聘為縣直機關和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對自主創業的,政府要加大支持幫扶力度,建立健全黨委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和企業扶持、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工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大學生村官干事創業﹔對到社會上就業的,組織上要予以有效引導和推薦,要健全面向大學生村官招聘企業員工、社區工作者、非公企業黨建指導員等制度,建立組織引導,市場配置,雙向選擇的工作機制,促進大學生村官多樣化發展。
(執筆人:王立學)
(寧夏《共產黨人》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大學生村官園地--十萬大學生村官的網上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