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

胡楊贊

林金中

2015年09月14日08:2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我們剛進疆的第一個星期,福建莆田分指揮部就組織全體干部和人才到石河子“軍墾博物館”參觀。這一次,我震撼了,從百余件軍墾戰士墾荒時的農具,有他們自創的工具“坎土曼”等,(坎土曼〈kantuman〉又名“砍土鏝”,是中國新疆少數民族的一種鐵制農具。有鋤地、挖土的用途),以及穿過的破破爛爛的補丁摞補丁的衣物和一些生活用品,如茶壺、油燈之類的簡陋物品上,我仿佛看到了他們征塵未洗,就扛起坎土曼去開荒——以人為牛馬,拉犁種地的場景,再看看如今已成為現代化園林城市的石河子,你不得不感嘆勤勞勇敢的兵團人生生地從戈壁荒灘上挖出了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而這只是新疆建設兵團的一個縮影。

隨后的“軍墾第一連”之行,更讓我具體細致地了解了兵團人的精神。當時給我們解說的是一個第一連的兵團二代。她身穿洗得發白的那種老款土黃軍裝,臉上有歲月的滄桑,眼裡更有著經歷過風雨的堅定。她之所以固執地選擇已經淘汰的這款軍衣,即使洗得發白也不更換,不是她穿不起華麗的衣服,我想她更多的是想留住那段記憶,讓我們記住那些為新疆默默貢獻的無名英雄,讓我們知道如今的幸福來之不易。當軍墾博物館解說員講述“軍墾第一犁”的故事的時候,人拉犁的那種艱辛和心酸的畫面仿佛浮現在我眼前:粗繩深深地勒進墾荒戰士的肩膀,他們的雙腳重重地踩在大地上,身體用力前傾。以人為牛馬,以木為犁鏵,生生地把戈壁變成遍布綠色的城﹔以樹定路,以路定城,規劃出這現代化的園林城市。隨行參觀的援疆干部都參與了人拉犁的體驗,淺淺地拉幾米路就累得不行,試想當年的他們每天十幾小時的深耕,又是何等可敬?

之后,我們還參觀了“地窩子”。當時蚊子多,喝的水要從交通不便的幾十裡地外運來飲用和使用,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白天他們超負荷勞動,晚上就住在條件極差的地窩子裡。地窩子裡又暗又潮,讓人不想多呆一分鐘。而就是這樣的“地窩子”,據說剛開始還是他們的“公共婚房”,是當時奢侈的住房。而在這中間不得不提起當時的“八千湘女上天山”,八千名湖南姑娘為響應黨和國家號召而來,在“出身不自主,道路可選擇”的征召下,來到了這一窮二白的新疆,投入了轟轟烈烈建設新疆的大潮中,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建設新疆的交響曲。

其中庄楚玉的《江城子·宜紅柳》一詞便道盡當時的辛酸。

“誰言大漠不荒涼?地窩房,沒門窗,一日三餐,玉米間高粱。一陣號聲天未曉,尋火種,去燒荒。最難夜夜夢家鄉,想爹娘,淚汪汪。遙向天山,默默許安康。既是此身許塞外,宜紅柳,似白楊。”

我當時聽了真有種想哭的沖動。許是解說到動情處,許是故事確實感人,許是身歷過,女解說員也是眼眶發紅。我想,她和多少人講了多少次同樣的故事了,為什麼還是如此容易動情?在我看來,不是她演技有多好,而是因為她是當時那段歷史的見証人。父輩的質朴、堅韌感動的不僅僅是我們。

參觀結束后,已日薄西山,夕陽下的胡楊林就像一座荒蕪落魄的千年古城,神秘而令人向往,近看胡楊橫逸豎斜,雜蕪而立,英姿颯爽。胡楊質朴、堅韌,同大自然惡劣的環境作斗爭,她阻擋著風沙,綠化著環境,保護著西域家園,人們贊美她為“沙漠中的脊梁”、“沙漠中的英雄”。這讓我不禁把眼前的胡楊和兵團戰士的故事聯系在了一起。

胡楊不追逐雨水、不貪戀肥沃,逐沙而居、隨沙而走,在大自然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以他們的質朴、堅韌,傲然屹立於風沙、鹽鹼、干旱橫行的沙漠戈壁中默默地奉獻著,就像新疆的兵團戰士,第一代獻青春、第二代獻子孫。兵團戰士的后代分布在新疆南北,他們就像胡楊一樣已深深地扎根邊疆西域,成為真正的新疆人。

我的眼前,仿佛有一株株,一排排的胡楊,正在荒涼的大漠上,即使流下胡楊之淚,還在默默地耐著干旱,受著鹽鹼,對抗著風沙,開墾和守護著邊疆,為祖國增添生命的綠色。秋風裡,雖然脫盡了葉子,單薄的枝條依然透著精氣,枝干向上,高昂著頭。嚴冬中,依然佇立在寒冷的沙漠裡,枝枝傲骨,樹樹無字,樹樹有聲。

時間的河流奔騰不息。胡楊那質朴、堅韌的精神也永不磨滅,逐沙而居,隨沙而走的胡楊隨處可見,望眼皆是。置身塔克拉瑪干沙漠,看著一株株與命運抗爭的胡楊,令人由衷地感嘆生命的頑強。無論粗細,不論老弱,總有一抹生命的綠色點染著樹梢。一代代的胡楊從綠到枯,從枯到死,或一株,或三五株,或一排兩排,三排四排……他們傲然屹立於祖國的邊疆。

我贊美胡楊精神,是因為他就像新疆兵團戰士,是他們改變新疆歷史,譜寫了絲綢之路建設上的一首首贊歌﹔我贊美胡楊精神,是因為他就像新一代新疆人扎根西域邊疆,為祖國的長期穩定、發展,不懈地努力著﹔我贊美兵團戰士,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和胡楊一樣的那種不追逐雨水,不貪戀肥沃,逐沙而居,質朴、堅韌的精神。他們一代又一代,毫無怨言地為新疆的發展默默的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幾代的兵團戰士用他們的生命譜寫著交響曲,使新疆一窮二白的面貌得到了徹底的改變,使天山南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轉折。

老的“胡楊”或已逝去,新的“胡楊”也正用生命的綠色點染著新疆,頑強地支撐起一片片生命的綠洲。胡楊,你不愧是“活著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一千年”的“沙漠英雄樹”,“沙漠的脊梁”。

我贊美胡楊精神,它實在是不平凡的。

我贊美兵團青年,隻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作者系福建省援疆干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