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生命的霞光化作永恆的春天——

追記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龍賢昭

2015年04月07日14:30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生命的霞光化作永恆的春天

熾熱情懷 感召后人

龍賢昭植樹造林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十二五”以來,天柱縣共完成營造林任務28萬畝,封山育林22萬畝,完成義務植樹122萬株,淨增活立木總蓄積130余萬立方米。天柱縣也先后榮獲“貴州省造林綠化模范縣”、“黔東南州生態建設十周年先進縣”等稱號。

龍賢昭,為家鄉今日的綠水青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精神,他的事跡感召著后人。

龍賢昭,一輩子的赤子之心,把生命最后的霞光,化為家鄉大山上永恆的春天。

83歲,返回家鄉天柱定居﹔84歲,在岩寨村創辦黔東南州第一個村級圖書閱覽室﹔85歲,在岩寨村組織辦起了林場、養豬場,帶領群眾致富。歲月的蒼老抵不住那份熾熱的家鄉情,崎嶇的山路擋不住那年邁的身軀。一年一年,他用自己布滿皺紋的雙手讓無數小樹苗的年輪畫了一圈又一圈,他點燃了一個貧困村寨的希望,喚醒了那一方土地的春天。

他就是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龍賢昭,一位執著的老人,一位可敬的老人。盡管已逝去17年,他的精神仍在當地激勵著一代代人。

有一種精神永不退休

3月31日,陽光明媚,在天柱縣螞蚓坡油茶基地裡,長勢喜人的2000多畝油茶在風中搖曳。“這裡原是1000畝左右的商品林,前年到了採伐期公開拍賣后,為進一步提高村民的收益,縣裡把這一片改為種周期更短、見效更快的油茶,既保護了生態,又提高了經濟效益。目前已擴種至2000畝,最終目標是1萬畝。”天柱縣油茶辦主任袁仁根說。

“在30年前,這一片還是荒山,水土流失嚴重,當時多虧了龍賢昭老人,帶領村民一起種樹,才讓荒山變成了綠洲。前年到了林木採伐期,公開拍賣了90多萬元,村裡的村民都從中獲利了。”天柱縣鳳城鎮鐘鼓村村委會主任龍景華感慨地說。

在鐘鼓村,也就是原來的岩寨村,老人們說起逝去多年的龍賢昭老人,依然有著說不完的話,話語中飽含著濃濃的感激之情。

他們依然記得29年前龍賢昭老人回村定居引起的轟動。讓村民們驚奇的不僅是龍老當時已83歲的高齡,還有他那參加過北伐、抗日、解放戰爭,擔任過淮北區武委會訓練部長、獨立團參謀長、西南服務團重慶分團行政處長、中共重慶市委黨校副校長、中共黔東南州委書記處書記、貴州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顧委常委等職的“顯赫身份”。

很多人並不明白,為什麼這樣一位老紅軍、老革命、老領導,會在耄耋之年,放棄安逸的省城退休生活,回到家鄉這個窮苦的小山村定居。

“龍老當年回到家鄉后,剛把家安頓好就主動到村支書家報到,交了當月的黨費,還自覺接受黨支部的管理和監督。當時村支書和我們都很驚訝,一個省部級干部甘願放棄舒適的生活回到貧窮的農村,還這麼謙虛,真的令人十分敬佩。”當年與龍賢昭老人一起造林的楊思侶激動地說。

更令鄉親們沒有料到的是,這位省城退休“高官”回家鄉並未閑著,而是經常帶著草帽,拄著拐杖走上那一座座荒山坡。

彼時的岩寨村是以種糧為主的山區村寨,人均收入不到200元,森林遭受人為破壞嚴重,自然生態環境趨向惡化。后來,當龍賢昭老人拿出在岩寨村辦林場植樹造林帶領大家致富的方案后,所有人恍然明白,龍老返家鄉定居是要改變家鄉面貌,帶領大家致富的。

往后的歲月,龍賢昭老人用他的實際行動不斷向岩寨村人展示著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辦實事的精神永不退休。

有一種奉獻叫燃燒

當家鄉的每座荒坡都留下了龍賢昭老人蹣跚的足跡,他心中為村民們造富的方案也日漸明晰。

為了給鄉親們做表率,他帶著縣林業局的技術員到省林業廳,要求承包荒山辦林場。到貴陽后,龍賢昭顧不上到兒女家休息,便直奔林業廳,林業廳的負責人看著老人風塵仆仆的樣子,很受感動。

在龍賢昭的努力下,一個由省投資15萬元,縣林業局出技術,岩寨村組織勞力,林場負責管理的省、縣、村聯辦的岩寨村示范林場辦起來了,龍賢昭自薦當了場長。那時,他已是85歲高齡。

