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嚴”與“實”的精神坐標——追憶人民的好干部張鳴岐

2015年06月23日14:07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嚴”與“實”的精神坐標

編者按 21年前,時任錦州市委書記的張鳴岐同志,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犧牲在抗洪搶險第一線。 1994年8月4日,省政府授予張鳴岐同志“革命烈士”稱號,8月11日,省委作出向“黨的優秀領導干部”張鳴岐同志學習的決定。

時至今日,張鳴岐同志“對黨忠誠、個人干淨、敢於擔當”的優秀品質,依然是激勵全省廣大黨員干部敢於擔當、主動作為、狠抓落實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當前,全省正在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各級領導干部都要以張鳴岐同志為榜樣,大力弘揚嚴的精神、實的作風,更好地投身到推動全省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中。為此,本報今日刊發長篇通訊《“嚴”與“實”的精神坐標》,共同追憶人民的好干部張鳴岐,敬請關注。

對大多數人來說,7月14日是很平常的一天,但在凌海市尤山子村村民心中,卻是個特殊的日子。

1994年7月14日,時任錦州市委書記的張鳴岐,就犧牲在洪水險情最危急的尤山子村。

眼看著7月14日又快到了,76歲的王守珍老人又開始念叨:今年該給張書記送束啥花呢?過去的20年裡,每到這一天,她都要去張鳴岐犧牲的地方拜祭一番,獻一束花或者擺些水果,再敬個禮。

這樣的拜祭,當年的村黨支部書記王守柱也是年年不落。過去因為沒有專門場所,村裡每年都組織代表,直接到沈陽的公墓去悼念,僅王守柱就去過六七次。 “他是焦裕祿式的好干部”,21年后,王守柱依然這樣評價張鳴岐。

2012年,尤山子村黨支部和村民自發籌資捐資,建起了一座4米來高的“鳴岐碑”。 “村裡誰走到碑前,都會過去看看,哪怕是空著手呢,也上前鞠個躬。那麼大的洪水還到壩上去,都是為了我們!一站到碑前,這心裡就不好受啊!”說到這兒,王守珍的眼裡已閃著淚花。

在尤山子村,除了“鳴岐碑”,還有一條“鳴岐路”,還有過一所“鳴岐小學”,村民們要世世代代銘記張鳴岐書記。

從1993年11月28日赴任,到1994年7月14日犧牲,滿打滿算,張鳴岐在錦州工作不過230天。是怎樣的魅力,讓這麼多人對他懷念了21年,並且還將持續下去?

犧牲前,恐怕很少有外地人知道張鳴岐是誰,但在錦州老百姓的心中,卻有一筆清晰的賬,透過那寫滿了“為民、務實、擔當、廉潔”的“民心賬單”,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為什麼在廣大干部群眾心裡,張鳴岐的分量能有那麼重!

21年過去了,回過頭來,人們就會發現,張鳴岐在理想信念、權力觀念和生活理念、個人修養等方面的認知與實踐,是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嚴三實”要求高度契合的。張鳴岐在群眾心中的分量,就是由他一生追求和堅持的“嚴”與“實”鑄就的。

“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像張鳴岐這樣的黨的好干部,人民喜歡!

“一些群眾生活還那麼苦,我們當領導的心裡愧得慌。我們要拿出全部力量干好工作,盡快改變這種狀況”

錦州人是通過一件件為民服務的實事,來認識他們的新任市委書記的。

張鳴岐到任的時候,正是錦州經濟最困難時期,很多企業停產半停產,很多職工隻能領到生活費,而且又快過年了,張鳴岐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立即責成有關部門,挨家挨戶了解情況,要求一定摸清困難群眾的底數,絕不能漏掉一戶。

春節前每年都組織扶貧幫困,按慣例就是一些部門出錢救濟,張鳴岐決定改變一下套路,提議組織市直4100多名機關干部開展一次送溫暖活動,讓特困群眾過個像樣年。之所以這樣做,張鳴岐還有一點考慮:讓干部接受教育,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帶領群眾盡快擺脫貧困。

張鳴岐帶頭捐了200元,並選定市輪胎廠退休工人侯春林作為自己的慰問對象。一走進侯師傅的家,張鳴岐直接坐到炕上,對老人噓寒問暖。

“家裡還有煤燒嗎? ”

“有,有。 ”

“那這炕怎麼還這麼涼? ”

侯春林含糊著說:“啊,白天燒的少。 ”

