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華鋒
由遠而近,一位衣著時尚、長發飄飄的漂亮女生騎車穿過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像雲一樣飄落在我面前。新聞從業20年,這是我第一次採訪新疆籍女生。她就是今年被美國哈佛、耶魯、斯坦福等五所大學錄取的北大本科生、2011年新疆雙語理科狀元帕合麗婭·艾西拉甫。從一個高峰到另一個高峰,22歲的她是怎樣創造傳奇的?
帕合麗婭在北京百周年紀念講堂。
“未名湖是個海洋”,“學霸”也曾迷惘
“這真是一塊聖地,今天我來到這裡。陽光月光星光燈光在照耀,她的面孔在歡笑和哭泣……”《未名湖是個海洋》在北大傳唱不息。“就像這首歌唱的一樣,北大一直都是我的夢,不過剛來這裡還挺不適應的。”帕合麗婭對我說。
採訪在北大最美時光咖啡廳進行。我在北大中文系讀研究生時,這裡叫師生緣咖啡廳。今年3月,在京報道全國兩會的我,接到新疆日報社領導的指令,採訪帕合麗婭。同為北大人,我和帕合麗婭的訪談更加順暢、直率。
“在新疆是雙語教學,英語不是太好。在入學后的英語等級考試中,我被分到了最低的一級班,但在一級班也很吃力。挺羨慕內地學生的,他們基礎特別好。”帕合麗婭坦言,“專業課、數學也有些跟不上。”殊不知,帕合麗婭高考數學滿分,在新疆轟動一時。
不過,北大畢竟是北大,匯集了全國各地的“尖子生”,包括大多數文科狀元和部分理科狀元。我讀研那會,系裡就有好些文科狀元,他們都是尖子中的尖子。“一個學期結束后,成績不理想,可能是沒掌握好學習方法吧,還是運用高中的學習方法,跟老師交流也不多。”她反思道。
同時,生活環境也不是很習慣。“我是院裡唯一的維吾爾族學生,身邊全是其他民族的同學,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帕合麗婭回憶說,“那段時間,挺壓抑,挺失落。一到學校就想家,想新疆。寒假、暑假回到家裡,能多呆一天就一天。”
高考那年,帕合麗婭最初想報北大醫學部,后來得知醫學部上課地點不在北大本部,“所以應付著選了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的環境科學系,想著以后可以轉院嘛。”她笑著說。不過,直到考上哈佛大學環境健康專業,帕合麗婭還沒轉院。
帕合麗婭·艾西拉甫在學習
“要想保持熱情,成就感和樂趣特別重要”
為什麼沒轉院?“學著學著就喜歡上了環境科學,覺得這專業挺好,特別基礎,特別能應用。”她說,她主要研究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包括代謝、致毒、致癌,有點偏生物化學。
從“應付著”選了個專業到愛上這個專業,從“很吃力”到考取世界最好的大學,帕合麗婭是怎樣走出低谷的?她靠什麼“化繭為蝶”?
“現在的答案和幾年前是一樣的:堅持!” 帕合麗婭說,“我從來沒有停止過,因為我有強大的意志力!”她的母親孜亞汗·依沙木丁也認為:“女兒性格活潑,意志堅強,目標清晰,很會調節自己的心態。”
她不能接受自己成績平平,於是每天拿出12小時來學習。“英語必須要突破,所以每天背六七個小時的單詞。單詞量太少了,老師講的課就聽不懂。”她說。大二上學期,她通過英語四級的考試,下學期,六級也過了。
不久,她著手考托福和GRE,“戰線拉得很長”,足足8個月。“可以說崩潰了好多次,一直在准備,一直在努力,看不到什麼讓人開心的事。”帕合麗婭深有感觸地說,“但是,有夢想,就能堅持。不是我愛學習,不是我方法好,最難得的就是堅持。”滿分120分的托福,她考了113分﹔滿分340分的GRE,她考了328分。
七個學期過去了,帕合麗婭的成績慢慢提高。“自己跟自己比,每學期都比上學期好。現在在班裡算中上吧,不是名列前茅。”帕合麗婭說,“每年都要拿一些獎學金,如新生獎學金、‘五四’獎學金,只是沒有拿過國獎。”
“有沒有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我問道。她回答:“有。想要保持這種熱情,成就感和樂趣特別重要。背完單詞回宿舍,偶爾看一集美劇,發現好多剛背完的單詞出現在台詞裡,覺得很興奮。從盯著漢語字幕看,到不看字幕也能看懂,進步很大。另外,每次考試我都准備得很充分,考得也不錯,就很有動力,有階段性的收獲。”
弘揚新疆精神,爭做“五新青年”
每天花這麼多時間學習,帕合麗婭還有沒有自己的生活?其實,帕合麗婭愛好廣泛,生活豐富,是典型的美女、才女、淑女、“潮女”。
“初中、高中都是在學習,到了大學,就像進了一個小社會。除了學習外,我干的事情特別多。比如我剛來就加入了學校的西域文化傳播交流協會,擔任了一年半的會長。裡面有許多新疆學生,一些內地學生也過來了解新疆,‘你們那邊是騎馬上學嗎?’‘新疆的漢族人多嗎?’剛來一兩個月,就是在給同學普及新疆方面的知識。比起我們對他們的好奇,他們對我們的好奇更強烈。”帕合麗婭說。前年夏天,協會組織同學們去新疆進行實踐活動。
北大沒有民族文化節,帕合麗婭跟其他少數民族同學合作,在去年5月做了第一屆北京大學民族文化節,“很大型的一個活動,也很成功”。此外,北大每周五有一個“維吾爾語角”,帕合麗婭教大家維語,“特別開心”。
帕合麗婭說:“快畢業的時候,回想大學生活,記憶最深的不只是學習,還有社會實踐。”
她和老師、同學相處融洽,“沒有人會斜眼看我。”她說,最幸運的是,導師就是班主任,溝通會比較多。談起剛入校那會“任課老師總記不住我的名字”時,她“咯咯”地笑開了。
北大學生社團眾多,號稱“百團大戰”,業余生活非常豐富。帕合麗婭學會了好多東西,包括游泳、瑜伽、尊巴。“尤其是在准備英語等級考試的時候,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心情很壓抑。我每天花50分鐘健身、跑步、打乒乓球,緩壓、釋壓,身體好多了。”她說。
在談及新疆的反恐形勢時,她旗幟鮮明地表示維護社會穩定,反對民族分裂。她認為搞分裂的只是極少數人,絕大多數人追求和平、穩定、團結、發展。
4月15日是美國研究生統一錄取結束的時間,帕合麗婭最終選定了哈佛大學。她的求學經歷激勵了許多人,“上周去中央民族大學做了一次講座,盡量多地敘述我的故事。”她說。她還總結了一些學習心得,並開辟了微信公眾號,“我特別願意跟大家分享,傳播正能量。”
今年5月3日,張春賢書記與自治區各族各界青年代表座談時,勉勵全疆各族青年要爭做弘揚新疆精神的新青年,踐行現代文化的新青年,維護民族團結的新青年,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新青年,創業創新創優的新青年。
帕合麗婭就是典型的“五新青年”。她在困境時的堅韌不拔和絕地反擊令人感佩,她身上閃爍的光芒是新疆精神的真實寫照,她不同尋常的經歷再次驗証了“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為擁有她這樣的校友和採訪過這樣的新疆青年而自豪!(作者系人民日報援疆干部)
相關專題 |
· 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