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

胡楊精神代代傳

李佐冉

2015年08月31日15: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周末我與朋友相約再次來到澤普看胡楊,想更深層次地了解胡楊林。今天正好是澤普縣的“紅棗節”和“胡楊節”,驅車2個半小時來到了位於澤普縣城西南金湖楊國家森林公園,公園內真是熱鬧,維吾爾族姑娘身穿節日服裝,豐彩嬌艷,各種表演也陸續登場,賽馬、走鋼絲、斗羊、斗狗等,讓游人目不暇接。

胡楊林的葉子更黃了,一萬多畝的森林像剛剛被粉飾黃漆一樣,金黃金黃的,簡直都黃透了。湖水更綠了,更清了,一眼能看到湖底的枯草,幾條小魚慢騰騰地閑游著,像剛剛吃飽飯沒事干的孩子。人們趴在護欄上享受著胡楊在水中的倒影,並不時地拍照留下這難忘的時刻,小魚估計也在欣賞著熙熙攘攘地風景,“啊,好久沒有這樣熱鬧了!”游人們或許不會想到,在他們欣賞風景的同時,也同樣成為了動物眼中的風景。

澤普縣金湖楊森林公園是近兩年新開發的旅游勝地。胡楊、湖水、綠洲、戈壁形成了四位一體的獨特自然風貌。它位於縣城西南37公裡,天然胡楊林面積1.8萬畝,夏季濃蔭蔽日,入秋黃葉如染,如詩如畫。公園內有金楊湖、垂釣園、湖心島、戲馬場、游泳池等景點,草廬、長亭、蒙古包點綴其間,人工建筑與自然景觀和諧相處,確定了森林公園回歸自然、寧靜致遠的基調。

這裡是野生動植物的世界,分布廣泛自然形成的溝塘湖泊,湖邊叢生著紅柳、沙棘、甘草、麻黃以及珍貴藥材大芸,成了野鴨、黃鸝、白鷺、翠鳥、斑鳩、野兔、狐狸、刺猬等飛禽走獸理想的棲息之地。

如果與巴楚縣境內生長在沙漠中的胡楊林相比,這裡的胡楊可謂是生活在天堂中了,三面環水,葉河流量大形成的溝塘湖泊成為它們用之不盡的乳汁,大多數的胡楊猶如嬌生慣養的淑女,細瘦乖巧,輕輕裊裊,在秋風中擺動著羞羞答答的身條。它們既沒有歲月和風沙侵蝕而流露出的滄桑,也少有“死后千年不倒”的壯碩偉岸,更沒有“倒后千年不腐”的悲涼感傷。隻有少數遠離水塘不幸生長在沙土戈壁上的胡楊,就像沒娘的孩子,缺少關愛,缺少營養,個頭長得不高,枝條象瘋女人的頭發一樣毫無章法地蓬鬆著。它們眼巴巴地看著那些長得枝繁葉茂的同伴,驕傲地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

公園中有一棵據說已活了一千四百多年的“胡楊王”,高約10米,直徑約有3.5米,千年歲月的崢嶸,風沙雷電的劈砍,“王”除了粗壯的腰身,早已中空的枝干向上伸展著稀稀拉拉的樹葉,小小的葉片在秋風中栗栗發抖。像年過古稀的老人在風燭殘年中度過自己的余生。游客在此頻頻拍照留念,似乎更多同情替代對這個“王”的尊重,多數有歲月如逝,轉眼千年的感慨。

高大挺直的白楊分列在道路兩旁,像庄嚴肅穆的士兵在等待著檢閱。路上靜悄悄的,不覺地已經遠離了鬧區,不時有維吾爾族同胞趕著平板馬車,載著游人急匆匆地駛過。前邊傳來陣陣熟悉的革命紅歌吸引了我的腳步。這是個知青點,院內的設施,陳列的物品、影像都是當年下鄉知青留下的原汁原味的東西。游人們好奇地打量著這裡的一切,顯得十分不解。是啊,隻有那些曾經經歷的人來說,這裡才有刻骨銘心的回憶和久違的親切與激動。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和“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指示,於是大量的城市青年來到鄉村。那時候,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聯系在一起的。1979年后,絕大部分知青陸續返回城市,也有部分人在農村結婚“落戶”永遠地留在了鄉村。

由此我聯想到了像我一樣身份的同類人群“援疆教師”,支援邊疆是現階段黨中央提出的國家戰略。與老一輩“知青”相比,雖然在性質上是相同的,但是,我做過什麼,留下了什麼?陣陣地汗顏,感覺到愧對國家、愧對新疆人民,更愧對老一輩“知青”。我要以他們為榜樣,向他們看齊,盡自己最大能力為新疆教育事業多做些工作,讓胡楊精神代代相傳。

突然,我覺得那一顆顆胡楊就是老一輩“知青”的化身,夏日裡紛繁綠蔭,秋日裡金黃搖曳,冬日裡筋骨裸露。胡楊啊,你在等待著什麼?是不是一代代援疆人借沉默的胡楊,傳達對親人綿長的思念?還是借胡楊的風骨,描繪心中青春的理想和希望?(作者系山東省援疆干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