看著黑乎乎的屋裡幾乎沒啥像樣的家當,張鳴岐鼻子有些發酸,話也說的不太連貫了:

“你們這些老同志,工作了一輩子,黨和政府不會忘了你們,情況總會好起來的……”

返回途中,眼圈發紅的張鳴岐對隨行干部說:“一些群眾生活還那麼苦,我們當領導的心裡愧得慌。我們要拿出全部力量干好工作,盡快改變這種狀況。 ”

那次送溫暖活動共慰問了1179戶困難職工家庭,在錦州引起了很大反響。

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從張鳴岐等黨員干部身上,像侯春林這樣眾多的老工人們,切實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是啊,不在老百姓最需要的時候出現,還要黨的干部干什麼呢?

1994年5月初,凌海遭受特大暴風襲擊,兩萬多畝蔬菜大棚很多被“掀開了蓋兒”。張鳴岐挨家挨戶察看災情,一些農民反映最缺塑料薄膜,他當即表態,“我想辦法解決”,說罷立即返回錦州落實。次日上午,20多噸嶄新的薄膜送到受災農民家裡時,許多人含著眼淚說,這才是為群眾辦事的好領導啊!

張鳴岐常說,衡量一個干部工作的好壞,首先要看群眾是否滿意,因為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唯一宗旨。

正是心中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強烈的宗旨意識,驅使著張鳴岐無怨無悔地為群眾的利益忙碌著、奔走著、奉獻著。

“那時候,張鳴岐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是市委書記’。 ”錦州軍分區原參謀長王玉民回憶當年時這樣說。張鳴岐到錦州后沒住在給他安排的賓館,而是住進了軍分區宿舍,與王玉民有過7個月的朝夕相處。 “他說自己是市委書記,不要擺架子,而是時刻牢記著市委書記的責任,就是要為人民做事。 ”

1994年4月,黑山縣農民岳敏正在地裡忙活,見一些人走過來就迎上去,有人介紹這是市委書記張鳴岐。市委書記,那可是岳敏今生見過的最大的官,但感覺他一點架子都沒有,像嘮家常一樣問這問那,當聽到因為供不起,孩子都輟學了時,張鳴岐說,不上學將來成文盲,當父母的有責任,他主動提出幫孩子解決上學問題。

“我這人心直口快,隨口跟了一句,‘你說完完事了,我上哪找你去呀’。 ”讓岳敏沒想到的是,張鳴岐立即把電話號碼留下了,好像還有家庭住址。

“他這個官吧,屬實地是為人民服務的”,21年后,岳敏依然滿懷感慨。

不論是肩負重任還是身處險境,張鳴岐心裡裝的始終是群眾。面對錦州那場罕見的特大洪水,他想著群眾的安危,卻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這樣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殷殷的為民情懷,能使人無比勇敢而又無所畏懼!

張鳴岐說過,如果每個黨員抽出的絲都是合格品,黨旗就不會變色﹔如果每個黨員干部發出的音都是正音,國際歌就不會變調。他始終把自己當成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吐絲不止的“蠶”。

“春蠶到死絲方盡”,張鳴岐做到了。

“別隻想著討功擺好,多給群眾辦點實事比什麼都重要”

張鳴岐走過很多領導崗位,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他都不喜歡坐著聽匯報,更喜歡到群眾中去搞調研。

上世紀90年代初,遍地人力三輪車(當地人習慣叫“神牛”)曾是錦州一大特色,最多時有近5000輛。有關部門認為“神牛”既妨礙交通,又影響市容,建議取消,結果引發大量車主上訪。有人說干脆來一次專項行動,徹底解決“神牛”問題。

“張鳴岐當時很著急,就想著盡快找到解決辦法。 ”時任錦州市委常委、秘書長的張紹文回憶說。

為摸清實情,做好決策,張鳴岐微服坐了好幾次“神牛”之后,對問題有了更切實際的考慮。

在市委市政府聯席會上,關於是否取消“神牛”,兩方面意見針鋒相對。這時候,張鳴岐說話了:“蹬‘神牛’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下崗職工,他們蹬‘神牛’是被生活所迫。 ‘神牛’確實造成了一些社會問題,但也要看到這裡也有我們管理不到位的原因。跟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相比,其他的問題都是小事。 ”

