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最高人民法院徐德芳:播撒法治陽光 無悔光榮使命

2015年09月15日17: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徐德芳,一名80后法官助理,同時也是一位2歲孩子的母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民商法專業畢業后,2010年進入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分配到立案庭第一合議庭(綜合組),從事民事審判、綜合調研、文件起草等工作。4年間,她出色完成了立案信訪各項重大改革。隻要認識她的人,無不對她的敬業精神和工作能力滿口稱贊。很多人都說,她像一名勤勞的園丁,為了心中熱愛的法治事業,為了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神聖使命,為了百姓心中的公平正義,她孜孜以求,甘於付出,無怨無悔,在司法改革路上,用滿腔熱忱播撒法治陽光。

改革中,她始終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作為全國法院立案工作的引航者、推動者,每一個決策、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全國立案事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作為立案庭的一員,她高度關注立案環節的群眾權益保障,始終堅持將訴權保障作為人權保障的重要部分。她說:“立案是審判的前提。如果老百姓連法院大門都進不了,何來司法公正。我們是人民的法官,是老百姓眼中的‘青天’,必須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想問題,在立案這一首要環節上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司法的人文關懷!”她不僅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2014年4月,甘肅蘭州市發生4.11局部自來水苯超標事件,一些市民向法院提起訴訟,社會各界給予了關注高度。作為承辦人之一,她多次向甘肅高院了解涉訴情況。在分析案件時,她指出,法院立案不難,難的是群眾的權益能否得到及時全面的救濟。在當前情況下,當地百姓對這一事件調查結果和賠償方案高度關注,法院作為人民的法院,應當有所擔當。不能僅僅解決老百姓訴訟的問題,而要盡可能考慮市民的擔心和需求,督促被告企業迅速補救,公開賠禮道歉,出台補償方案,確保受損權益得到救濟。對當事人無法達成和解堅持起訴的,要保障群眾訴權,符合起訴條件的,一律依法受理。最終,在當地法院的努力下,被告企業公開賠禮道歉,作出補償,相關責任人員受到追責。市民仍堅持起訴的案件,也已立案受理。

她的為民情懷不僅體現在個案處理上。作為立案改革的參與者,她常以百姓心為心。為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立案難”問題,她不懈努力,用實際行動書寫“為民”二字。

在最高法院門前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立案登記制改革后,她第一時間投身到改革調研工作中。2015年春節后,立案登記制改革項目正式啟動。為了盡快出台方案上報中央深改組,她與庭領導及同事加班加點、沒日沒夜的起草修改稿件。因為連續好幾周在單位加班,回到家的時候,她的孩子已經睡著了。由於好多天沒見著媽媽,孩子總是問:“媽媽去哪啦,是不是不要我啦?”為了見到媽媽,有一天,孩子很早就起來了,抓著媽媽的手,哭著說:“媽媽,我不要你走,留下來陪陪我……”一個月后,經過大家通宵達旦的努力,《關於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的意見》等材料終於完成。當同事都想著她可以歇一歇的時候,她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全國法院立案登記制改革視頻會院主要領導講話的起草工作。有人問她:“你成天像個陀螺一樣的忙著,累嗎?”。她說:“每每想到人民的重托,想到身上沉甸甸的責任,我一分鐘都不敢懈怠!如果我的苦和累,能換得群眾對司法多一份的信任,那麼,我所做的,就是值得的。”

改革中,她勇於創新、銳意進取

信訪問題一直是司法改革的老大難。實踐証明,啃下這塊“硬骨頭”,靠墨守成規,走老路子是行不通的,必須要銳意改革,大膽創新,不斷尋找突破點和驅動力。

2013年,中央提出將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為人民法院涉法信訪改革帶來新的契機。她作為涉訴信訪改革小組的成員,在遵循司法規律,總結各地實際基礎上,參與起草了《關於推進涉訴信訪工作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將中央及院領導涉訴信訪改革路線圖之本意貫徹到意見始終,有力推動全國法院信訪改革工作。

