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論語》中的領導智慧

孫文武 劉康聲

2015年07月22日13: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季康子向孔子求教為政之道,孔子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領導者的道德就像風,而小人——普通百姓的道德就像草,風刮過,草必然會隨著風向而倒,風吹向哪邊,草就倒向哪邊。

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論語》在古代當官從政者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並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中蘊含的領導智慧和領導方法,對今天的領導者仍有借鑒價值。

嚴於律己動人心

孔子提倡為人處世要謹言慎行,嚴於律己,因為從嚴要求自己、約束自己,是踐行“君子之道”的要求。他講,“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就是說,君子向來都是對自己嚴格要求,小人卻總習慣苛求他人。“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指出君子如果廣泛學習,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就不會偏離人生的正道。“上好禮,則民易使”,當官的自覺守禮,對下就容易管理。這裡的“禮”,實際上就是一種行為規范,今天可以理解為國家的法律法規、工作中的行為准則及公民道德標准等。孔子還主張“行己有恥”,凡是可恥的事情就不要做,要用羞恥之心約束自己的行為。無論是“禮”還是“有恥”,都是作用於人的行為,用它們來約束、要求自己。

在工作和生活中嚴以律己,是領導者必備的道德品質和作風要求,是踐行君子之道的必然選擇。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自身之過,既有利於個人道德修養的完善,還能用自身的嚴謹作風打動人,提高領導力。

嚴以律己強調的是自律。自律是對主體的變化起決定性和關鍵性作用的內在因素,是利用自我建設能力調控自己行為的過程和結果。自律要求人具有很高的自覺意識和主動精神,在別人不管、別人不看、別人不知的情形下依然嚴謹守律。能否嚴以律己,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高低的標准之一。領導者的地位特殊,尤其是重要部門、重要崗位的領導者,經常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和考驗。隻有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思想上不鬆懈,才能守住道德和法律防線。

德高望重的朱德一貫對自己高標准、嚴要求。1975年8月,他到青島市工藝美術廠視察工作,看到一幅《三峽夕行》的貝雕畫,被它的精妙構思所吸引,贊不絕口。工廠領導趁朱德在車間參觀時,將這幅畫包裝好,悄悄放進他的汽車裡。朱德發現后,立即派人將這幅畫送回了廠裡。這說明,領導者時時處處嚴於律己,才能不為利益所動、不為環境所污、不為世俗所染,才能永葆純潔本色。但是,也有些領導者不能自律,經不起誘惑和考驗,墜入了犯罪的深淵。武漢市公安局原局長楊世洪因受賄被判處死緩,他說:“自己這樣的執紀執法機關領導干部,就像是足球場上的球門,一直是處於被人攻門、破門之中。”這話明顯是開脫自己,把過錯歸咎到職務本身及他人身上。須知,領導者如果能夠時刻堅持從嚴要求,潔身自好,“門”就永遠不會被攻破。反之,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放棄了對自己的警示,就必然大門洞開,任由他人攻陷。

關於律己,孔子還有很多主張,例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些話中基本上包含了三層意思:要克制自己,隨時戒除不該有的欲念﹔為人處世要有節制,不可肆無忌憚﹔方方面面都要思考,隨時隨地嚴格自律。這些主張,也為當今領導者如何從政、如何用權、如何做人指明了方向。

率先垂范贏人心

季康子向孔子求教為政之道,孔子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領導者的道德就像風,而小人——普通百姓的道德就像草,風刮過,草必然會隨著風向而倒,風吹向哪邊,草就倒向哪邊。子路也求教相同的問題,孔子回答說:“先之勞之。”即領導者自己帶頭做,才能帶動百姓毫無怨言地一起做。兩個回答雖然不同,但卻表達了一個相同的觀點:領導者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能夠帶動和影響世風的走向。