張鳴岐提出:在企業狀況沒有明顯好轉的情況下,暫不取消“神牛”,但要加強管理,防止引發其他問題,同時千方百計為下崗職工和困難群眾謀出路,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神牛”沒被取締,但經過有效治理,過去的亂象減少了,一些困難群眾還優先辦好了牌照。不久,錦州又多出了許多夜市,那是專為群眾開辟的新的“來錢道”。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張鳴岐工作中始終堅持的思想路線。不為“面子”丟了“裡子”,謀事實,創業實,做人實,“實”是張鳴岐一生的追求。張鳴岐的“實”,使許多工作都打開了新局面。

1994年春,省裡的衛生檢查團到了錦州,幾天下來對情況很滿意。一位檢查團成員碰到張鳴岐時說,錦州的城市衛生搞得不錯呀。張鳴岐卻認真地說,這不是錦州的實際情況。你們到的地方,全是錦州的好地方,就像北京長安街一樣,那是臉面,能差嗎?他隨即領著檢查團,來到不久前散步時到過的臟亂差地段說,錦州的市容市貌、衛生條件確實還不太好,但我們一定會努力工作,讓它好起來。

對張鳴岐的這一舉動,有的人不以為然,風言風語的也有,“不就是應付一下檢查嘛,還至於這麼認真。 ”

張鳴岐卻不這麼想,他說:“別隻想著討功擺好,多給群眾辦點實事比什麼都重要。 ”

事后,錦州開展了大規模的愛國衛生運動,還啟動了一項街路整治工程。不久,一些地方新建了廁所,舊有的廁所也變干淨了。

自我“亮丑”,真心干事,張鳴岐平生最討厭搞花架子和形式主義,他經常和干部講,要講真話、辦實事。

1993年11月27日要下班時,忙了一天的張鳴岐把沈陽市政法委機關干部召集到一起說:“我要調到錦州工作了,明天走,我感謝大家,也希望我們在不同的崗位為黨和人民多作貢獻”,整個告別過程也就10來分鐘,只是在大家的要求下,才照了張合影。

這就是張鳴岐的做派!

當時的錦州市委辦公室副主任劉廣富感受更深:“機關裡一些虛無縹緲、講排場的事,張鳴岐都反對,迎來送往和一般的剪彩,他都不去”,半年下來,劉廣富就攢了厚厚一沓子請柬。

在張紹文的印象中,張鳴岐從來不閑著。他都忙些啥呢?

1994年春,張鳴岐做了個手術,醫生說至少9天才能出院,可他非要5天:“我一躺下,滿腦子就是錦州,住院時間太長,我實在受不了。”院長被感動了,就派人把擔架上的張鳴岐送回了錦州。結果正趕上山火,張鳴岐跳上一輛軍車直奔火場,護士喊也喊不住,直至夜裡11點多大火被徹底扑滅,他才拖著繃裂了刀口的身軀、穿著血染的襯衫下山……

當晚,一位外來投資者也在錦州,次日早上被告知,張鳴岐11點50分會見他。這位企業家不禁感嘆,好家伙,這是軍事家的時間安排啊!他哪知道,張鳴岐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是以小時排定的。

會見中,一談到錦州,張鳴岐就興奮得“剎不住車”:“加速發展錦州經濟,將會在遼寧形成大連、沈陽、錦州三角形經濟支撐的格局,發揮三個經濟中心的互補作用,對發展遼寧經濟具有重大意義。 ”會見結束的時間也一延再延,從12點20分、12點30分到12點40分,這哪是剛做完手術、又扑了大半夜火的病人啊!

勤政務實至此,還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呢?

張鳴岐拼命工作,源於他的人生哲學:多干一份工作,就等於多延長一段生命,“我如果由於拼命工作而使生命縮短,是值得的。 ”

“我這個市委書記就是給大家服務的,就是要為你們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和你們一起想方設法渡過難關”

張鳴岐是扛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到錦州赴任的。

面對著企業經營困境和職工生活困難,省委領導同志臨行前的囑托,無時不在張鳴岐的耳邊回響,“要盡快把錦州的經濟搞上去,要盡快改變錦州的面貌,要盡快改善群眾的生活。 ”

向困難低頭,那不是共產黨人的風格,也不是張鳴岐的性格。一想到省委的重托和錦州人民的期盼,張鳴岐總是熱血沸騰:“不盡快改變錦州面貌,就對不起錦州人民。 ”

