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94周歲生日到來之際,全國優秀縣委書記表彰會在北京召開,102名優秀縣委書記走上領獎台,接受黨和國家的隆重表彰。102位縣委書記中,7位女性書記是一個特殊的靚麗群體。這些女書記性格不同,辦事風格迥異,但做事干練,思路清晰,敢於突破是她們的共同特性,本網通過對其中部分書記的事跡梳理,展現她們是如何“巾幗不讓須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從2000多個縣委書記中脫穎而出的。
用微信指揮工作,喜歡“車載辦公會”的“急書記”
“遇事立馬就做,從不拖延”。這是浙江省開化縣委書記鮑秀英身邊工作人員對她的評價。
鮑秀英注重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走上開化縣委書記崗位后,用了短短的2個多月時間跑遍全縣18個鄉鎮。“周六保証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証”“三天的活一天干”成為開化縣干部的工作新常態。
每次外出考察趕回的路上,鮑秀英總是抓緊召開“車載辦公會”,讓大家在車上進行‘頭腦風暴’,要大家圍繞打造美麗環境、發展美麗經濟談工作體會、談實現思路。
鮑秀英的微信裡有10多個工作群。“每一項重點工作都有各自的工作群存在,隨時隨地可以在各個工作群內傾聽聲音。”在她的帶領下,如今開化全面推行微信辦公,工作時間不分早晚,踐行馬上就辦、說干就干、干就干成的工作作風。
不推諉、敢擔當、干實事的作風,帶出了一批能干事、敢干事、想干事、會干事的干部。
“事業是拼出來的、口碑是干出來的。”鮑秀英常這樣說。
結合實際搞創新、嚴厲打擊暴恐犯罪的“鐵面書記”
邱樹華所管轄的烏魯木齊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是個面積達300多平方公裡,人口100多萬的大區,維護穩定責任重大。
邱樹華始終堅定不移地履行維護一方穩定的重大政治使命,提出“全時空巡控、精確化打防、實兵視頻相結合、開創維穩新常態”的思路,搭建三級監控平台,將“網格化”實兵巡邏與視頻監控巡邏有機結合,開創打防管控新模式。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和問題導向,構建了全區大督查機制,著力在抓實抓深抓細上下功夫,不遺余力維護轄區社會大局持續穩定。
今年3月11日,在高新區(新市區)河南東路發生一起暴恐案件,案件發生后,附近巡控點執勤民警、巡邏防控大隊隊員、派出所民警及武警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邱樹華也立即趕赴現場,果斷處置,由於視頻巡控發現及時,維穩人員反應迅速,極短時間內封鎖現場、疏散群眾,控制並抓獲暴恐分子,對受傷群眾進行及時搶救,較好地發揮了全方位打防管控體系的重要作用,使案件在1分鐘內得到平息,極大地降低了社會危害。
真誠化解百姓心結 心系群眾的好“卡德”
新疆吉木乃縣委書記李君霞,這幾年與基層群眾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多,臉黑了,皮膚粗糙了,連說話也越來越“土”了。很多群眾說,李書記不像一個“當官的”。
吉木乃鎮別勒阿熱克村村民胡爾曼別克曾是全縣有名的上訪戶和困難戶。2013年,李君霞主動要求把胡爾曼別克作為自己的聯系戶,專門帶兒子上門“認親戚”,經常到他家裡住一住、聊一聊。胡爾曼別克的妻子身體不好、長年有病,李君霞就抽空去幫著做做家務。有一次,胡爾曼別克的妻子病重,沒錢住院,李君霞毫不猶豫地拿出一萬元錢塞給胡爾曼別克。胡爾曼別克含著眼淚說:“你是我們老百姓的好‘卡德’(哈薩克語意為干部)!”在李君霞的帶動下,全縣各級干部圍繞解決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扶貧開發、勞動力轉移和就業、醫療衛生、“兩居”和保障性住房等熱點難點問題,定出台賬,一個盯著一個解決。三年來,全縣投入民生方面的資金達到19.96億元,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9.6%。