春秋時齊國大夫晏嬰,雖然位高權重,但生活極為儉朴,從不享受特權待遇。他著裝簡朴,駕乘的是劣馬破車。齊景公派人送來好車好馬,晏嬰執意不肯接受。齊景公不解其意,晏嬰解釋說:“我節衣縮食,是為了給黎民百姓作表率,以防止奢華浪費之風盛行。如果我們君臣都講究穿漂亮衣服,騎寶馬良駒,追求奢靡享樂,老百姓也就會仿效,其結果會導致品行不端,社會風氣敗壞。到那時再糾正就困難了,所以我不能接受您的賞賜。”晏嬰率先垂范,不搞特權,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世風日下、岌岌可危的齊國。

顧名思義,率先垂范就是當好表率,發揮示范作用。領導者的一言一行,群眾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其所作所為不僅是個人道德問題,而且會影響一支隊伍的形象,影響一個部門、一個地區的風氣,甚至會影響黨的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領導者應該率先垂范,帶頭加強道德建設,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領導者身體力行做在前面,不用表白就可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如果領導者思想純潔、道德高尚、行為端正,不僅會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擁戴,還會影響、帶動一方民眾的風氣積極向上。如孔子所言:“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他還說:“子欲善而民善矣。”意思是,領導者心欲向善,老百姓就都跟隨你向善了。領導者帶頭講禮、義、信,老百姓哪有不追隨、效仿的?

好的榜樣向上、向前的推動力是無窮的,如孔子所說:“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當然,壞的榜樣向下、向后的阻礙力也是無窮的。錢穆指出:“世風敗壞,其責任亦在君子,不在小人。”他此處說的“君子”,就是指身居上位的領導者。錢遜也認為:“社會風氣能不能正,關鍵在於統治者、領導者。”因此,領導者一定要做好的榜樣,發揮好的示范性作用。

言行一致感人心

當子貢問怎樣才算是君子時,孔子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就是說,君子要先把事做好了、做到了再說出來。事沒做、沒做好,卻說了很多,進行夸大其詞的表白,叫言行不一。夸夸其談者被孔子視為“巧言令色”,就是花言巧語。“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道德高尚的君子向來都以夸夸其談、言過其行為恥。“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古人言語不輕易說出口,就是怕行動趕不上,就是怕言語大於行動。為此,孔子倡導要說話負責任,“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君子對於自己說出的任何一句話,都不能有半點隨意,能做到的和已經做到的就說,不能做到的和沒有做到的則不能亂說。

夸大其詞、言行不一,就是道德缺失。孔子認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有道德的人,必然有好言語,不夸大,不虛偽﹔有好言語的人,可能說的比唱的還好聽,但不一定有道德。所以說“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而“言必信、行必果”,則君子崇之。

明代的改革家、政治家張居正,出台了一系列廉政措施,但遺憾的是,他口頭上倡導清正廉潔,行動上卻大肆鋪張。《明史》記載,張居正回鄉省親時,不惜巨資制作了史上罕見的32人抬的大轎,有臥室,有客廳,有廚房,並有金童玉女侍奉左右,極盡奢華。《明史》評價他“功在社稷,過在身家”﹔清官海瑞說他“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有句俗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領導者隻尚空談,不務實事,他們在公眾場合、在群眾面前說得頭頭是道,津津有味,回過頭來卻不能身體力行。群眾通常不喜歡聽領導者在台上說什麼、怎麼說,而是希望看領導者在台下做什麼、怎麼做。真正稱職的領導者往往是沒有豪言壯語,卻有實際行動。成績也好,功勞也罷,都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隻有說到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受到群眾信賴。黨的好干部楊善洲,幾十年如一日,勤奮工作,一心為民。為了兌現“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他退休后毅然放棄了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並且無償上交給了國家。為了一句承諾,楊善洲幾乎付出了一輩子。他謀事實、創業實、做人實。楊善洲這樣的人,才是群眾信賴的領導者,才是言行一致的君子。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