當時,錦州有一條街,兩側遍布國有大中型企業,老百姓戲稱為“虧損一條街”。錦州之難,難在企業﹔盡快把經濟搞上去,關鍵看工業。初到錦州的張鳴岐就下定決心:振興工業。

錦州市色織布廠有職工1400多人,欠債5600多萬元,張鳴岐就選中它作為“小麻雀”,給身陷困境的企業找出路。

座談會上,有人發牢騷說,黨還管不管咱工人階級?您沒來之前,我心裡一直想,咱咋見不著黨的面啦﹔還有的說,現在廠子已經窮見底了,真覺得無力回天……張鳴岐堅定地說:“現在的困難局面必須得克服,這個坎兒咱得想法邁過去”,“我這個市委書記就是給大家服務的,就是要為你們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和你們一起想方設法渡過難關。 ”

邊座談邊考察邊思索,張鳴岐不斷地給企業鼓士氣、出主意:廠領導要出去找市場,這是關鍵:企業成敗取決於有無適銷對路的新技術、新產品……

經過“解剖”多家困難企業,張鳴岐提出了一系列發展經濟、保証群眾基本生活的思路和措施,像實施再就業工程,保障離退休職工生活,對虧損企業主要以“造血”為主,從長計議,破產、兼並、嫁接、合資、拍賣、轉產、改造等多種形式一起上。

直到今天,張鳴岐那鏗鏘的話語,還震撼著人們的心靈:“現在錦州的形勢,需要我們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挺起胸膛,再打一場遼沈戰役。 ”

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工作和任務,都有其階段性特點,總要有幾道必須爬過的坡、必須跨過的坎,敢於擔當從來與瞻前顧后、拈輕怕重格格不入。

如果說為困難企業找出路是張鳴岐改變錦州面貌的一個突破口,那麼,關於“解放思想、富民強市”的大討論,就是振興錦州經濟、提振發展士氣的沖鋒號。

到錦州工作了一陣子后,張鳴岐感到,思想解放力度不夠是影響制約錦州發展的根本原因,為此,他先給市委常委們出了個討論題目,“怎樣使錦州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盡快形成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

話劇《張鳴岐》編劇白雪生后來分析,張鳴岐就想通過大討論,激活錦州這片蕭條、沉寂了多年的土地,使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張鳴岐的目的達到了。大討論讓全市迅速轉變了那種唯書唯上的思維定式和小富即安、妄自菲薄、無所作為的精神狀態。雖說一切才剛開始,但錦州人已從那一陣兒緊似一陣兒的腳步聲中,窺出了未來的希望。

順利的開局,讓張鳴岐更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但一份份有關領導干部違法亂紀的材料也讓他深深憂慮:“人民群眾能一邊舉報黨的干部貪污腐敗行為,一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不顧身、前仆后繼嗎? ”

一名局級領導借兒子婚禮大操大辦,收受禮金,惹得民怨沸騰﹔有個干部挪用公款數萬元,借給別人從事營利性活動,從中收取賄賂﹔一名公安干警到飯店吃飯不給錢,手槍往桌上一拍: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張鳴岐被激怒了。他是好人,但不是老好人﹔他待群眾如親人,他視貪腐如寇仇。

1994年1月29日,張鳴岐到錦州僅兩個月后,市委市政府公開處理個別干部違法亂紀案件,6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4人被追究刑事責任。會后,錦州市民奔走相告,有人還放起了鞭炮。

關鍵時刻,敢於“亮劍”,胸有擔當,便會衍生無窮的勇氣和力量。

當時的市委常委、紀委書記陶燕民說,張鳴岐最可敬之處,就是他那共產黨員的一身正氣。

還是應了那句話,“打鐵先要自身硬”,反腐肅紀,張鳴岐有底氣,別人也服氣。剛到錦州,他就給自己約法三章:一不吃請,二不應酬,三不搞花架子。

有“班長”作表率,市委常委們針對當時已經出現的種種不正之風,帶頭立下規矩:不允許進營業性舞廳,不允許大吃大喝,盡量少參加或不參加開業慶典等禮儀性活動。

從嚴治黨的責任,張鳴岐始終扛在肩上。

“不要讓老百姓背后指我們的脊梁骨”

在外人眼裡,張鳴岐的住房一直是個“問題”。

結婚時,借住岳父母的一間不到11平方米的陰面小屋,一住就是16年。這期間,他的職務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家裡人口也越來越多,但房子卻一直沒換。

在沈陽黎明公司任黨委常委時,按規定,張鳴岐可以分得一套三室一廳房子,妻子王桂香也說,孩子漸漸大了,再說,這房子還是父母的,咱還是要個房子吧。可張鳴岐不同意,“廠裡還有老少七口住一間房的,我又管分房子,能忍心要嗎。 ”按張鳴岐的邏輯,隻要還有人住房有困難,他就沒有要房子的資格。

