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尊科
金秋十月,天山南北風景如畫、瓜果飄香。然而,溫宿縣托乎拉鄉庫如力村的一名小伙子卻無暇欣賞眼前的美景,因為他做出一個重大決定——賣掉所有的羊,攢錢去領種蘑菇大棚,並且要爭當領種蘑菇大棚的帶頭人。
土地征用后,求職遇“瓶頸”
這名外表黝黑、性格憨厚的小伙子叫阿卜杜外力·麥提圖爾迪,村民們都親切地叫他“阿力”。
和庫如力村的其他村民一樣,阿力一家世代靠種植水稻和養殖牲畜為生,日子過得雖不富裕但也安穩。
然而,前幾年土地被征用后,平靜的生活起了波瀾,找到能養家糊口又稱心的生計成了大難題。隻有初中文化的阿力四處打工,這月去工地做幾天勞力,下月又到工廠干幾天臨時工,隻要有工錢,有啥活干啥活。就這,阿力一家的生活依然入不敷出。苦於沒有技術的阿力,始終未能找到一份安穩、稱心又有保障的工作。
在外打拼一段時間后,阿力覺得自己依然是“大地的兒子”,離不開家鄉生他養他的土地。於是選擇回村發展,承包了100畝農場種水稻,辛辛苦苦一年,化肥、農藥、人工、租金花銷很大,賺的卻沒幾個。為了補貼家用,阿力又養了二三十頭羊。
這二三十頭羊可是阿力的寶貝,寄托著阿力發家致富的夢想,農閑時,阿力把羊隻趕到草場放牧,農忙時,阿力則把羊隻圈起來,割草喂養,盼望著大羊生小羊,小羊長成大羊再生小羊。
種地沒土,放牧沒草,口袋沒錢,緊巴巴的日子讓阿力沉思了,尤其是看到其他有本事的村民賺錢后,買了車、蓋了房,已是兩個孩子“達達”的阿力,著急又有些無奈。
一天,阿力偶然路過村北,一排排整齊的鋼架大棚引起他的注意:寬敞的操作間內,幾位同村老鄉正忙著制作菌棒﹔庫房裡,機器轟鳴。
阿力不由自主地走進了大棚,裡面涼爽濕潤,一股特有的香氣扑面而來,整齊排列在地面上的香菇棒像待閱的士兵列隊而立,菌棒上的香菇像孩子似的爭先恐后朝外張望,似乎期待著主人的青睞。
阿力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他好奇地問問這,摸摸那。老鄉笑呵呵地招呼他:“阿力,沒事來這裡干活嘛,可以多掙錢嘞!”
放羊還是種菇?阿力犯了難
阿力后來了解到,這裡是浙江金華援建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是助推當地新型農業產業發展的援疆項目,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公司負責菌棒配送和技術指導,同時負責收購和加工、銷售,旨在幫助基層群眾學會食用菌種植技術,探索一條新的致富道路。
在老鄉的撮合下,阿力經常往菌場跑,有活就忙著干。菌場技術員、金華來的援疆干部朱利文見他人勤快,又會講漢語,便主動讓他來菌場幫忙,阿力高興壞了。
一段時間后,阿力又把老婆叫過來,一起打雜賺外快。因為性格好、肯賣力、能吃苦,阿力在菌場的人緣口碑芝麻開花節節高。
朱利文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一來二去的,倆人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朱利文耐心地為阿力解疑釋惑,阿力呢,則成了朱利文身邊的翻譯。漸漸地,開竅后的阿力主動幫助不懂漢語的老鄉們學習菌棒怎麼做、香菇怎麼種。
有人問阿力為什麼到菌場裡打工,他說:“在家門口打工圖的是方便,可以兼顧家裡的農活﹔再說,菌場是金華援疆項目,他們大老遠的跑來,是真心來幫助我們的,在這兒干活,他們不但不會給臉色看,還實打實的教你技術,心裡別提有多舒服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准備,援疆干部、技術員、駐村工作人員開始動員庫如力村村民領種食用菌大棚。阿力第一個報了名,可是領種大棚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一個菌棒一元錢(其他的政府補貼),也要投入近萬元。
