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如火的太陽炙烤著中原大地,鄭州新鄭市八千鄉小李庄村的田間地頭卻處處可見一臉笑容、忙著灌溉的村民。但在幾年前,村民遇到干旱的季節,隻有唉聲嘆氣的份。2012年鄭州市直機關事務管理局群眾工作隊到小李庄村后,先后籌措資金,對28眼老機井進行了淘洗維護,新打機井14眼,鋪設機井電纜及電控設備。去年在遭遇罕見大旱、連續9個月不見雨水的情況下,該村的花生畝產卻達到接近歷史記錄的600余斤,大家都說,“這真是多虧了群眾工作隊幫忙打的幾十眼機井啊!”
小李庄村的變化,只是鄭州在全市2668個村(社區)中開展群眾工作隊聯鄉駐村活動的一個縮影。
2012年2月,鄭州市立足於構建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融合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與群眾自治有效銜接、互為支撐的基層治理結構,建立了以網格化管理為載體“堅持依靠群眾推進工作落實”長效機制。3年來,派出2000余支群眾工作隊,圍繞基層組織建設、非法生產、非法經營、非法建設、安全生產、信訪穩定、公共服務7大領域和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真蹲實駐、苦干實干,在促進經濟發展、推進民生民享、維護和諧穩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形成了“人往基層走、物往基層用、錢往基層花、權向基層放、勁往基層使”的良好局面。
那麼,鄭州市的各級工作隊緣何能夠在基層扎下深根,結出碩果呢?
1、三項舉措引導“下得去”
干部下基層,就要像種子到土地中去生根開花一樣,要重心下移、深入一線,幫到百姓急需上,扶到群眾心坎上,優化培育黨群關系這株連心樹,俯首做好維系黨群情深的育樹人。
鄭州市採取三項舉措抓落實、促成效。一方面,明確了群眾工作“三個三分之一”責任體系,市直、縣直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每年用三分之一的時間調研指導本單位開展群眾工作,領導班子每年有三分之一成員帶隊、機關干部每年有三分之一的人員參與基層群眾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了會商、公開承諾、定期匯報、責任追究、廉潔自律、考勤、台賬、《民情日記》查閱、為民服務卡、群眾訴求處理10項制度,促使群眾工作隊扎根基層。同時,還建立了在基層一線培養選拔使用干部“三位一體”工作機制,樹立“業績在基層生成、干部從基層成長”用人導向,真正讓干部“願下去”。
正是這一個個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保障,讓越來越多的工作隊員從“市裡、縣裡的領導”變成了“群眾身邊的干部”,從“城裡人”變成了“村裡人”,蹲點抓建設、搞發展。
鄭州滎陽市城關鄉李克寨村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260人,其中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近30人。鄭州市糧食局群眾工作隊進駐后,同村兩委商議,立即啟動了標准化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項目,邀請專家進行項目選址、規劃設計,採取“村集體自籌一部分,動員周邊企業和社會支援一部分,發動糧油企業贊助一部分”方式,解決了資金瓶頸問題,推動了項目建設順利進行。目前,服務中心已經竣工投入使用,內部不僅有宿舍、廚房、餐廳、衛生間等,還配有老年娛樂休閑活動中心,成為滎陽市第一批標准化村級養老服務中心。
而在鄭州市中牟縣大孟鎮大呂村,市安監局工作隊帶著改變該村落后面貌的決心蹲下來:協調資金45萬元進行農網改造﹔100萬元進行120眼機井配套建設……如今的大呂村,一張IC卡就能澆地,收大蒜的卡車能從鄭開大道上直接開到地頭。
群眾工作隊用這一件件暖人心窩子的事,拉近了干群關系,使群眾路線更加顯性化、常態化、親情化。
2、三個“根本轉變”推動“待得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問題也在基層,必須牢固樹立重視基層的導向,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
與以往階段性駐村解決某一項突出問題不同,鄭州市派駐群眾工作隊聯鄉駐村是長期固定的聯系分包關系,職責任務不僅僅是送溫暖、辦實事,更重要的是幫助基層解決影響發展、穩定的突出問題,抓好管長遠、打基礎、群眾長期受益的工作,實現“三個轉變”:由過去的出現問題后被動下派工作組向主動下基層防患於未然轉變,由過去的分散式的下派工作組向集中資源和力量實現區域整體推進轉變,由過去的短期駐村向建立長期聯系、對基層發展穩定長期負責轉變。
群眾工作隊所駐的村不少都是經濟欠發達村,有些還是省級貧困村。面對這個情況,鄭州市明確要求群眾工作隊與所駐村成立聯合黨支部,隊長擔任書記,具體負責所駐村全面事務。2015年,又把群眾工作隊優秀黨員選派為所在村的第一書記,實現了全市139個省級貧困村、109個市級貧困村和200個軟弱渙散村的無縫隙、全覆蓋。實踐証明,這個“有力武器”讓群眾工作隊在基層確確實實有平台干事、有“權力”做事。