勵精圖治 帶領老區百姓脫貧的“拔窮根書記”
從毛主席“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習水縣,到紅軍三進三出召開“苟壩會議”的遵義縣,是我在縣委書記崗位上4年來工作過的地方。2007年,當我踏上習水這片土地,現實讓我震撼:全縣69萬人有23萬處於貧困線以下。
記得在花茂村、苟壩村調研時,老黨員黃文漢問我:“為什麼我們守著‘苟壩會議會址’還這麼窮?”我深感汗顏。我們隨即全面深化黨員干部“五帶頭”,推動基層黨組織思想建設、服務能力、發展水平、黨員素質、群眾滿意度“五提升”。我們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確立“千年古縣·最美田園”發展定位,制定多規合一的縣域發展規劃,全力建設田園城市、智慧城市,城鎮化率從2013年的39%提升到2014年的45%。我們深化以“富、學、樂、美”為內涵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統籌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與率先小康齊步走,全縣“美麗鄉村”創建受益人口達93%。2014年,遵義縣經濟發展群眾滿意度位列貴州省第四位,榮獲全國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城市稱號。春節回訪老黃時,他告訴我,村裡變化可大了,鄉親們開起了“農家樂”。最近,我收到剛搬新家的老鄉王相坤一家的“特殊禮物”——一把野菜、一張紙條。“我們農村沒啥好東西,隻有一顆感恩的心,一把野菜表達我們老百姓對書記關心的感恩。”
“縣要強、抓工業”親自跑市場的“招商書記”
孫礦玲在縣長、書記的位子上忙忙碌碌,一干就是13年。有朋友笑她“職位不升、勁頭不減”。孫礦玲認真地回答:“1000多平方公裡的國土,50多萬群眾的信任,這個平台夠大了,我有太多的事情還沒做好。”禮泉縣是個傳統農業縣,孫礦玲敏銳地提出“縣要強、抓工業”。她不遺余力地一手抓本地企業培養,多次為中小企業跑貸款、爭扶持、解難題,提供“保姆式”服務﹔一手抓招商引資,多次帶隊叩門招商。針對禮泉煙霞鎮北部方山山系石灰石資源豐富,當地小水泥企業又亟待關停的實際,孫礦玲三到安徽,登門拜訪海螺水泥“叩門招商”,主動介紹禮泉的投資環境、服務政策、市場前景,最終成功將這家全國最大的水泥企業引入禮泉。現在,禮泉縣食品工業園、建材工業園、環保產業園、中小企業孵化園四大園區建設闊步前行,全縣工業總產值從53.5億元增長到118.4億元,3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上繳稅收佔縣財政收入的80%以上。
讓群眾串門腳上不沾泥的“通達書記”
2011年9月擔任兩當縣委書記后,梁英就開始長達兩個月的調研。一輛越野車,一個司機,一個縣委辦的工作人員,穿行在兩當每個鄉村。調研中,行路難成為群眾普遍反應的問題。
當時,兩當縣公路交通十分落后,全縣除了過境的312國道之外,沒有一條柏油路。通鄉公路基本是沙石鋪設,通村公路大部分是土路,至於村組之間的道路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出行難成為農村發展的短板,梁英覺得面對群眾的盼望,“做不好對不起群眾”。
但完成這個承諾並不容易。“一面山,一個坡,一組人。”這是兩當鄉村的如實描述,山大溝深、行路艱難,往往看起來很近,走起來很遠。梁英走遍了全縣所有的村組,和男干部一樣爬山過水,經常跟她下鄉的干部告訴記者,“往往是紫色的運動鞋沾滿了泥疙瘩變成了黑色。”
在梁英的協調主抓下,短短三年時間,兩當路難行的面貌徹底改觀:全縣行政村通車率達到100%,通村公路硬化率超過了95%。下一步,梁英計劃讓村組內的道路也能硬化,“讓群眾相互串門的時候,腳上不再沾上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