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鄉村治理催生“蝶變效應”

貴州荔波縣全面推進鄉村治理大體系建設紀實

2015年04月15日14: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美麗鄉村是我家,農村不比城裡差”,“伙計干部好作風,服務群眾又貼心”,“十無村社創和諧,安居樂業笑開顏”……這些朴實通俗的順口溜,如今越來越多地出現於荔波縣不少群眾之口。每每說起這些時,他們綻放的笑臉、洪亮的聲音,無不透露出對干部作風轉變和美好生活的滿足之感。

人民群眾舒暢愉悅的心情,對當前生產生活狀態滿意度的提升,得益於近年來荔波縣積極探索推進的新型鄉村治理大體系建設模式。通過聚焦群眾需求,以“美麗鄉村”、“鄉賢文化”、“伙計干部”、“十無村社”等為抓手,著力構建“四位一體”鄉村治理大體系,農村社會治理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蝶變效應”。

“美麗鄉村”繪就同步全面小康新圖景

對於甲良鎮丙花村者呂組兩年未歸的莫玉青來說,春節回家時家鄉的變化令他目不暇接:以前的泥土路不見了,新修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家門口,村邊小河碧波蕩漾,路旁花木郁郁蔥蔥,家家戶戶整潔一新。

“要不是進村時新建的布依風格門樓上寫著寨名,真懷疑走錯了地方。后來才知道,這兩年來政府先后投資423萬元,在我們這修了水泥路、建了文化廣場,同時還對民居進行了改造,如今我們這的生活環境一點不比城裡差。今年我打算結束漂泊回鄉創業,安安心心地享受美好新生活!” 莫玉青興奮地說。

變化時時刻刻,惠民點點滴滴。不只是丙花村,連續三年的“美麗鄉村”創建,讓荔波縣鄉村煥然一新,一個個昔日藏於深閨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如今實現了“美麗”蝶變,群眾競相述說著村貌之變、生活之變、理念之變,重新定義著心目中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

自2013年以來,荔波縣搶抓國家、省、州出台的一系列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機遇,以創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小康寨行動計劃省級重點示范縣為契機,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農村綜合文明程度為重點,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按照“山水田園村庄靚麗、農旅富民生活殷實、耕讀傳承鄉風淳朴”的目標, 以“一看路、二看住,三看環境、四看樹,五看精神、六看富”為要求,先后整合“一事一議”、生態移民、美麗鄉村項目建設資金2億元,按照產業帶動、鄉村旅游、生態文明、民族特色等不同類型,集中打造了15個各具特色的示范村寨,努力構建產業發展、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的幸福新農村,通過示范打造引領全縣加快創建進程,力爭在2017年達到全覆蓋。

“‘美麗鄉村’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農民內在的幸福感,因此要讓百姓既居住在風景中,又能在美麗中‘掘金’,實現村庄建設與百姓實惠‘雙豐收’。”荔波縣委副書記、縣長葉霖如是說。

“鄉賢文化”重構傳統鄉村文明新常態

“在鄉村治理大體系中,弘揚鄉賢文化是一條必由之路,要充分發揮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用他們的嘉言懿行垂范鄉裡,重構鄉村傳統文化,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在4月1日召開的鄉村治理大體系“鄉賢文化”評審會上,荔波縣委副書記覃怡強調。當天,評選了書香世家、耕讀人家、儒商、榮譽教諭、德公、孝女等類別的鄉賢典型人物。

近年來,荔波縣始終把鄉賢文化作為 推動鄉村文明進步的精神地標,大力弘揚優秀鄉賢精神,積極培育現代鄉賢文化,廣泛開展“寫家訓、晒家規、振家風”主題活動,鼓勵和支持民間修繕族譜、家譜和紀念祠堂,加強鄉村文化廣場、“道德講堂”、“農家書屋”等文體設施建設,深入推進民族文化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景區“五進”活動,使鄉賢文化成為了弘揚傳統美德的原動力、精神文明建設的支撐力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新活力。

引導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注重發揮鄉賢在緩和社會沖突的“安全閥”作用,創建由族老、寨老、離退休老干部、老黨員和調解能人等有威望的賢達之士組成的民間調解組織20余個,通過發揮其親緣、人緣、地緣優勢,將一大批影響和諧穩定的矛盾糾紛化解在村級,化解在內部,化解在萌芽狀態,有力地維護了社會政治穩定。僅2014年以來,“鄉賢”人員參與介入並促成調解的矛盾糾紛佔全縣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的近40%。

以“鄉情、親情、友情”為紐帶,通過節日慰問、互通信息、拜訪聯誼等形式,最大限度贏得外出鄉賢對家鄉的真心支持和反哺,並按照“為家鄉獻一條良策、引一個項目、扶一個產業、招一個投資商、辦理一批實事”的“五個一”要求,明確鄉賢人才的任務,鼓勵他們支持和服務家鄉發展,把鄉賢的鄉情鄉愁轉化為熱愛家鄉、感恩家鄉、建設家鄉的實際行動,實現了資金回流、企業回遷、信息回傳、人才回鄉。目前,荔波縣700余名外出務工人士返鄉創業,引進回歸項目60余個,投資總額超40億元,呈現出“群鳳”爭相“還巢”的喜人態勢。

