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他,開辟了“太行山道路”

——記河北邢台縣漿水鎮前南峪村黨委第一書記郭成志

2015年07月27日15:44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他,開辟了“太行山道路”

巍巍太行,綿延八百裡。在太行南麓坐落著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前南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勤勞智慧勇敢的前南峪人,在以郭成志為首的黨委班子領導下,從植樹造林、治山治水開始,發展到小流域綜合開發、生態經濟溝建設,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太行山道路”。

治山——“干部有愚公干勁,群眾就有愚公精神”

上世紀60年代,前南峪是個“山是光禿山、灘是亂石灘、吃糧靠統銷、花錢靠貸款”的遠近聞名的窮村。1963年的一場特大洪水幾乎毀掉了前南峪村所有的山場植被和耕地。“全村一共有2600棵果樹,沖走了1400棵,本來前南峪村就窮,這樣一來,村裡沒錢、沒糧、沒燒的。”郭成志說,當時村裡還有12戶人出去要飯吃。

為此,郭成志帶領群眾開始了長達10年的治山造林活動。

治山,談何容易。那時,治山全靠肩挑、背扛、小車推。但就是這樣,郭成志帶著全村男女老少,一干就是10年。

回憶起那時的情景,現在的人都無法想象——

一天四出工:除上午、下午兩出工外,早晚還有兩個工。早晨5點鐘披著星星下地,晚上10點鐘戴著月亮回家,一天要干13個小時。“干到臘月二十九,吃了餃子就動手。”對前南峪人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這玩命式的苦干,究竟付出了多大代價?有科學家計算過,人的一生工作約7.5萬個小時。10年間,前南峪人均干了4.68萬個小時的活。也就是說,前南峪人10年付出了一般人多半輩子的工作時間。

在治山的艱苦歲月裡,郭成志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跟大家摽著膀子干。群眾一天一人挖8個坑,他挖9個、挖10個﹔拉土墊地,別人一天拉18車,他最少要拉19車。他說:“要比群眾多干哪怕一點兒,才能當干部。”

致富——“當好干部,根本的是要實現群眾富裕”

修田,植樹,治水,建壩,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前南峪人解決了溫飽問題。

吃飯不用愁了,但群眾的手頭還是不寬裕。群眾盼著手裡能有個零花錢,這成了郭成志的新目標——讓群眾富起來。

1983年,郭成志帶領群眾搞工業,利用當地重晶石的資源建硫酸鋇廠,當年就開始盈利,之后陸續興辦了金屬硅、金屬鎂、海綿鐵等12家企業,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

“2.4萬元、3萬元、3.6萬元……”在前南峪集體賬面上,每到年底都會有幾筆外人看不懂的資金進賬。外人雖看不懂,可大隊會計卻了然於心。

這幾筆錢是本該由郭成志領的工資,但他堅持分文不要,全部上交集體。

自從1986年當副鎮長后,郭成志堅持隻領一份工資,額外的工資一分沒領過。27年來,他堅辭的款項就有300多萬元。

有了企業,郭成志還不滿足,2001年,前南峪開始了二次創業,引進烏克蘭櫻桃、歐洲榛子等國內外果樹3.6萬多株,並利用農業生態和抗大舊址兩大資源優勢,前南峪開發出了生態旅游區。

為了搞好生態環境,郭成志多次召開黨員大會和群眾代表會,頂著巨大的壓力關停了三個污染企業,建起來一系列食品加工企業,旅游業發展了起來。2014年,僅旅游年收入就高達1860萬元。

治村——“一個合格的干部,要永遠跟著群眾的向往走”

時代變,期盼變,奮斗目標也在變。

山外有了電視,在憑票的年代,郭成志派人到廠家買回一批環宇牌電視機。集體補一半,個人擔一半。那時,全漿水鎮隻有3台電視機,可前南峪人家家戶戶看上了電視。

外邊有了電話,他又找人從邢台市區拉來電纜,最早在山區自辦程控電話,每戶補助1000元。如今,前南峪人又看上了有線電視,還集體補助1000元錢幫村民購置電腦,實現了寬帶網絡全覆蓋。

村裡368戶,90%已陸續住進別墅式二層小樓,而他仍住著上世紀60年代的老房子。他說,他要當第368戶。

現在,前南峪人幾乎沒有要發愁的事兒——

看病不用愁。原來村裡給報銷70%,新農合實行后,除國家報銷部分外,剩下的村集體全報,村民看病不花個人一分錢。

上學不用愁。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村裡就實現了義務教育全免費,考上大學還有6000元的成才鼓勵金。

養老不用愁。65歲以上老人,村集體每年補助600元,並享受每年2000元的個人福利。

工作不發愁。村裡有山場、有旅游、有企業,人人都有班上。不僅解決了本村人就業,還吸引了很多外地人來前南峪就業。

談及40年來的工作,郭成志的話很朴實。“現在就是想為群眾多辦一點好事,百年之后村民能指著墳頭說,這個人還不賴,我就知足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巍、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