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田祥森:茶香滿園心裡甜

2015年07月09日12:16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田祥森:茶香滿園心裡甜

上世紀70年代的李山村,是遠近聞名的“空殼子”村、“債坨子”村。湖北省、黃岡市兩級重點貧困村的“帽子”,在李山仿佛生了根。1976年,在黨員群眾的信任下,田祥森辭去大同鎮民政辦的會計工作,毅然回鄉,被選為李山村黨支部書記。那一年,他28歲。

“一定要讓村子大變樣!”剛上任,田祥森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李山地處偏僻,人少山林多,發展茶產業或許是一條致富捷徑。

為籌集啟動資金,他調出自家8畝口糧田,賣掉了一頭牛和兩頭豬,取出了家裡僅有的2000元存款,還動員妻子賣掉了陪嫁的一對金耳環。在他的帶動下,村委會主任田飛龍、黨員田德志拿出部隊轉業費,幾名村組干部還拿出了房產証……七拼八湊下來,12萬元啟動資金很快到位。

內行人都知道,建優質茶場必須精心管理,實行連片種植。拿好田好地來種茶,群眾想不通。有人找上門,劈頭蓋臉就數落:“茶好,難道能當飯吃嗎?你田祥森就是個敗家子!”面對質疑,他頂住壓力,向群眾承諾:“調田戶統一吃‘商品糧’,每畝田每年補償500公斤稻谷。”最終,打消了群眾的顧慮。

經過李山人的持續努力,茶園從78畝擴大到650畝,相當於人均有了1畝當家茶園﹔小作坊變成了現代化智能廠房,挎包公司也轉變為正規的股份制公司﹔出品的“駒龍園”茶葉先后榮獲鄂茶杯金獎、中茶杯一等獎等數十個大獎,一炮而紅。

李山的茶葉年產值由最初不到3000元,增長到如今的6500萬元,利潤則由800元一路增長到500萬元。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9800元,其中有70%來自茶葉產業。此外,還帶動了周邊四個鄉鎮1000多農戶、3000多人從事茶葉生產和銷售。

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是田祥森多年秉持的理念。李山村堅持將村集體80%以上的收入用於改善民生,這已成為“李山明規則”。

近年來,李山累計投入1200萬元用於改善村容村貌。組組通了水泥路,條條路上架路燈﹔建成了集品茶、觀光於一體的原生態旅游園﹔新修了農民文化活動中心、村小學、超市、衛生室、文化休閑廣場及養老院等。全村156戶除了8戶五保老人外,都建起了樓房。

作為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田祥森總要求自己,要講紀律、守規矩、樹形象。兒媳婦曾背地裡埋怨:“人家當書記,沒幾年家裡就蓋起了樓房,還有積蓄。咱這當了三十幾年書記,家裡還不如平頭百姓。”

他知道了,就對家人說:“人生在世,做人要圖個臉面,做事要一碗水端平,當書記決不能有私心。我這張臉,既是我自己的臉,也是組織的臉,什麼時候都不能丟。”

2011年,村裡投資180萬元建敬老院。一位開發商送來5萬元現金想中標,被田祥森當場拒絕。落標后,開發商總結“原因”:“我送少了,中標的人肯定送了10萬元。”話傳到田祥森耳裡,他卻哈哈大笑:“我收沒收黑錢,李山老百姓最清楚!”

這份坦蕩,是因為他自信對李山、對村民絕無虧欠。但對家人,他還是頗有歉疚。有一次夜裡3點,突降大雨,想到剛修的村組公路還沒做好排水溝,擔心被山洪摧毀,他趕緊起床,叫上老伴去挖溝。兩人干到天亮雨停才回家,老伴因淋雨發高燒,在醫院住了一個多星期。她忍不住抱怨道:“你當書記,都不曉得圖什麼!”田祥森隻能抱歉地說:“誰叫我是村支書啊,我必須擔當在前,也隻好苦了你。”

他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辦事無緩急。李山村民全部參加新農合,費用由村集體茶葉公司代繳,村民不掏一分錢。他把為群眾辦事當作第一要務,村兩委成員、茶葉合作社、醫務室、農資超市等聯系電話,全村人都知道。群眾有什麼事,隻要一個電話,就有人隨叫隨到。80多歲的田詠全體弱多病,每隔一兩天就要向村干部、醫務人員帶個口信,預約解決自己的生活、看病問題。為方便白天忙活晚上辦事的群眾,及時處理晚上突發性事件,村兩委嚴格落實值班制度,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被大家稱作“不夜的家”。

很多人問田祥森,這麼多年干下來,究竟苦不苦?他總微微一笑,“說不苦,那是騙人的。可是,有組織、有可親可敬的鄉親,他們的信任、期待和笑臉,就是我前進的力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巍、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