鄭州市文廣新局常務副局長、群眾工作隊隊長徐鳳鳴第一次到鄭東新區金光路街道劉江村的時候,被驚呆了。“說劉江以前是咱鄭州的‘北大荒’,一點都不夸張。”村支書師新建心直口快。為改變這個面貌,工作隊充分借助單位的后盾作用和職能部門的資金支撐,修建了直通東四環的鄉村道路,協調資金10多萬元為劉江村、徐庄村變壓器擴容,投資13萬元建立了有線電視信號基站,策劃舉辦了“首屆鄭州黃河鯉魚文化節”,探索打造了劉江黃河鯉魚、綠色稻米和生態蓮藕三個產品為主的“劉江三寶”品牌,大幅提升了當地村民的收入水平。
路通了、人富了,心也順了。放眼全鄭州,各級群眾工作隊與所駐村(社區)均建立了聯合黨支部,一起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推動組織聯建、黨員聯管、活動聯辦、資源聯用、服務聯做,切實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協助援建了一大批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垃圾中轉站、電子書屋,改善了群眾生活。
正是這些轉變,讓工作隊能夠很快站穩腳跟,能夠更加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幫助群眾,使駐村有了“肥沃的土壤”。
3、五個“善於”實現“干得好”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3年來,鄭州市各級群眾工作隊堅持踐行這個宗旨,把善於用真誠服務團結群眾、善於用政策法規引導群眾、善於在實踐中向群眾學習、善於把群眾的意願呼聲變為決策依據、善於把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變為群眾自覺行為作為工作目標,把群眾的呼聲作為工作重心,注重向群眾學習、向群眾請教,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團結群眾、引導群眾,有力推動了各項工作的扎實開展。
上街區峽窩鎮方頂村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該村改造開發項目被列為河南省重點項目工程。鄭州市人大辦公廳群眾工作隊派駐后,面臨著3大難題:拆遷、回遷和歷史文化古跡保護。
工作挨家挨戶做,保障逐級逐層抓。工作隊從思想認識抓起,突出法治、德治並重,通過深入系統地做群眾工作,充分發動群眾,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如今的方頂村,已經成為以文化為基礎,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新型農村社區。一期工程9棟樓約4.6萬平方米的超預期驗收交房,確立了“明清文化旅游開發項目”,鋪設了870米景觀大道、種植花木1800余棵,明清建筑古建筑區修復工作順利推進,順利獲評“河南省特色旅游村”……
而在60公裡外的新密市城關鎮東瓦店村,因為鄭登快速路的修建,這個原本依靠煤炭資源的小村子開始“涅槃”:村裡開始規劃新型農村社區,對拆遷居民進行集中安置。而這些樓房前面20米,就是建設中的鄭登快速路。“以后村裡咋發展,可得好好想想。”村支書魏志瑜指著雙洎河北岸的六棟住宅樓一籌莫展。就是在這個時候,鄭州市商務局的群眾工作隊到了村裡。“商務規劃是我們的強項,我們將充分利用東瓦店村將來優越的交通優勢,幫助村子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市商務局市場處副處長李杰說。目前,該村已經基本完成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資源單一村,轉變為融物流、貿易為一體的新型復合發展村。
以往的村級組織換屆年,信訪穩定問題都比較突出。然而,2014年底到2015年上半年,鄭州市的農村、社區換屆工作卻非常順利。究其原因,就是各級工作隊充當著換屆“四大員”(社情民意調研員、政策法規宣傳員、工作流程指導員、嚴肅紀律監督員),有效指導幫助所駐村(社區)依法依規開展換屆選舉工作,換出了好的態勢、好的局面,換出了發展的新活力、新氣象。3年多來,每到諸如“兩會”、“三夏”、汛期、“流感”等重要時期,鄭州市各級工作隊就成為“千裡眼”、“順風耳”、“先鋒隊”,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挑大梁、走前頭”。
沒有任何一種根基,比扎根於群眾更堅實﹔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比汲取自群眾更強大。3年的群眾工作隊聯鄉駐村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經受住了實踐檢驗。2015年5月,新的一批群眾工作隊已經入駐村(社區),新三年行動計劃已經拉開大幕,又有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走到了群眾身邊,用自己的真情踐行著人民公仆的諾言。
相關專題 |
· 中國組織人事報基層黨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