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國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選活動

【崇義友善】張志博事跡

2015年03月18日18: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張志博事跡材料

他們沒有血緣關系,卻勝似親兄弟,四年的大學生活相伴朝夕。張志博四年如一日堅持照顧行動不便的殘疾同學李進福,將同學情誼演繹到極致。

在寧夏大學上學期間,張志博堅持照顧身患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導致行動不便的殘疾同學李進福。每天早晨,張志博要比其他同學起得早,提前洗漱完后幫助李進福起床,為他穿上衣服,帶他去吃早餐。此外,張志博每天幫他打飯、洗衣服、背他上下樓、騎車載他、陪他去醫院看病、定期做康復治療等。為了讓李進福走得更遠,為了鍛煉他的身體,讓他能像正常人一樣地學習和生活,隻要有機會,張志博就會帶李進福去外面轉轉,讓李進福感受城市的風採和自然的風光。在張志博看來,照顧生病的室友,已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照顧同學早已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在大學畢業后,張志博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在工作之余,他也經常熱心助人,為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

張志博助人為樂的事跡曾被中央電視台《身邊的感動》、人民日報、人民網、中國青年報、新華網寧夏頻道、寧夏日報、寧夏衛視公共頻道、銀川晚報等多家媒體報道。他和李進福所在的宿舍獲“感動寧夏2011年度集體”提名獎,他本人也獲得過2012年“自治區優秀志願者”、2013年“銀川市優秀志願者”榮譽稱號。

愛的腳步

他們沒有血緣關系,卻勝似親兄弟,四年的大學生活相伴朝夕,張志博照顧行動不便的殘疾同學李進福,風雨無阻、齊心合力,將兄弟情、室友愛演繹到極致:“進福加油,我們是兄弟!”

在寧夏大學政法學院2008級行政管理專業社工班有一名特殊的同學,他叫李進福,在12歲時患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行動不便,基本上需要別人的照顧才能正常生活。4年來,張志博同學義無反顧地擔當起照顧李進福生活起居的責任,每天像照顧自己的親人一樣照顧李進福。在張志博看來,照顧生病的室友,已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照顧同學早已成為了張志博的習慣。

在生活上,張志博是一個比較“忙”的學生,他不是一個人在生活,李進福也在他的生活之中。李進福行動不便,需要別人攙扶才能行走。大一的時候,張志博就主動肩負起照料他的責任。每天早晨,張志博要比其他同學起得早,提前洗漱完,就幫李進福起床,為他穿上衣服,帶他去吃早餐。由於他們的宿舍樓和上課的教室距離較遠,學校為方便李進福的學習和生活,特地配了一輛電動自行車,但盡管如此,要走到教室還要爬很多樓梯,但張志博並不覺得這是困難,無論教室在幾樓,無論上課的人潮多麼擁擠,張志博都要背著李進福,從未缺過一堂課。

張志博每天要幫助李進福打飯、背他上下樓、騎車載他、陪同他去醫院看病等等,四年了,這也慢慢成了他的一種習慣,每次回到宿舍他都會問李進福:“進福吃飯了嗎?”,如果李進福沒吃的話,張志博會單獨去給他打飯。在學校,他們的大部分課程不在一樓,每次上課張志博會背他上下樓,不論多累,不論樓梯多高,張志博始終一如既往,和李進福一同上課、一同下課。在學校放假李進福坐車回家的時候,張志博會去銀川汽車站幫他買票、送他上車﹔開學了,張志博就去車站接他回學校。后來,李進福一直在寧夏中醫研究院看病,張志博就每天下午陪著他,去醫院做針灸護理。

大家都說:“他倆不是兄弟,勝似兄弟,因為親兄弟也不會每天背著來背著去。”每天清晨,總能看到張志博騎著電動自行車載著李進福去上課,一路上兩人說著笑著。這一晃就是4年。當採訪記者問他是否會覺得這樣做很辛苦,有沒有想過放棄時,張志博笑著說:“我從來沒想過那些,就隻知道他是我的舍友,是我的好兄弟,我應該照顧他。在這四年裡,我付出了很多,同時我也收獲了許多。我只是盡了自己的綿薄之力,只是做了一個社會人應該做的事,只是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我卻收獲了快樂,我真正感覺到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面對媒體的時候,張志博經常說“你們不用把我寫的那麼偉大,我只是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你們應該讓社會了解進福的情況、進福家庭的困難情況以及進福和兩個妹妹的病是可以治療的,讓社會更多的去關注他、幫助他。”

幫助別人一陣子,每個人都能做到,但是幫助殘疾同學近四年,不見得人人都能做到。張志博就是這樣一個人,默默奉獻,卻又不圖回報,將這種同學情誼深深植根在他和李進福的心間。不久,張志博助人為樂的事跡就先后被中央電視台《身邊的感動》、人民日報、人民網、中國青年報、新華網寧夏頻道、寧夏日報、寧夏衛視公共頻道、銀川晚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張志博所在宿舍5人被推薦為“感動寧夏 2011年度集體”候選集體,並獲提名獎。寧夏回族自治區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在2012年寧夏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上授予張志博“自治區優秀志願者”榮譽稱號,2012年1月他又被銀川市委、銀川市人民政府授予“銀川市優秀志願者”榮譽稱號。

大學畢業后,張志博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在工作之余,也時常為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他說:“我喜歡幫助他人,願意為他人分憂解難,這是我回報社會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對待人生的一種態度,我真心的希望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愛心處處都有,感恩時時都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巍、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