在推進依法治訪過程中,她認為,要以涉訴信訪信息化建設和社會第三方參與信訪化解作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但在當時,社會第三方參與信訪化解和涉訴信訪信息化在全國法院來講,都屬於剛起步階段,網上申訴、視頻接訪還是新鮮事物,沒有任何先例可循。這兩項全新改革重任落在了她的頭上。對此,她沒有退縮,敢於擔當。那一段時間,她深入一線,出國考察,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建議﹔那一段時間,她起早貪黑,忘我工作。有時候為了一個新提法,費盡心思,反復琢磨。那一段時間,她數易其稿,反復潤色,每一個文字都傾盡心血。最終,起草的《關於開展以律師為主的社會第三方參與涉訴信訪化解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律師等社會第三方參與司法工作的新途徑。起草的涉訴信訪信息化建設總體方案,設計科學、內容全面、操作性強。領導看后,十分驚訝。對於一個法學專業的學生,怎麼會對信息化這麼了解。后來才知道,為了寫好這個方案,她查閱了所有最高法院信息化建設的文件,分析了全國信息化建設的經驗做法,歷經好幾天廢寢忘食的工作。

一位領導說:“她所在的綜合組,是最高法院立案庭的智囊團,不僅承擔了常規的辦案任務,還承擔了全庭80%以上的綜合調研和材料起草工作,可以說是工作強度最高、難度最大、急活最多的部門。加班加點、通宵達旦、沒有周末早已是工作常態。在這種緊張的工作狀態下,她創新思路,敢於嘗試,迅速從一個法律新人成長為業務骨干,極其難得!”

在德國與德累斯頓州進行調研

改革中,她甘於奉獻,不計得失

改革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必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魄力和勇氣。近幾年,立案信訪改革的調研任務十分繁重。面對艱巨任務,她一個剛剛30歲身體瘦小的女同志,始終堅守崗位,不抱怨、不退縮,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及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克服重重困難,認真、高效地完成每一項工作。4年間,她參與20余起在國內具有重大影響力案件的立案協調處理工作,10余項人民法院重大改革調研活動,執筆院領導講話18篇近15萬字,編輯撰寫各類書籍15本近300萬字,起草各類稿件400余件……。這一張張優異成績單的背后,是她對法治事業的忠貞不渝和執著追求,對立案信訪工作的忘我付出和辛勤勞動。

調研時聽取意見

一位同事說:“別看她每天笑呵呵的,好像很輕鬆,其實,背后付出了太多。那些院領導講話、重大調研報告能這麼高效的完成任務,並且得到各方面認可,都是她平時關注國家大政方針、愛學習、肯專研、注意點滴積累的結果。有一次,她起草的院主要領導講話得到了院庭領導以及法院同行的高度評價。事后才知道,那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她加班加點,翻閱大量文獻資料,對稿件進行了十多次的修改潤色。有時候睡到半夜,因為腦子突然冒出的一個詞、一段話,趕忙從床上蹦起來改稿子。會開完之后,因為太累了,身體一向健康的她,突發性耳聾,兩隻耳朵聽力下降,至今難以恢復。”提及此事,她沒有絲毫怨言,還是那麼樂觀的笑著說:“沒事,隻要和我說話大點聲就行。”

和孩子在一起

為了心中的理想和摯愛的事業,她從不喊苦喊累。2012年年初,懷孕的她,妊娠反應十分強烈,每天基本上都進不了食。醫生說,這種情況,最好住院。但她卻說:“隻有上班,我精神才有寄托,身體才感覺好點。”有時候吐得實在撐不下去,她就在沙發上躺一會,緩過勁后又繼續工作。有一次,她已經下班了,但臨時被通知有一篇稿子急著要改出來。她二話不說回到單位,立即改起稿子,直到夜裡才回家。就這樣,她挺著大肚子加班加點地忙碌著,一直到快生的時候才休假。因為惦記信訪改革工作,產假未休完就重返工作崗位。像所有的職場媽媽一樣,她每天都在好法官與好媽媽的角色上來回變換。孩子小的時候,她每天利用中午1個多小時的休息時間,驅車十幾公裡趕回家給孩子喂奶,哄孩子睡覺,風雨無阻。有一次,孩子連續幾天高燒不退,夜裡啼哭不止,非要媽媽抱著睡。她整夜整夜的抱著孩子,基本沒有合眼。第二天一早,又照常去單位工作。中午再馬不停蹄的趕回家。回憶起那段時間,她說,“那時候每天要開六七十公裡的路程,真的是非常累。特別是中午,人容易犯困,自己特別怕開車的時候睡著,再也看不見孩子了。”

回顧所從事的立案信訪改革工作,她說:“我只是全國法院系統裡的滄海一粟。幸運的是,趕上國家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重大歷史時期。這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我引以為豪,倍加珍惜。在有限的生命裡,我隻有為中國法治事業不懈奮斗,才能無悔於頭頂的國徽和肩上的天平,無悔於人民的重托,無悔於這個偉大的時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巍、秦華)
相關專題
· 法治人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