“我們通過近幾年鄉賢文化的培育和弘揚,教化了鄉民、造福了桑梓,使荔波步入了和美發展的新軌道。下一步我們將更加珍惜鄉賢這個寶貴資源,精心搭建鄉賢發揮作用的新平台,著力推動全縣社會經濟文化和諧發展。”荔波縣委書記尹德俊說。

“伙計干部”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開始鄉領導要和我們‘打伙計’,大家都不相信,覺得不過是走走過場、做做樣子,現在我們才真正感到這些‘伙計’的真誠,他們把事情真正地辦到了我們的心坎上,他們把我們都當作了家人,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把他們當作了親人呢?”談起“伙計干部”, 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村民稱贊不已。

所謂的“打伙計”,是荔波少數民族之間的一種習俗,意指如果兩個人合得來、談得攏, 志趣相投,相互認可,就相約“打伙計”,確認對方為自己最好、最值得信賴的朋友,平時常走動、有事幫一幫,感情勝似親兄弟。

2013年,荔波縣為破解干群交流少、關系疏遠的難題,創新性地將“打伙計”習俗引入干部聯系服務群眾工作中, 在全縣發起“爭當群眾滿意的伙計干部”活動,以民間傳統的、群眾易於接受的“打伙計”方式,引導全縣5000余名領導和干部職工先后與15000余名群眾自選對象結成“伙計”,幫助和指導群眾除陋習、樹新風、謀發展、奔小康。

莫遠奎就是荔波5000余名“伙計干部”中的一員,在活動中他主動申請與8名瑤族群眾結成“伙計”關系,為改變這些“伙計”落后的傳統觀念,他一次次登門走訪,村民們不理解,他不知吃了多少閉門羹。但是,他並不灰心,而是耐著性子、想著法子,用真情實舉慢慢地感化著這些淳朴的“伙計”。國家有什麼惠民政策了,他及時傳遞﹔生產上有哪些困難了,他立即解決﹔衛生如何去改善,他手把手地教……在他的幫助和指導下,瑤族村寨屋外污水橫流、屋內鍋碗瓢盆亂扔的現狀得到了極大改善,如今屋外道路定期有人打掃,屋內地面干淨整潔,各種家具電器擺放整齊,部分群眾還開辦了農家樂接待,一年下來純收入就達3萬多元。

“伙計干部通過與群眾嘮家常、聽群眾訴心聲、幫群眾解難題,用一樁一樁好事實事筑起了群眾信任的橋梁,使干群的心更近了、情更濃了。如今,‘有事找伙計干部’,已經成為群眾遇到困難時的第一選擇。”荔波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宋澤祥說。

“十無村社”打造平安和諧荔波升級版

近日, 小七孔鎮新街村包組干部到新街村,所感受不同往年的是群眾忙著打掃房前屋后,准備在即將到來的旅游旺季淘好金。參與農家樂接待,群眾腰包鼓了、生活好了、笑聲甜了。

多年前,小七孔鎮新街村四、五組由於土地建設、征用補償等與山水公司發生糾紛。群眾多次越級到縣、州、省上訪,是多年遺留下來的“老大難”問題。“在去年開展的‘十無村社’創建活動中,通過鎮干部的撮合,村裡與公司開展村企共建,共同管理小七孔景區西門停車場和“香草園”花海,引導群眾大力發展農家樂,實現企業、村、群眾的三贏局面,群眾利益得到最大化,村企猶如‘一家親’。”新街村支書何開永如是說。

何開永口中的“十無村社”,始於2012年荔波縣在創新路徑強化社會治理,創建平安和諧村寨(社區)工作中,將社會治理的各方面要素具體到一個個看得見、聽得懂、摸得著的創建目標,要求各村社做到“無貪瀆受賄、無低保農戶、無失業人員、無重惡案件、無黑黃賭毒、無邪教組織、無非法上訪、無違法生育、無輟學子女、無不孝不悌”等“十無”目標的探索與嘗試。

為將“十無村社”創建落到實處,圍繞誰來治理,荔波縣以設機構、建隊伍為抓手,既有街道主導、村社主抓、群眾參與、良性互動的社會治理工作新格局,也有綜合執法隊、黨員民生服務隊、百名干部應急隊等“八大隊伍”﹔圍繞怎麼治理,該縣全面推行變上訪為下訪、變應訪為約訪、變勸訪為陪訪、變信訪為信法、變群眾為親友的“五變工作法”,有效杜絕了非法上訪和融洽了黨群干群關系﹔圍繞治理如何,該縣通過實施學理論、學技術、學經營,爭當新型農民、爭先轉型發展、爭創率先小康的“三學三爭”群眾綜合素質提升工程,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提升了幸福指數。

鄉村不平,天下難安。作為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大政策背景下的一次基層嘗試,荔波縣 “十無村社” 找到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同步,生活富裕與道德法制教化同步,干部作風轉變與民眾素質提升同步的有效路子。(貴州省黔南州基層黨建雲平台 肖德寬、羅興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喬業瓊、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