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徐志摩膾炙人口的句子在我離開和田時久久縈繞在腦中。
來和田的數日,我走過了和田的山水,往返於綠洲和沙漠之間,穿梭於鄉村和城市之中,一物一景都足夠帶來震撼。一往無盡的群山、沙漠、戈壁灘、綠洲,游目騁懷。
大美和田帶給我的不僅是美景美食的留戀,還有和田單純善良的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影像。田間炕頭,記錄著和田人勤勞淳朴的身影,他們也在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毋庸置疑。
古老的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養育著這裡的人民。這裡盛產紅棗、核桃等極具當地特點的農作物,更為重要的是,和田出產享譽世界、獨一無二的和田玉。
據同行的當地人說,玉龍喀什河河岸兩岸已經被挖了千百遍,年年月月一代一代的當地人揮動著鐵鍬,期待這條河裡一夜之間改變他們的命運。
看著密密麻麻的鵝卵石,以前有人說,在玉龍河岸運氣好就能踢出一塊玉。而當我問站在河裡挖玉的維吾爾族同胞今天的收獲時,他拿出一塊帶雜質的小玉石給我看。
我捧在手心,10克重的玉石,在我心中重若千斤。我站在這條河岸邊,有種朝聖的感覺。
這條河流出產的和田玉,不僅給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帶來財富,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承載著中華玉文化與中國人道德禮儀的規范與人文精神,可以說具備物質與精神雙重屬性,同樣也記錄著千年以來中原與西域的遠古交往和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
玉文化,是中國文化裡歷史最悠久、底蘊最深、流傳最廣的文化,根據目前考古材料証明,中華民族用玉歷史超過8500年。夏商周時期,玉龍喀什河出產的和田玉已作為唯一的“真玉”登上歷史舞台,古人用大量的和田玉制品作為祭祀神物,用和田玉來區分等級制度,用和田玉規范行為禮儀,用和田玉作為裝飾物,中國社會科學院發掘殷墟婦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中,絕大多數都是和田玉。中國歷史的各個朝代都留有大量的和田玉器作為印証,這比任何歷史書籍更有說服力。
和田玉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曾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所謂君子,是指有道德、有擔當、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古代的君子之所以一定要佩玉,是因為玉不僅是大自然的精華,還具備君子一般的品德,所以《禮記》裡說:“君子比德於玉。” 並凝練出玉具有的十一德: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春秋的管仲在《管子》裡也提出玉的九德說:仁、智、義、行、潔、勇、精、容、辭﹔同樣,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又歸納出玉的五德:仁、義、智、勇、潔。
可見,無論是管仲、孔子、還是許慎等,古代先賢已把玉的文化含義發揮到極致,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田玉作為幾千年來唯一的“真玉”自然而然也就是中華文化的物質載體。新疆盛產和田玉,和田玉幾千年承載著中國人的道德精神,新疆精神離不開和田玉文化,弘揚玉德中真善美的品質,在新疆營造文明禮儀的行為方式和道德標准,也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更為重要的是,和田玉文化是凝聚新疆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的文化橋梁。玉石產自新疆,卻在中原開花結果,這是中華民族統一共融、共同繁榮的確鑿証據,也是我國西部和中原地區幾千年來文化和物質交流的有力証明,早有諸多學者指出,在“絲綢之路”的前身就是“玉石之路”。數千年的用玉文化確鑿地表明,和田玉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一體多元、融合開放的特殊文化形式,也是最具有地域性的新疆特色文化之一。
目前,國家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新疆作為核心區,擁有最具中國特色與地域特色雙重特點的和田玉文化。和田玉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物質載體,已故的費孝通先生認為,玉器是中華民族特有一種物質載體,他倡導:“我們現在應該將對玉器的研究提升到對其內涵意義的挖掘上,從物質切入到精神上,同價值觀聯系起來。這也正是中國文化不同於西方文化的特點之一,從這一點出發擴展開來,應該有很多文章可做。”
可見,傳播中華玉文化,一方面可以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和田玉文化大力宣傳新疆形象,拓展文化走出去和請進來平台建設,把和田玉文化和產業作為新疆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獨具特點的文化引擎。
和田玉是新疆的名片,用好玉文化這把鑰匙,弘揚和傳承中華玉文化,可以使新疆的文化率先取得跨越式發展。(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援疆干部)
相關專題 |
· 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