這可讓阿力犯了難,與此同時,有人打起了退堂鼓:種這玩意干啥,說能賺錢就一定能賺嗎?還不如種地養羊心裡踏實。
阿力也猶豫了,世世代代干著種地放牧,改行種植經濟作物這是要冒大風險的。家裡人也反對:活了一輩子,還沒有那個村民拋棄自家的“老本”從頭再來呢?要是賠了,一家人還不得去喝西北風。
一邊是新經濟作物的誘惑,一邊是民族世代不曾拋卻的傳統,阿力左右為難。
看到阿力躍躍欲試又猶豫不決的樣子,朱利文來了,他為阿力算了一筆經濟賬,並主動說“你隻要想干,我給你墊資,先領種,成本在銷售中扣除”。
朱利文的這一舉動感動了阿力,他決定搏一把:樹往上長、人往前走,連試一試的勇氣都沒有,怎麼會有成功呢。
那一夜,阿力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的食用菌大棚裡,長出了胖乎乎的香菇,香菇跳起了歡快的麥西來甫……
阿力打定主意賣羊。
於是,家裡的羊跟著阿力走到了販賣市場。
拋棄舊傳統,接納新事物
為了保險起見,阿力先領種了一個大棚。悉心呵護香菇棒,按要求控溫澆水,這樣忙活了一個星期后,香菇就長出來了!
香菇生長的速度讓阿力驚奇不已,一天一個樣,甚至於幾個小時都有變化,阿力的心跟喝了蜜似的。
緊接著,收獲、出售,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成本就收回來了,這讓第一次種香菇的阿力興奮地好幾天睡不著。
“一個香菇棒可以長500-700克香菇,這就是6-7元錢﹔一個大棚能夠種6000棒,算下來就是有近兩萬元的淨收入,比種地放羊周期短,周轉快,輕鬆不說,還能多掙錢,這樣的工作打著燈籠也難找呢。”阿力在心裡告訴自己。
也是這第一次領種的成功,阿力懸著心放了下來,徹底打消了最初的疑慮。加上身邊有朱利文的悉心指導,更令他信心倍增,如虎添翼。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阿力精心呵護著一個個小小的香菇棒,細心澆水、耐心採摘﹔天寒了,在大棚支上爐火,直至第二年春節,大棚裡的香菇還是長得挺旺的,每天都能拿到一筆可觀的收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民族兄弟掌握一門技術是金華援疆干部人才的殷切希望,他們千方百計讓致富項目接地氣,服水土。
阿力覺得,別看菌場規模不大,但真正發揮了現代農業產業的示范引領作用,特別是採取讓我們先了解的方式,等到賺錢了,大家自然會認同,就能帶動我們大家共同致富。當然,我們也要有創業的熱情,有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准備。
對阿力來講,這一年是充滿干勁的一年,也是喜獲豐收的一年,更是努力改變,志存高遠的一年,不僅學到了一門新技術,還賺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阿力認為,這一年,最大的收獲是敢闖敢干了,生活有目標了,渾身上下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兒。
現在的阿力成了庫如力村的名人,種香菇第一年,他就在村裡率先買了一輛電瓶車,來往阿克蘇再也不用擠公交車了。
看到阿力的成功,他的親戚朋友也參與進來,其他村民也嘗試前來領種,菌場制作好的20萬菌棒成了村民爭搶的香餑餑。
現在,很快面臨著其他大棚的領種了,在菌場的支持下,阿力決定再領種二個大棚,騰出時間專心學習種植食用菌。他的願望是:把技術全都學到手,來年種更多的香菇,用種香菇賺的錢,買一輛小轎車。
有信心就會有希望,有付出就會有回報。阿力的努力不僅沒有把賣羊的錢打水漂,還找到一條“錢生錢”捷徑,現在的他,每天都信心滿滿地向食用菌種植場走去……(作者系浙江省援疆干部)
相關鏈接:
相關專題 |
· 援疆干部講述新疆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