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布局突破,兩年鋪開配套,三年貧困鄉鎮大變樣。”2013年以來,雲南在全省16個州市、113個縣市區啟動實施了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整鄉“雙推進”工作,在116個鄉鎮形成了高效的基層黨組織扶貧體系架構,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6314元。
整鄉“雙推進”工作啟動以來,雲南將其作為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有力抓手,省委組織部與省扶貧辦先后深入93個縣(市、區)、107個鄉鎮、384個行政村調研把脈,確定了“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扶貧抓硬件、黨建抓軟件”的脫貧路子。全省共整合各類資金202億元投入這項工作,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員干部群眾素質能力提高、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服務體系完善、生態保護建設等7大重點工程相繼實施,全省1071個行政村共計259.4萬人由此乘上了脫貧“快車”。
扶貧的准星瞄在哪裡,黨組織的觸角就延伸到哪裡
越靠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就越能把握扶貧攻堅戰的主動權。基層黨組織往農民中間沉,往農村實際沉,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精准扶貧一下子找到了准星。
“剛來的時候,最發愁的就是不知自己該做些什麼。”2014年2月,剛剛從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住建局下派到蓮池鄉蓮池村大蓮池村民小組擔任第一書記的張鈞心裡很是沒底。為便於跟進扶貧項目,永仁縣為每個黨支部明確扶貧攻堅目標。如今,張鈞不僅了解了村民需要他做什麼,而且已經帶著村民結結實實做成了幾件事。
在雲南,像張鈞一樣的駐村第一書記,共有7500余名。作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有效措施,全省調整不勝任的基層黨組織書記105名,整頓轉化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250多個。省委組織部定向培訓7700多名鄉、村、組基層黨組織書記。同時,向農村選派了1.2萬余名新農村建設指導員,發展2.3萬余名新黨員,培養致富能手和鄉土人才2.5萬余名。
蔬菜產銷協會黨支部、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黨支部、茶葉合作社黨支部、種桑養蠶基地黨支部……如今,全省100多個建在產業鏈上的黨支部,把黨員和群眾緊緊凝聚在產業鏈上,大家甩開膀子干,比學趕超,雲嶺大地正在一步步地富裕起來。
創新扶貧方式,富裕了村民強壯了集體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攀枝花鄉把“三深入四聯戶”融進“雙推進”工作,由1名鄉干部、1名帶頭致富黨員、1戶致富群眾組成“三帶”黨群聯建聯合體,幫助630多戶扶貧戶完成安居房建設。8個貧困村的旅游優勢資源開始變現,鄉村特色游成為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的支柱之一。
從點到面,百花齊放,一批符合實際的優勢特色產業在雲嶺大地結出碩果,累計發放“基層黨員帶領群眾創業致富貸款”13.24億元,輻射帶動10萬余名群眾年均增收1.5萬元。
農民的錢包鼓了,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日子一天比一天活泛,可村集體的日子怎麼過?長期以來,由於經濟發展落后,全省村集體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和空殼村有一半多。
2013年,雲南省委組織部為楚雄州武定縣插甸鎮的每個村爭取了30萬元產業發展扶持資金。然而,如何用好這些項目資金,安德村犯了難。到此調研的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劉維佳,在詳細了解村裡情況后,經過與有關人員座談,為他們找到了一條解決思路——創新扶貧方式,把“直接投入”變為“股份合作”,產業扶持資金入股安德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大耳黃羊養殖基地,一下子盤活了村集體資源。
插甸鎮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試點成功之后,迅速在雲南全省16州(市)推廣開來。
2013年以來,雲南各地改變以往“下毛毛雨”、“撒胡椒面”方式,整合項目資金3億多元,集中用於發展股份合作經濟,共實施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項目1600多個。目前,有集體經濟的行政村達到450多個,村民小組760多個。“空殼村”在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的發展中漸漸充盈起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逐漸加快。
延伸黨組織陣地,拓展服務農民功能
下午兩點,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蓮池鄉蓮池村大蓮池村民小組的為民服務點裡,50多歲的村民袁紅健正在上農業保險。“農保上了有三四年了,頭兩年得去保險公司交,這兩年在村民小組黨支部裡就能辦,省了晒太陽。”專程跑去縣裡上保險,在袁紅健看來很不劃算。
蓮池鄉將活動場所打造成紅色驛站、為民服務點、群眾議事中心、文體活動中心、紅白喜事辦理中心和農特產品交易中心,建立無職黨員輪流值班制度,開展民事代辦、費用代繳、惠農支付、便民超市等服務。“活動場所建成以前,黨員開會沒場地、蹲牆角根兒,村裡的紅白喜事在屋檐下辦、緊緊張張,村裡產的土特農產品賣不出去,現在這些問題全都解決了。”大蓮池村小組黨支部書記袁瑞說。
“雙推進”工作開展以來,全省共新建和修繕了1729個行政村活動場所、6766個村民小組活動場所,因地制宜地配套建設了小超市、小診所、農貿市場等服務設施。建成鄉鎮綜合服務平台595個、行政村綜合服務平台3953個,建立黨建責任區3.4萬個。
“黨建帶扶貧”陣地不局限於活動中心,而是主動貼近百姓群眾、著眼生產實際、解決困難需求,把陣地搬到了廣闊的鄉村田野上。普洱市墨江縣新撫鎮,6支以黨員干部為主的“服務先鋒隊”,在做好扶貧開發項目的同時,主動走到田間地頭代辦群眾事務。目前,已發展致富項目120個,化解各類矛盾110余起,成為村民們信賴的好幫手。
雲嶺大地百鄉千村“雙推進”目標一致,但做法各有所長。鄉村兩級黨組織以黨政聯席會議、民情分析會議、四議兩公開、一事一議等形式,統籌布局整鄉推進項目資金,努力實現貧困人口全覆蓋。項目規劃中,優先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6500多個。
一個支部一盞燈,一名黨員一面旗。雲南以“強基層”推動“富百姓”,以一種看似平常但又獨特的方式,展示了新時期扶貧開發的鮮活樣本。
相關專題 |
· 中國組織人事報基層黨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