林場辦起來后,龍賢昭不辭辛苦,與同村干部一起制定計劃,組織勞力種植杉樹、馬尾鬆、板栗、桃樹、柑橘等近1000畝的實用林和經濟林,還組織村民辦養豬場,這樣既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又解決了果樹的肥料來源。

在龍賢昭的帶動下,全村村民掀起了一股植樹造林的熱潮。全村原來所有的荒山在1989年和1990年兩年中全部“披綠”,造林率達100%。

“植樹造林完成后,龍老十分關心樹木的成活率,堅持要親自去察看,而且很仔細。在整整察看了8天時間后,他才放了心。8天裡,龍老每天平均要走20多裡路。”楊思侶說。

“樹木成林后,山綠了,水清了,空氣新鮮了,各種小動物也多了。”鐘鼓村村委會主任龍景華說,如今村庄處在漫山遍野的綠樹環抱中,美了環境,也鼓了村民們的腰包。

回村定居的歲月,龍賢昭老人不斷“燃燒”自己,在堅持“播”綠的同時,還播撒下了一顆顆學習的種子,讓希望在大山裡起航。

為了讓村裡孩子能學到更多知識,有一個好的課外學習環境,龍賢昭老人把自家住房騰出兩間,辦起了村裡第一個圖書閱覽室,這也是黔東南州第一個村級圖書室。

為辦好圖書室,龍賢昭每月從離休費中拿出100元,用來訂閱報刊和購買新書,豐富圖書室藏書。他年邁行動不便后,長子龍秉勛負責起圖書室整理、開放工作。1998年9月,龍賢昭病逝后,孫子龍慶先又從父親手中接過圖書室的擔子,還不斷購進書報充實圖書室,每天免費向村民自由開放。

多年來,這間命名為“止廬”的圖書室收藏各類圖書一萬多冊,成為了岩寨村和附近村寨村民和孩子們的精神樂園,前來閱讀的村民逾萬人次,造就了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和優秀學子。

有一種懷念叫銘記於心

在龍賢昭老人的故居裡,記者看到了一張龍賢昭與6個村民植樹后坐在一起休息聊天時的照片。照片裡,龍賢昭老人顯得那樣的慈祥、和藹。

“龍老人特別好,跟他相處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見他發過脾氣,還經常請我們到家去做客。記得有一段時間,一些村民上山放牛,不少林木被牛破壞了。龍老很心疼,但他沒有責備村民,而是在山上比較顯眼的地方豎起了請村民注意不要讓牛破壞樹木的牌子,牌子開頭寫的是敬告,而不是警告、通告之類的詞。這個細節讓我很感動,龍老真的很平易近人。”幫助龍賢昭管護過3年林場的楊明德老人含著眼淚說。

“龍老是我妻子的祖父,用我們天柱話講,就是‘公’。我公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渾身都充滿了正能量,是他的言傳身教,讓我們學會感黨恩,學會寬容,學會做人。”在龍賢昭孫女婿吳厚征眼裡,龍賢昭是一位慈祥、大公無私的老人,從來不會給組織添麻煩。

吳厚征告訴記者,在1995年時,縣裡面邀請龍老參加兩會,因年紀大了,往來岩寨不方便,縣政協就安排他在新華酒店住宿。會議一開完,他自己就到總台結了賬,不花公家一分錢。有次他生日,當時的縣委書記不知道從哪裡得到了消息,就帶著縣四大班子領導前來祝賀,卻被龍老擋在了門外。

“我公就是這樣一個人,非常正直,一心想著百姓,為百姓做了很多事,卻從來不會為家人的事麻煩組織。最初有些埋怨他,但后來想想,他真的有太多東西值得我們去學習。”吳厚征說。

回鄉定居的10多年裡,龍賢昭整天和群眾生活在一起,關心群眾疾苦,一心為改變村裡面貌,辦好事、實事。他曾這樣說過:“作為一名離休老同志,一個共產黨員,隻有多為人民做些事,才能對得起養育我們的人民群眾,才無愧於共產黨員的稱號,生活才會覺得充實,有意義。”

“現在我們村的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洋房一棟一棟的建起,現在人年均收入已達5000余元。這些都是在龍老的帶動下植樹造林結出的碩果。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龍老,將繼承他老人家的遺志,把我們村建設成一個文明和諧美麗的村庄。”龍景華說。

由於龍賢昭離休回鄉帶領群眾發展生產致富的事跡感人至深,龍賢昭先后被中共中央、中央組織部等單位授予“全國老干部先進個人”、“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優秀離休干部”等榮譽稱號。(記者 熊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