任沈陽市總工會副主席時,單位分給張鳴岐一套三室房,他讓了﹔調任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成了“大房管”,可一家四口還是那間小黑屋,直到1987年,任省政府副秘書長一年多以后,由於公務實在太忙,不是夜裡回家就是夜裡離家,家又遠,才在領導安排下,搬到了機關宿舍。

對自己的房子不上心,對別人的房子卻放不下心。任沈陽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時,曾在老山前線蹲過貓耳洞的韓佩雲轉到地方后房子遲遲沒有解決,張鳴岐就三番五次找到市裡,終於讓韓佩雲分到了一套兩居室。

一套房子就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張鳴岐如何用權的原則和立場,也照出了個人利益面前的高風亮節。

女兒畢業后一直沒有找到合適工作,張鳴岐就堅持鼓勵她自己努力,不僅自己不肯幫忙,也不允許別人幫忙:“爸爸的權力是人民給的,是為人民辦事的,用來辦私事就是假公濟私。別人幫忙也不行,那些人和我都是通過工作關系交往的,談工作可以,辦私事不行”。

給張鳴岐開過車的王師傅說,跟了他3年,除了辛苦,一點光也沒沾著,有時也想不通,可比一比他,我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在張鳴岐的“親友圈”,有一句話說的特別頻,“鳴岐不讓”:凡是家裡的事,無論大小,他都不讓找單位。時間一長,家人、親友還有身邊工作的人,大家也就心照不宣,不找他辦事了。

和做過哈爾濱市區領導的老父親一樣,張鳴岐一輩子沒有為辦私事動用過公權!嚴以用權,他堪為模范。

1994年春天,張鳴岐到凌海調研,臨走時當地給司機拿了3斤草莓,說已經付過錢了。張鳴岐回到住地發現草莓,頓時火了:“我再三告訴你不要拿別人的東西,明天我到鋼廠去,你順道把錢給人家送去”。司機送錢回來后,張鳴岐的語氣緩和了:“老百姓種點東西不容易,你去拿一點,他去拿一點,什麼時候能富起來?不要讓老百姓背后指我們的脊梁骨。 ”

無所畏懼的張鳴岐就怕老百姓“戳脊梁骨”!他經常對黎明公司時的師傅說,我是咱工人堆裡出來的,我要是忘了本,你就敲打我。

張鳴岐始終牢記著黨和人民的培養教育,始終嚴於律己,保持著廉潔朴素的作風:當時流行的卡拉OK他不會唱,吃吃喝喝他最反感,一線調研從不搞呼呼啦啦、前呼后擁,隻有那輛舊吉普拉著他到處跑……

一位老上級說,張鳴岐工作的崗位多,共事的同事多,認識的領導也多,但他卻從沒利用過這些資源,搞個人小圈子,拉一己的勢力。張鳴岐主張“君子之交淡如水”,搞“五湖四海”,要正直為人。

正以處心,廉以律己,他以自己的清廉之氣,樹起了一個清清爽爽的共產黨人的形象。

和張鳴岐共過事的人,都記著他常說的一句話:改革開放,要讓群眾富起來,共產黨員要有后富的思想准備。職務升了,權力大了,這都沒有改變張鳴岐舍己為民、勤政為公的初心,他把共產黨員的身份、領導干部的權力,完全看成是服務人民的責任、勇挑重任的擔當。

發生在21年前的那場特大洪水,錦州境內沒有一名群眾傷亡,錦州人民卻悲痛萬分,他們失去了一位好書記!

熟悉的老同事說,這不是張鳴岐的一時沖動,而是他共產黨員優秀品質的集中反映,他是一個因靈魂而偉大的人。

多年好友說,張鳴岐的犧牲不是偶然的,他內心非常珍惜黨和人民給予他的職位,他覺得作為領導干部,就應該沖到一線。

和張鳴岐搭過班子的同志說,他有極高的黨性,極強的事業心,時時處處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張鳴岐就像一個坐標。在這個坐標系下,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能考量出自己修身、用權、律己和謀事、創業、做人方面是“正”還是“負”,是“向上”還是“向下”。

21年了,如今,他生前所摯愛的那片土地,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他始終沒有走出人們的記憶,一直作為榜樣,激勵著廣大黨員干部,積極踐行“三嚴三實”,全心全意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

進步的是時代,不朽的是精神,張鳴岐式的好干部,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時代呼喚張鳴岐!(記者 楊忠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